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熱帶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研究
- 鄧須軍
- 2670字
- 2020-10-30 17:20:52
3.4 海南森林資源變動產生的影響
根據海南省二類調查數據,從對森林資源的動態變化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海南林業產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森林資源恢復成效明顯。各類林地數量增加,退耕還林現象明顯,森林面積與蓄積呈現出較快的增長,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森林資源的林地結構、林種結構和起源結構趨于合理,尤其是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特用林和薪炭林形成的林種結構,逐漸與海南國際旅游島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位趨于一致。森林資源管理水平和林業工程建設水平上升,是森林資源快速恢復的重要保障。從整體上來看,海南林業發展和森林資源恢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與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還存在差距,結構不合理,天然林資源數量偏少等問題比較突出,對海南經濟、社會以及生態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4.1 森林資源分布不均,使區域經濟水平差異較大
海南地形特點是中間高四周低,一直注重沿海開發,天然林破壞比較嚴重,所以海南沿海天然林資源急劇減少,而中南部山區天然林資源得以保存。因此,海南天然林資源大部分集中于中部和南部地區,而東部、西部和北部天然林資源不足。根據海南林業統計數據可知,中部和南部山區的保亭、五指山、樂東和瓊中等7個市縣天然林資源占據了全省天然林的81.1%,而沿海的11個市縣天然林面積占全省天然林面積的18.9%。建省后,為了大力發展農林業經濟,海南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人工林的政策和措施,人工林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海南人工林種植以丘陵地為主,人工林主要分布在以儋州、文昌、瓊海、萬寧、澄邁和定安6個市縣,占到了全省人工林面積的一半以上,約為52.6%,而其余市縣則占47.4%。從人工林和天然林面積的變化情況分析,人工林發展要遠遠高于天然林,出現了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布嚴重不均的局面。
3.4.2 天然林資源短缺,阻礙了森林旅游產業的發展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天然林資源的需求也日趨加大。在海南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量增加,國家戰略對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需求,以及地方農民為提高收入種植熱帶作物,都破壞了大量的天然林資源。新中國成立初期,海南的天然林有1259萬畝,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僅剩570萬畝。1994年,海南在全國率先停止天然林采伐,開始封山育林,但天然林資源保護效果并不理想。國際旅游島建設以來,熱帶雨林旅游、休閑和康養逐漸興起,成為海南旅游發展新的增長點,逐漸形成了與海南的傳統旅游項目濱海旅游并駕齊驅的局面,并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要完全滿足上述需求,海南天然林資源數量難以承載森林旅游及相關項目的進一步發展。依據海南林業二類調查數據,近10年來,海南森林資源總量在面積和蓄積上都有了明顯的增長,森林覆蓋率較高,資源總量充足,但天然橡膠林和桉樹林等經濟林和人工林比例過高,對森林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利,開發的潛力不大。
3.4.3 森林資源結構差,使生態功能水平下降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南省響應國家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天然橡膠產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海南成為中國天然橡膠主要的生產區。加上海南地方政府為了鼓勵農民發展農業經濟,鼓勵種植椰子、檳榔和各種熱帶水果,由于政策原因和地方政府的導向,商品林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所以,長期以來公益林面積要遠遠低于商品林面積,海南省森林生態功能相對不足,不能完全適應國際旅游島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需要。第7次海南森林資源二類調查顯示,林種結構不合理,防護林和經濟林的比重過大,用材林和特用林的比重較小。而在林齡結構方面,幼齡林和中齡林的比重過大,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的比重偏小。由于林種結構與林齡結構的不合理性,人工林表現出的生態功能不足,無法替代天然林的生態功能和作用。集體林地中的天然林,還面臨著被砍伐后種植經濟林的危險,使森林生態系統更難以得到保障。海南牛路嶺水庫、大廣壩水庫和松濤水庫的來水量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樂東黎族自治縣的南巴河已斷流,東方市江邊鎮大廣壩中上游為大廣壩水庫補充水源的五條小溪已經干枯。森林資源的結構變動,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影響。
3.4.4 森林資源林分起源變化,影響熱帶農業的發展
森林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樞紐,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森林資源的消長,對農業生態環境有決定性的影響。海南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于20世紀80年代有了明顯的增加,從林分的起源結構來看,人工林增長的速度要遠遠高于天然林,在第6、7次森林資源調查中,相對于第5次調查結果,天然林面積數量有了明顯的下降。人工林數量增加,天然橡膠林、桉樹林和熱帶水果林成為除天然林之外主要的樹種,其中天然橡膠在全島都普遍種植。單一樹種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森林生態功能下降,土層變薄,嚴重的話會導致水土流失,進一步帶走土壤中的各種養分,使土壤肥力下降。3.4.3節中也分析了,生態功能的下降,森林的蓄水量減少,會引起局部氣候的變化。這些狀況都會對熱帶農業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會引起原有農業生產區域溫度、濕度、水分和肥力的變化,從而對熱帶農業產生影響。
3.4.5 人工林規模的增加,帶動了天然橡膠業和紙漿業
天然橡膠業和紙漿業是海南兩個重要產業,分別由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和海南金海漿紙業兩個龍頭企業來牽頭發展。2015年年末,海南天然橡膠種植面積達到了54.2萬公頃,總產量達到36.11萬噸,其中絕大部分被加工成泡沫膠和煙片膠。2015年海南全省生產紙漿150.29萬噸,相對于2014年增長了5.11%,從近幾年紙漿業的發展來看,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近20年來,人工林的快速發展主要以天然橡膠林和桉樹林為主,檳榔、椰子等其他熱帶作物為輔。天然橡膠林和桉樹林的快速發展,也逐漸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體系,推動了橡膠加工業和紙漿業發展。
3.4.6 森林資源變化影響居民的生存環境
海南島較豐富的森林資源,使生態環境質量整體較好,全省大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優良天數達到98%,80%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環境質量指數保持在一級以內。90%以上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一、二類海水標準,90%的主要河流、88%的主要湖庫水質達到或優于可作為飲用水源的國家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天然林資源主要聚集于海南中南部,包括霸王嶺、尖峰嶺、五指山、七仙嶺、吊羅山、呀諾達、亞龍灣等天然林保護區。根據林業部門負氧離子的監測數據可知,2014年空氣中負氧離子平均濃度最低值都有3695個/立方厘米,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清新空氣負離子的濃度為1000~1500個/立方厘米的標準,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利,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以來,旅游開發、農業發展和地產項目的興起,導致部分地區森林資源流失嚴重,海防林帶也遭受破壞,造成了近100千米海防林帶的損失。森林資源的變動,對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