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18種超強記憶法
  • 神奇大腦編輯部編著
  • 4899字
  • 2020-12-04 15:40:32

二、理解記憶法

很多同學升上高年級后,經常感慨:“好像我的記憶力衰退了。要不然,怎么老出現這些情況呢?”

(1)考試之前無論背什么,馬上就會忘記。

(2)單元測試的時候,答案在腦子里若隱若現,但就是想不起來。

(3)老忘記已經背好的英語單詞。

(4)以前記過的公式,很久沒有使用就忘得一干二凈。

(5)以背誦為主的科目,成績總是不理想。

難道記憶力真的衰退了?

這些癥狀很少在低年級的小學生身上出現,可是,隨著年級的升高,這種現象就較為普遍和盛行了,原因何在?

這是因為年級升高了,學習內容日漸復雜,這時候再完全靠機械記憶是行不通的。你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是不是你對內容還沒有透徹了解就想死記硬背。

所以,并不是你的記憶力衰退,而是你對學習的內容沒有好好理解。

我們平常說泰國的首都曼谷,實際上這是一個簡稱,泰國首都的全稱是“共臺甫馬哈那坤棄他哇勞狄希阿由他亞馬哈底陸浦歐叻辣塔尼布黎隆烏冬帕拉查尼衛馬哈灑坦”,共41個字。

短時間內想要把這41個字一字不漏地背下來,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恐怕要比記圓周率小數點之后的41位還復雜得多。我們不妨來背誦這兩首詩,一首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還有一首是唐朝著名詩人王之渙的絕句《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兩首詩的總字數比泰國首都的全名還要多7個,可是只要讀幾遍也就會背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為這兩首詩形式優美,容易理解,背誦的障礙很小。既然知道理解了的東西才容易記住,那么,在學習的時候,我們當然應該先理解。那么,要理解什么呢?

你注意到了嗎?在上課的時候,各科的老師雖然講的內容大不相同,但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向我們講解各種事物的規律,教給我們認識和運用它們的方法。

語文老師講語言文學的規律,數學老師講數學的規律,自然老師講大自然的規律……老師給我們上課正是幫助我們更快、更多、更準確地掌握知識和規律,這些規律都是前人研究和總結出來的,是老師多年教學積累的經驗。所以,課堂上認真聽課可以幫助我們最有效地理解知識規律。

理解了知識的規律,記憶起來就方便多了,也就不再是機械地死記硬背了。

已經理解的東西,有時記得不太清楚也不用擔心,因為你可以按照理解再推導出正確的結果。

比如,如果手頭沒有圓規,怎么畫個圓呢?

因為你已經理解,圓是一個固定的點到同樣距離的點而組成的圖形,并且知道圓規為什么可以畫出圓來。那么,即使沒有現成的圓規,只要能夠把那些到一個固定點的距離都相等的點畫出來就行了!

這樣,離開了圓規,你自己用一把尺子或者一根線,照樣可以畫出一個很標準的圓來。

所以,當我們想記憶什么內容時,首先要使自己盡可能深刻而貼切地理解它,就是去發現并掌握其內在的規律,這樣,記住它們是非常容易的,甚至不用記,也能憶起來。

1.勤思考,記憶好

思維與記憶、思維能力與記憶能力都是有密切聯系的。思維以記憶為基礎,“不記則思不起”,頭腦中沒有以往記憶的材料,則無從思考,思維活動的結果也要依靠記憶才能保存下來;記憶又以思維為條件,對接觸的新知識或新經驗進行記憶,倘若不經思考過程給予咀嚼消化,就很難變成長久記憶被保持下來。

中國法學家張友漁在談自己的學習經驗時,也談到思考與記憶的關系:“我學習的特點之一,是重思考,不太重記憶。在讀私塾的時候,有‘回講制度’,就是在老師講過之后,學生回去復習兩三天,然后講給老師聽。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回講’的情況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在‘回講’時,常比一般的同學講得好。有人說我的記憶力好,把老師講的話全記住了,其實不是,我是用思考幫助記憶。因為在聽老師講的時候,我經過思考,完全理解了他講的意思,所以就記住了。”張友漁說的“重思考,不重記憶”,并不是他輕視記憶。從他這段話的整個意思看,他不贊成那種不動腦筋盲目背誦式的學習方法,而主張要經過思考完全理解書中的內容,這種水到渠成式的高效記憶是正確的。

