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經濟發展研究
- 卞利花 殷頌葵 鄭永琴 丁生喜
- 4482字
- 2020-10-30 17:32:58
第一節 產業分類與區域產業結構
一、產業分類
為了便于分析、研究和管理產業活動,有必要對產業進行分類。產業分類就是根據產業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將全部經濟活動分成不同的集合。所以,產業研究和分析目的不同,產業的分類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一)生產結構分類法
生產結構分類法是依據再生產過程中各產業間的關系而進行的分類方法。
1. 兩大部類分類法
馬克思為了分析不同物質生產部門的相互關系,揭示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根據產品在再生產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在實物形成上將社會總產品分為兩大部類,即將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劃歸為第Ⅰ部類,將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劃歸為第Ⅱ部類。這種產業分類法是產業結構理論的基本來源之一,是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但從分類界限來看,有些產品難以確定其類別,實際應用比較困難。
2. 農輕重分類法
列寧在馬克思兩大部類分類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物質生產的不同特點為標準的分類方法。這里所講的生產特點,主要指勞動對象、勞動資料、生產過程、加工方式和勞動產品的不同。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農輕重產業分類法。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和林業;輕工業包括紡織、食品、縫紉(服裝)、制革、毛皮、家具、造紙、印刷等產業;重工業包括燃料、冶金(如鋼鐵)、煤炭、石油、化工等產業。農輕重產業分類法具有比較直觀和簡便易行的特點。對于從宏觀上安排國民經濟計劃、進行計劃調控和研究社會工業化實現進程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其局限性是農輕重產業分類法中農輕重三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確定產業劃分界限日益困難。
3. 霍夫曼分類法
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W. G. Hoffmann)在1931年出版了《工業化的階段和類型》一書。他為了研究工業化及其發展階段而將制造業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消費資料工業,包括食品、紡織、皮革和家具等工業;第二類為資本資料工業,包括冶金及金屬材料工業、運輸機械工業、一般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等;第三類為其他工業。當某產業產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費資料時即將該產業歸入消費資料工業,而當某產業產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資本資料即將該產業歸入資本資料工業。不能用上述原則確定產業歸屬的全部歸入其他工業之中。(2)
(二)三次產業分類法
1935年,澳大利亞經濟學家費歇爾根據人類經濟活動發展的三個階段,最早提出了三次產業分類方法。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科林·克拉克繼承費歇爾的研究成果,于1940年發表著名的經濟學著作《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在該書中克拉克運用三次產業分類法,總結了伴隨著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變化規律,開拓了產業結構理論這一應用經濟理論領域。隨后,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采用這種分類方法進行國民經濟統計。
所謂三次產業分類法就是把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和第三次產業。第一次產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狩獵業等;第二次產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煤氣、電力、供水]等工業部門;第三次產業包括:商業、金融及保險業、運輸業、服務業、公務、[其他公益事業]和其他。(其中有[]號的,是在三個產業的歸屬問題上有爭議的行業)??傊谝淮萎a業是廣義的農業,第二次產業是廣義的工業,第三次產業是廣義的服務業。
(三)標準產業分類法
全面的、精確的、統一的經濟活動統計對經濟理論的探討和整個國民經濟問題的研究,對政府制定經濟政策和進行國民經濟的宏觀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3)國民經濟管理的經濟統計基礎就是產業分類的標準化,即進行標準產業分類。
標準產業分類法(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簡稱SIC)是為統一國民經濟統計口徑而由聯合國于1971年制定和頒布的一種產業分類方法。此法先將全部經濟活動分成10個大項,再將各個大項分為若干個中項,然后將中項分為若干個小項,最后將各個小項分為若干個細項,并按大、中、小、細四個層次規定了相應的統計編碼。
其中10個大項是:
(1)農業、狩獵業、林業和漁業;
(2)礦業和采石業;
(3)制造業;
(4)電力、煤氣、供水業;
(5)建筑業;
(6)批發與零售業、餐館與旅店業;
(7)運輸業、倉儲業和郵電通信業;
(8)金融業、不動產業、保險業及商業性服務業;
(9)社會團體、社會及個人服務;
(10)不能分類的其他活動。
聯合國的標準產業分類法與三次產業分類法保持著穩定的聯系,從而有利于對產業結構的分層次深入研究。標準產業分類法便于調整和修訂,也為各國制定標準產業分類以及進行各國產業結構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許多國家根據國際標準產業分類制定供官方使用的標準產業分類法。
(四)產業功能分類法
產業功能分類法根據各個產業在區域產業系統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將區域全部產業劃分為主導產業、關聯產業、基礎產業、潛導產業四類。
1. 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是指以優勢商品和服務產品為基礎,具有較大的規模,較強供給力與市場競爭力以及發展后勁的優勢產業或支柱產業。(4)(5)
主導產業同時具有兩大功能:第一,主導產業具有明顯的相對優勢,產出規模大,產品調出規模也大,在全國或高層次區域同類產業中是主要的生產供應基地,能承擔起全國或高層次地域分工的某一重大任務。第二,主導產業是區域經濟系統中的主體和核心,在區域產業結構中,不僅產值比重大,而且關聯效應強,它的發展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并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向高層次演進。
