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博物館功能與類型

一、博物館

1.博物館的定義

(1)博物館名稱的使用

博物館一詞源起于希臘語Mouseion,意即“供奉繆司(Muse是掌管學問與藝術等的九位女神)及從事研究的處所”。

17世紀英國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建立,Museum才成為博物館的通用名稱。

我國古代沒有博物館之說。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人開始接觸外國博物館,博物館之稱才逐漸通行于中國。

(2)國際上對博物館的定義

日本

把博物館規定為“收集、保管(包括培育)、陳列展出有關歷史、藝術、民俗、產業、自然科學等資料,從教育角度,以供一般民眾提高文化教養、調查研究、消遣娛樂為目的的機構。”

美國博物館協會

認為博物館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說明自然現象及人類生活的資料,并使之用于增進人們的知識和啟蒙教育的機關。

前《蘇聯大百科全書》

提出博物館是征集、保藏、研究和普及自然歷史標本、物質及精神文化珍品的科學研究機構、科學教育機構。

國際博物館協會

a.1946年章程規定

“博物館是指向公眾開放的美術、工藝、科學、歷史以及考古學藏品的機構,也包括動物園和植物園,但圖書館如無常設陳列室者則除外。”

b.1951年章程規定

“博物館是運用各種方法保管和研究藝術、歷史、科學和技術方面的藏品以及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資料和標本,供觀眾欣賞、教育而公開開放為目的的,為公共利益而進行管理的一切常設機構。”

c.1962年章程規定

“以研究,教育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管具有文化或科學價值的藏品并進行展出的一切常設機構,均應視為博物館。”

d.1974年章程規定

“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當作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諸于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

e.1989年章程規定

“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這是迄今國際上比較通行也相對穩定的博物館定義)

(3)中國對博物館的定義

19世紀末,把博物館看作是搜求器物,博覽兼收,益智集思的機構。

20世紀30年代,中國博物館協會認為博物館是一種文化機關,是以實物的驗證而作教育工作的組織,及探討學問的場所。從而指出博物館所具有的文化性、教育性和學術性。

1949年10月,以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為指導思想,改造原有的博物館和籌建新的博物館,是當時的主要任務。

1956年5月,提出博物館的三重基本性質和兩項基本任務,即:博物館是科學研究機關、文化教育機關、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存或自然標本的主要收藏所的三重性質和博物館應為科學研究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的兩項基本任務。

在“文化大革命”中,博物館事業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使人們對博物館性質、任務的認識造成極大混亂。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博物館的“三性二務”得以重新肯定。1979年6月底國家文物重新表述“三性”提出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是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基本上持這種觀點。

2.博物館定義變化的趨向

(1)背景

20世紀70、80年代以來,高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改變,以及社會民主化意識的增強,傳統的博物館觀念不能不有所變革。

(2)變化表現

“博物館是個非營利機構”的觀念開始變化。

強調博物館是“人與物之間的結合”。

主張博物館新定義應反映博物館的社會參與性,強調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

(3)定義要求

把握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現象的本質特征。

適應現代社會對博物館提出的新的要求,注重博物館的時代特點。

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應當更加強調人的需要,重視物與人的互動關系,更加接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更加接近人類科學技術、環境的今天和未來。

3.博物館的特征

(1)博物館機構應具備的條件

具有藏品也就是實物。

要有基本陳列。

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要有經營管理藏品,開展社會教育的專業人員。

(2)基本特征

實物性

博物館必須具備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藏品,即實物。這些“物”是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負載著關于人類活動和自然變遷的各種信息,是對某種事物的實物見證,實物性是博物館的主要特征。

a.“物”的運動

博物館的“物”的收藏、研究和利用,是一個協調統一的過程。

第一,“物”的收集和保存

收集保存文物標本是博物館的首要任務。

第二,“物”的研究

通過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工作揭示藏品的內涵,展現其蘊藏的各種有用信息,從而判定它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或藝術價值。

第三,“物”的利用

即利用博物館的藏品,以各種工作方式和方法,為社會教育和有關學科研究服務。這是“物”的收藏作用于社會的過程,也是博物館“物”的運動最有意義的階段。

b.條件

第一,離不開博物館工作者的勞動和社會公眾的需要。它是博物館工作者和觀眾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二,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條件。博物館的活動和社會職能,不能不受到社會一定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直觀性

a.博物館以大量實物組織陳列展覽,以實物例證向觀眾的各種感官多渠道的輸送信息,更有感染力,有助于記憶,促進觀眾的思維和認識。

b.現代博物館許多先進教育手段的實施,使觀眾不僅可以充分觀察展品,并且可以觸摸,進行實際操作或實驗,進一步豐富了博物館直觀性的特征。

廣博性

博物館門類眾多,收藏品涉及廣泛。各種實物例證和資料都是博物館收藏、研究的對象。

a.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

b.從遙遠的古代到現實生活。

c.從本國本地區,到異國他鄉。

b.從宏觀到微觀。

涉及知識領域的廣博性,也是博物館區別于其他文化教育機構的一個特征。

二、博物館的功能

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從其承擔的社會職責而言,稱為博物館職能;從其所發揮的功用和效能而言,稱為博物館功能。

1.博物館的基本功能

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教育。我國對博物館職能的認識一直持這種觀點,把博物館看成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科學研究機構。

(1)收藏

藏品是博物館全部活動的物質基礎,任何一個博物館都必須收集保藏文物和自然標本。

(2)研究

對藏品進行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工作,才能對藏品進行科學的整理和保管;才能揭示藏品所具有的科學、歷史以及藝術價值。