不思考能不能記住呢?當然也能夠記住一些生活知識。確實有些東西的記憶是在沒有用腦或沒有用多少腦的情況下進行的,但要記憶對人的生活有實際意義的知識,大都要經過思考,越是有意義的知識,越是要經過深入的思考,才能保存在自己的記憶里。

有思考才能有理解。孔子有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很危險。思考的過程,也就是辨疑解惑的過程。讀書有不通的地方,動腦想一下,就開竅了,所以有“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的話。相反,讀書時遇到不懂之處,不動腦筋去想,任憑其不懂,雖然讀過書了,豈不是照樣糊涂嗎?

有思考才能有收獲。我們知道,對于一個人來說,知識,尤其是書本知識是外在的東西,如果沒有經過思維器官深入思考,那么它仍然是外在之物,不能轉化為智能。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只有經過思維器官仔細思索,才能化外在之物為內在之物,把感知得來的知識轉化為智力。再者,我們還要看一些書籍,尤其是一些經典作品,這都是前人或別人幾十年心血的結晶,是他們付出巨大勞力創造的精神營養品,其中的精髓遠不是瞥一眼就能看出的,非千思萬想而不得。如果怠于思考,縱然能記住一些詞句,也是棄珍珠而拾貝殼,是沒有價值的。

2.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從記憶本身來說,凡是大腦積極思考過的事物,即使沒有記憶它的打算,對它的基本內容也會留有深刻印象。比如,我們看了一場電影,然后把影片的故事情節講給別人聽,和別人一起評論影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接著又寫成觀后感貼在墻報欄里,經過這些思維活動,你對這部影片內容的記憶肯定要比那些看過就算的影片多,盡管你自己沒有提出任何記憶要求,但智力活動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你的記憶效果,學習別的知識也是這樣。

那么,怎樣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呢?

一是苦思,這是指思維的精神狀態。思考往往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要有執著頑強的精神。《中庸》中說,學習時要慎重地思考,不能因思考得不到結果就停止,這表明古人有非深思后達到預期目標不可的意志和決心。據說,黑格爾就有這種冥想苦思的精神。有一次,他思考一個問題,竟站在雨地里一個晝夜。苦思的要求就是不做思想的怠惰者,經常運轉自己的思維器官,并能戰勝思維過程中所遇到的艱難困苦。

二是巧思,這是指思維的科學態度。我們提倡的思考,既不是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也不是鉆牛角尖的認死理,它是以思維科學和思維邏輯作為指南的。這種思考是科學的思考。

我們不僅要肯于思考,勤于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也就是說,在思考時恰到好處地運用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較與分類等思維規律,使自己思考不繞遠路、卓越而有成效。

三是多思,這是指思維的頻率。復雜的事物,無法思考一次便完成。古人說,“三思而后行”,這是講“思”與“行”,我們完全可以針對學習記憶這樣說:“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記。”反復思考,一次比一次想得深,一次比一次有更新的見解,不停止于一次思考,不滿足于一得之功,在多次重復思考中參透知識,把道理弄明白,事無不記。

四是精思,這是指思維的質量。思考的時候,粗略地想一下,大概地考慮一番,是不行的。朱熹很講究“精思”,他說:“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這也就是說,精思就是要融會貫通,使書中的道理如同我講出去的道理一般。思不精怎么辦?朱熹說:“義不精,細思可精。”細思,就是細致周密、全面地思考,克服想不到、想不細、想不深的毛病,以便使思維中多出精品。

要發展自己的記憶能力,就必須相應地去發展思維能力。只有經過自己積極思考去認識事物,才能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能把知識變成真正有用的東西。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的過程,也就是積極思考的過程。我們必須努力完善自己的思維能力,這無疑也是在發展自己的記憶力。

3.理解記憶的方法

(1)還原記憶。

還原,就是弄清知識的背景、出處或發展過程。這樣,就會幫助你全面地理解學習內容,記得更快。舉個例子講一下。

戰國時,幾個楚國人得到了國王賞賜的一壺酒。人多酒少,難以分配,怎么辦?于是他們進行畫蛇比賽,誰先畫好就可以喝這壺酒。比賽開始了,其中有一個人畫得又快又好,最先畫完了,可他看見其他人還在畫,便左手持壺,右手持筆說:“蛇有沒有腳呀?我給蛇添上幾只腳吧。”說著就往上添腳。這時又有一個人畫好了,奪過他手里的酒壺說:“蛇根本就沒有腳,你怎么給它畫腳呢?”說罷,把酒喝掉了。

