聽到自己引為好友的薛琰,被太宗皇帝這般夸獎,李承乾心中也是高興。
“父皇!兒臣今日急著回宮,根本來不及與其深談,以兒臣之間,薛琰之才,只怕遠非如此。”
太宗皇帝聞言,笑道:“你這孩子,想要出宮,父皇也不會阻攔你,這樣好了,父皇今日便給你下一道圣旨!”
圣旨!
李承乾聽了,本能的跪好,口稱“接旨”。
太宗皇帝道:“你既與薛琰相善,父皇便許你時常出宮,去見那薛琰,乾兒!你當牢記,薛琰此子當真不凡,你在薛琰面前不可驕狂,當執以師禮!”
好友變成了老師?
算了,老師就老師吧!
只要能時常出宮就好!
“兒臣領旨!”
太宗皇帝現在根本不知道,因為他的一番話,讓薛琰這個闖入了大唐貞觀年間的小蝴蝶真正開始扇動翅膀,進而影響了大唐帝國的歷史。
如果沒有薛琰這只小蝴蝶的話,李承乾最終依舊會在壓抑與恐懼之中飽受煎熬,最終爆發,戀上了在東宮唱戲的一個少年男子,兩人朝夕相伴,有了斷袖之情,長時間沉溺其中,導致李承乾荒廢政務,而且面黃肌瘦,太宗皇帝在得知這一情況后,非常惱怒,下令將其同性戀伙伴處死。
“同床好友”被處死后,李承乾如喪考妣,頓時感覺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他命人為其性伙伴畫像,懸掛高堂之中,白天晚上觀看,對像垂淚。他還命人為其在花園中修建墳墓,樹立紀念碑,聲稱死后也要和他葬在一起,不僅如此,他還對父親實行消極抵抗政策,以生病為由,不問政事,不上朝點卯,甚至長達幾個月不出東宮。
李承乾的“不務正業”,與一般人不同,有人不務正業,可以干點別的事情,而他簡直就是胡鬧。
李承乾從小喜歡突厥語言,也喜歡穿突厥人的衣服,內心特別崇拜突厥的頡利可汗,因此,沒事的時候,他便和同伴一起,穿上頡利可汗的衣服,玩突厥人的游戲。
他的這一行為,類似后世國家領導人的孩子特別喜歡和崇拜日本鬼子,沒事的時候,扮演日本天皇,搞什么死啦死啦的游戲。
對李承乾的做派,太宗皇帝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漸漸地對他越來越煩,離他越來越遠,而李承乾呢,看到父親不再喜歡自己,而是越來越喜歡李泰,不檢討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錯誤,反而越來越嫉恨父親和弟弟李泰。他認為,自己的同性戀伙伴之死等事件,都是李泰搗的鬼。
這樣以來,李承乾的不滿情緒日重,終于有一天,在手下人的教唆下,試圖效法自己的父親,將自己的親兄弟干掉。
然而,他錯了。
謀反的結果,不僅沒有殺死李泰,反而自己被廢為庶人,差一點弄個非正常死亡。
長子李承乾的謀反,對太宗皇帝打擊很大,其傷害程度,遠遠大于東征高麗無功而返,因為,在他的心中,對李承乾寄予了太多希望,而他又是讓他如此失望,可以說,李承乾的謀反,宣告了他對子女教育的徹底失敗。
李承乾最終鬧到這種程度,與其自身不爭氣有關,但與太宗皇帝教導無方也有一定關系,李承乾年幼時,太宗皇帝長年在外征戰,導致兒子缺少父愛,是其墮落原因之一。
李承乾長大后,看到他不務正業,胡作非為,太宗皇帝僅僅是簡單地訓斥教育,不是耐心細致地引導,而且慢慢疏遠李承乾,也是促使其沿著錯誤道路越走越遠的一個重要因素。
李承乾被廢為庶人之后,太宗皇帝面臨重新選立太子的問題,按常理說,應該立長孫皇后的第二個兒子李泰。
太宗皇帝本人也比較看好李泰,李泰比李承乾小一歲,首先,他不像李承乾一樣身體有殘疾,他相貌英俊,儀表堂堂,舉止大方,其次,他也不像李承乾一樣胡作非為,不務正業,而是聰明好學,博學多才,行為端莊,在太宗皇帝看來,李泰是一個很好的接班人。
然而,正當太宗皇帝要立李泰為太子的時候,卻出現了一些新的狀況,一是太宗皇帝身邊的大臣對這一提議提出了反對,最典型的人物有長孫無忌和諸遂良,這兩個人,是太宗皇帝仰仗的左膀右臂,也是未來太子當皇帝時的輔政大臣,對他們的意見,太宗皇帝不能不聽。
長孫無忌和諸遂良的理由是:李泰雖然能力很強,但是心態狠,也很有手腕,如果他當太子,將來當了皇上,李承乾、李治等兄弟都會被其殺掉,不如立李治為太子,李治雖然能力不強,但與人為善,能保證諸位弟兄和睦相處。
長孫無忌和諸遂良這一理由,等于點出了當年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的悲劇,直指太宗皇帝的“心魔”。
當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時,他的“心魔”雖然在房玄齡等人的解釋下有所消除,但兄弟相殘,始終是他心頭抹不掉的陰影,他不想讓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自然不能不考慮長孫無忌和諸遂良的意見。
二是關鍵時刻,李泰做出了一個自作聰明的舉動,引起了太宗皇帝的超級反感,俗話說,心急喝不得熱糊糊,李泰在爭當太子這事兒上,顯得太心急了,他對繼位一事表現得太猴急,有一天,他跑到弟弟李治那里,問他說:據我所知,你平時和李元昌關系非常好,屬于“鐵哥們兒”,現在他腦袋被搬家了,你是否感到了寒意?
李泰的意思非常明顯,但思維也是非常簡單,他本想警告李治,別和我爭太子的位置,否則,當心比的腦袋。
可是,沒想到卻起了相反的作用,李泰對李治說過這番話后,李治再見父親太宗皇帝時,表現的唯唯諾諾,格外膽小的樣子,太宗皇帝感到詫異,于是問他到底發生了什么,這時候,李治便把李泰對他說的話說了出來。
太宗皇帝一聽,當即警覺,這件事,讓太宗皇帝意識到,李泰的確不可信,如果立他為太子,長孫無忌和諸遂良的預言真的會變成現實,這未免太可怕了。
就這樣,太宗皇帝改變了自己的主意,改立李治為太子。
與李承乾和李泰相比,李治的確是個好人,但好人不一定能當好皇帝,太宗皇帝去世之后,他的確沒有將自己的親兄弟殺掉,但在治理國家上,也沒有拿出什么良策和招術。
太宗皇帝晚年,曾將自己執政期間的得失,寫成了一本書,名曰《帝范》,并通過這本書,對李治進行如何當皇帝的系統教育。
李治聽得很認真,學得也很認真,但到了具體實踐上,始終是南轅北轍。
為什么?
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在那里擺著,不是讀幾本書能管用的。
李治當皇帝后,初期勤于政事,還表現出一定工作熱情,但慢慢地,大權旁落到武則天手里,逐步變成了一個傀儡式人物,這是太宗皇帝當初選擇他為太子的惡果。
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就是李承乾的改變,導致丟掉了太子之位,進而讓李治上位,最終,李唐的江山變成了武周。
但是,現在隨著薛琰這只小蝴蝶的出現,原本歷史上應該發生的一些事情,注定是不會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