2. 關聯產業
關聯產業是直接配合和圍繞主導產業發展起來的產業。關聯產業包括后向關聯產業、前向關聯產業和旁側關聯產業。
后向關聯產業,是為主導產業提供產前服務的產業。它們向主導產業提供原材料、燃料等中間投入,以及機器設備、生產工具和修理安裝等勞務。前向關聯產業,是為主導產業提供產后服務的產業。主導產業的產品可能有兩種形態,一種是中間產品,一種是最終產品,但以前者居多。深加工行業就是前向關聯產業,它將主導產業的中間產品進行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價值,然后進入消費領域。旁側關聯產業,是為主導產業提供產中服務的產業。
3. 基礎產業
除主導產業及其關聯產業之外的其他產業部門都可以稱為基礎產業,它是主導產業及其關聯產業的基礎。包括生產性基礎產業、生活性基礎產業和社會性基礎產業部門。
生產性基礎產業是指為主導產業和關聯產業發展本身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的總體。例如交通運輸、金融商業、郵電通信、能源供給、物資供應、供水,等等。生活性基礎產業是指為產業職工及其家庭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的總體。諸如住宅及公用設施,生活服務、公共事業,等等。社會性基礎產業是指既能為產業發展又能為職工家庭提供服務的部門的總體。例如教育、科研、衛生、環保、治安等。
4. 潛導產業
潛導產業是指當時并不是很重要,作用還不很大,但是發展潛力比較大,或者是代表將來產業發展方向,前景比較好,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上升為主導產業的產業。潛導產業存在于關聯產業和基礎產業之中,并非獨立其外。
關聯產業、基礎產業及存在于其中的潛導產業統稱為非主導產業,它們與主導產業一起構成區域產業功能分類系統,如圖4-1所示。功能分類法能夠體現區域勞動地域分工的要求,也能體現區域各產業的地位和作用。

圖1-1 產業按功能分類示意圖
(五)其他分類法
1. 生產要素分類法
生產要素分類法是根據不同的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對資源的需求種類和依賴程度的差異,即以生產要素集約程度的不同作為劃分產業標準的一種分類方法。這里的資源是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和技術、管理、自然資源等投入生產活動的生產要素的總和。由于產品的技術、特征各不相同,各產業在生產單位產品時所需投入的各個生產要素數量有很大差別,因此,以生產要素的集約度或密集度為標準將產業劃分為資源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
2. 產業發展狀況分類法
產業發展(Industry Development)是指產業的產生、成長和演進。(6)產業發展狀況分類法是根據產業發展的技術狀況和變化趨勢進行分類的方法,它具體包括兩種方法:一是按技術先進程度進行產業分類,由于科學技術發展對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變遷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可根據產業技術含量和技術先進程度的不同將產業劃分為傳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二是按產業發展趨勢進行產業分類,可以將產業劃分為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兩類。
二、區域產業結構的含義與特征
在經濟領域,產業結構的概念始于20世紀40年代。最初利用產業結構這個概念分析經濟問題時,其含義還不規范,它既可以用來解釋產業內部的關系和產業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來解釋產業內部企業關系結構和產業的地區分布。(7)隨著對產業經濟研究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產業結構的概念和研究領域逐漸明確下來,產業結構理論逐步形成體系,產業結構也與產業組織、產業布局區別開來。(8)
(一)區域產業結構的含義
產業結構是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產業之間的生產、技術、經濟聯系。區域產業結構是指區域經濟中各類產業的構成和產業間量的比例、質的聯系等關系的總和。產業間的數量比例關系,首先反映的是各類經濟資源在各產業間的配置情況。例如,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之間的分布;其次反映的是國民經濟總產出在各產業間的分布情況。例如,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值、總產量和勞務、利稅額在各產業間的分布。產業間質的聯系主要反映產業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程度和方式。
(二)區域產業結構的特征
區域產業結構是全國經濟空間布局在特定區域的組合的結果。(9)在某特定區域內,之所以形成某種類型的產業結構,是由該區域的優勢和全國經濟空間布局的總體要求所決定的。區域產業結構具有以下特征:
1. 條件制約性
區域經濟條件影響和制約區域產業結構,表現為對產業的類型和演化的影響。如:東部沿海地區由于能源、原材料的限制,就決定了該區域不適合發展或少發展那些高耗能和高耗材的產業部門;老少邊窮地區的條件決定了它不適合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當然有些條件不是一成不變的,條件的變化可以促使產業結構的變化。
2. 部門結構與空間結構的區域統一性
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發展階段產業結構是不同的,不同的產業結構也可以反映產業結構的階段性,不同的產業空間結構可以反映產業結構的空間特征,產業部門結構與產業空間結構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內容,后者是前者的空間表現形式,它們在區域上得以統一。
3. 多樣性
區域條件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區域產業結構的多樣性。由于各區域所處地理位置、資源狀況及經濟發展階段等不同,所以產業結構的類型和層次總是多樣的。任何地區的產業結構層次都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向高層次變化。
4. 開放性
區域產業結構形成和演變,也受到區外環境的影響,與區外不斷進行著物質、技術、信息、人才和資金的交流?,F代區域產業的發展絕不是封閉的,總是在更大區域范圍內,在勞動地域分工中擔當不同的角色。
從產業結構的特征出發,研究區域產業結構,在方法論上,需掌握三個特性,即協調性、動態性和目的性。協調性是指研究區域產業結構要注重各產業間協調、不同區域間產業發展協調、區域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不能脫離區域具體情況孤立地研究產業問題。動態性是指研究區域產業結構不能靜態考察產業結構是否合理,而要從高層次區域的全局著眼,應考慮時間和空間變化。目的性是指研究區域產業結構要以提高區域經濟、生態、環境、社會效益為目標,不斷提升和優化區域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