這個故事你能用4個字概括嗎?對了,這就是“畫蛇添足”的成語故事!比喻做事多此一舉,反而弄巧成拙。我國的好多成語,如“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里面都包含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如果你想掌握更多的成語,那就找來成語詞典或者成語故事書籍讀一讀吧,別忘了用還原記憶法喲。

下面我們就把一些常見縮寫還原,看看它們表示的意思吧。

你一定知道UFO是什么意思吧?是我們常說的飛碟。其實UFO是英文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不明飛行物)的三個首字母。你知道了三個字母的來源,就知道它們表達的意思了!

為什么電腦又叫PC呢?原來,它是個人計算機(Personal Computer)的縮寫。當然警察們說的PC有時可能就不是計算機了,那是Patrol Car(巡邏車)的縮寫!

(2)置身其中。

人們對自己經歷的事情往往記得清、記得牢,然而同學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從頭嘗試所有應該學習的內容。為了加深記憶,同學們可以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增強這種經歷感,從而達到深刻體驗和記憶的目的。

①走進故事中。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這句話一般是用來形容那些情感豐富又容易表露出來的人。然而,這正是“置身其中法”。同學們沒有辦法回到三國時代去,但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和人物的心情,這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把自己當成諸葛亮的秘書,或是赤壁大戰中的一位戰將,而不是做一個旁觀者,這樣進入作品當中,很多內容都會很容易地記憶下來。因為這可能十分接近你的經歷,想記住里面的故事就一點也不困難了。

②帶著感情讀書。課堂上,老師經常安排我們進行繪聲繪色的朗讀。這種學習方法,一方面可以使我們更貼切地理解作者或作品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們置身其中,幫助我們理解課文。

③發現規律性。同學們遇到的一些不易記憶的學習內容,往往是由于對它們的理解還遠遠不夠所造成的。一旦我們能夠做到“置身其中”,就可以發現和理解事物的規律性和因果關系。同學們記英語單詞時,如果把自己想象成英語單詞的創造者,記起來就會輕松得多。

比如,class(課)+room(房間)就構成了classroom(教室)。

every(每一)+one(一)就構成everyone(每人)。

some(一些)+body(人)就構成了somebody(某人)。

my(我的)+self(自己)就構成了myself(我自己)。

英語如此,數學也是這樣。學習某個數學公式或定理時,同學們要把那個公式或性質看成是自己在實踐或者研究的問題,把自己當成數學家,去了解公式的時代背景和推導過程,想方設法解決問題。這時,就會覺得現在學習的這些內容真的很精彩,記憶就會因此轉化為快樂了!

④“置身其中”的多種方式:

a.將自己視為作者或者參與者;

b.使自己成為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c.將事件或事物的某些因素換掉,想象會造成怎樣的結果;

d.比較你期望的理想結果與讀物最終的結果,它們有何異同。

理解記憶的基本條件是對材料的理解和進行思維加工。有些材料,如科學要領、范疇、定理、法則和規律、歷史事件、文藝作品等,都是有意義的。人們記憶這類材料時,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強記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含義,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維進行分析綜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的邏輯聯系,使之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以便保持在記憶中。理解記憶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確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賴于學習者對材料理解的程度。

理解記憶的效果優于機械記憶。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做記憶的實驗中發現:為了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復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記硬背,那真是費力不討好。

理解記憶是以理解材料內容為前提的。這種理解不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以及該材料和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义县| 中卫市| 尖扎县| 峨边| 深水埗区| 江永县| 甘谷县| 万安县| 渝北区| 清丰县| 沙雅县| 无极县| 灵石县| 昭平县| 潮安县| 城步| 鄂伦春自治旗| 定襄县| 涿州市| 永靖县| 天等县| 睢宁县| 确山县| 锡林浩特市| 怀化市| 徐汇区| 白城市| 芦山县| 屏东县| 塔河县| 乐昌市| 绥德县| 乌恰县| 宜兰市| 达拉特旗| 友谊县| 贡嘎县| 昆山市| 大同市| 河池市|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