(3)教育

博物館教育是在藏品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展開的。一個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有效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為社會公眾服務。

2.博物館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1)作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部分

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2)作為文化基礎設施

是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條件,也是建設現代文明城市的主要標志之一。

(2)博物館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基本任務

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收集保藏文物和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各種陳列展覽,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收集、保藏文物、標本和其它實物資料。

收集和保存文物標本,是博物館的基石,也是博物館最基本的職能。只有博物館最廣泛、最全面地保藏著人類活動和自然發展的真實物證,并把它永久地留傳給后人。

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

博物館以整個社會的廣大成員為教育對象,通過生動、形象的文物標本、模型等實物資料,提供多樣性知識內容,豐富觀眾的科學文化信息。

a.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

b.教育內容具有多樣性。

c.博物館的教育方式生動形象。

思想品德教育。

博物館應當用一切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精神產品占領思想文化陣地,通過各種有效的教育活動,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培養社會主義新人作出更大努力。

科學研究。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革力量。大力開展各門科學的研究工作,是現代化建設的可靠保證。科學研究是博物館的重要任務之一。

a.博物館的實物資料,是進行科學研究和生產活動的有價值的資料。歷史文物還可以證實、補充、訂正文字史料。

b.博物館工作本身也是具有科學研究性質的工作。只有把博物館業務工作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才能以高水平的工作滿足觀眾的各種要求。

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努力創造豐富生動、喜聞樂見的工作方式,增加服務設施和項目,吸引更多的觀眾,使博物館成為人民群眾文化休憩的園地。

三、博物館的類型

1.研究博物館類型的意義

博物館類型是指一定數量的博物館依據某種共同的標準相互聯系所形成的類別。博物館類型的研究和區分,對博物館事業建設和博物館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1)可以更科學地把握某一類型博物館的特點與規律,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各類型博物館的專業方向,切合實際地制定各類型博物館的工作方針。

(2)發展各種類型的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事業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研究各類型博物館的特點和條件,也有助于更科學地制定發展規劃,指導博物館事業建設。

2.博物館類型的劃分

(1)外國博物館的類型劃分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劃分

按照博物館功能,大致分為三大類:

a.藝術博物館

主要展示其收藏品的美學價值,包括一般性繪畫、雕塑、裝飾藝術、實用藝術和工業藝術博物館等;

b.歷史博物館

從歷史觀點展示收藏品,考古遺址、史跡名勝等紀念點所建博物館以及個人紀念館均屬此類;

c.科學博物館

包括自然科學博物館、實用科學博物館以及技術博物館等。

日本博物館的劃分

按博物館收藏資料種類分為三類:

a.綜合博物館

b.人文科學博物館

c.自然科學博物館

自然科學博物館又包括:自然史博物館、綜合科學技術博物館、專業科學技術館和理科教育博物館。

美國博物館的分類

分類標準很多,包括藏品內容、隸屬關系、不同觀眾、博物館規模大小、展出方式、地區的劃分、預算等。

前蘇聯博物館的劃分

前蘇聯的博物館最多的是社會發展史博物館和革命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和地志博物館。有的博物館學者主張博物館分為歷史、紀念、地志、藝術、文學、技術、自然史博物館七類。

國際分類:

通常以博物館的藏品和基本陳列內容作為類型劃分的主要依據。主要劃分為:

a.歷史博物館

b.藝術博物館

c.科學博物館

d.綜合博物館

e.其他類型

其他

a.生態博物館

將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筑、可移動實物、居民的傳統風俗的演示等原狀地、自然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社區和環境中。1995年在我國貴州六枝特區隆戛鄉的深山上建立了一處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

b.數字化博物館(虛擬博物館)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博物館以信息為基礎向社會提供更廣泛的服務,從“實物導向”轉變為“信息導向”。

(2)我國博物館的類型劃分

通常劃分

劃分為綜合性、紀念性和專門性三類。這種博物館分類簡單、易行,至今仍然是通常采用的劃分博物館的辦法。

從隸屬關系按主管部門和領導系統劃分。

a.文化系統博物館

國家和省市縣博物館,如規模最大的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b.國家科技系統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和各地方科委主管的自然博物館和其他專門博物館。

c.教育系統博物館

即大學、專科學校的博物館。

d.軍事系統的博物館和紀念館。

e.園林管理系統的博物館

如北京定陵博物館。

f.民政系統管理的博物館

如淮海戰役紀念館、南京雨花臺烈士陳列館。

g.其他有關政府部門主管或籌建的博物館

如煤炭博物館,郵票博物館,鐵道博物館,交通博物館,石油博物館等。

按照博物館的性質和陳列教育活動內容劃分:

a.《中國大百科全書·博物館》卷: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

b.《北京博物館年鑒》:社會歷史類、自然科學類和綜合類。

第一,社會歷史類

包括:歷史類、革命史類、紀念館類、文化藝術類、民族民俗類。

第二,自然科學類

包括:自然類(一般性、專門性、園囿性)、科技類(科學技術史博物館、專業科學技術博物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山县| 会泽县| 大姚县| 四川省| 武宣县| 茶陵县| 上蔡县| 古交市| 长白| 永登县| 高碑店市| 横山县| 炎陵县| 普兰店市| 阿拉善盟| 富平县| 浮梁县| 神池县| 玛沁县| 长宁县| 临江市| 苗栗县| 深圳市| 遵化市| 余干县| 仪陇县| 晋中市| 金寨县| 德钦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大港区| 凯里市| 杂多县| 汽车| 诸暨市| 寿宁县| 松阳县| 东至县| 卢湾区| 霸州市| 若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