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一帶一路”的中國港口轉型升級研究
- 王斌義
- 22字
- 2020-10-30 17:29:14
1 港口發展歷史的考察及中國港口轉型升級的動因
1.1 港口發展歷史的考察
1.1.1 世界海上運輸及港口發展史
公元1世紀前后,羅馬帝國征服地中海沿岸之后,勢力抵達紅海與波斯灣,便以亞歷山大港為基地,積極開拓對東方的海上貿易。而在中國,漢朝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開辟了對印度的海上交通航線,到公元1世紀,漢朝商人更是頻頻抵達南印度。幾乎與此同時,南亞的文明古國印度也加強在東南亞的商業擴張。從公元1世紀開始,印度商人向東方航行,來到東南亞和中國。中國、羅馬和印度三大勢力在印度洋的匯合,使東西方海上交通和貿易空前繁忙起來。
文藝復興時期,隨著造船業的發展、羅盤儀的改造和應用、航海技術的進步以及海上貿易的發展,海上運輸發展迅猛,地中海沿海城市成為新的貿易中心,港口也建造起來。1368—1484年,威尼斯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口、近代海運的發祥地。
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5艘船、265名船員,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經過一系列的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新航路開辟后,國際貿易范圍從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擴展到大西洋、美洲、印度、中國和南亞群島。葡萄牙、西班牙開始殖民擴張,1484—1588年巴塞羅那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造船中心、工商業中心。
19世紀,海上運輸有了很大發展。1807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艘蒸汽船,給古老的海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資本主義國家的早期工業大多沿通航水道設立工廠,使得當時水運的發展對工業布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869年和1914年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相繼完工。英國利用地處大西洋航路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對外貿易,英國政府采用“重商主義”的政策,參與貿易競爭,占領殖民地,擊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立東印度公司,商業貿易飛速發展,英國成為新的海上霸主,17—18世紀倫敦港成為世界最大港口;1894年,美國經濟超過英國、德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一,紐約港成為世界最大港。
20世紀,人類加速了科技前進的步伐,其中對海上運輸起到重要作用的有:從無線通信到人造衛星通信,發展到全球海難安全系統;船舶設計制造也在大型化、高速化方面有很大進步,幾十萬噸的油船、散貨船,每小時幾十海里航速的快速客船,正在世界各地航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經濟逐步向一體化過渡,國際間的貨物交流不斷增加,由于國際貿易地理條件的限制,加上海運運量大、成本低,國際貿易量的2/3是通過海上運輸完成的。
20世紀60年代,歐洲的長足發展使鹿特丹港成為世界最大港,年貨物吞吐量達3億噸。1970年,美國奧克蘭港以34萬TEU的集裝箱吞吐量位列世界第一;1980年紐約新澤西港以195萬TEU位列世界第一;1990年新加坡港以552萬TEU位列世界第一;2000年中國香港港以1810萬TEU位列世界第一;躋身2010年中國上海港以2907萬TEU位列世界第一,寧波—舟山、廣州港、天津港也已躋身世界前十大港口行列。不難發現,港口吞吐量的變化與歷次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密切相關。
世界第一大港口變化如表1-1所示。
表1-1 世界第一大港口變化

續表

1986年全球20強的港口主要分布在三個地方:北美4個、西歐4個和東亞8個。在東亞地區,大港主要分布在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中國大陸僅上海進全球20強的榜單,且位于第18名。30多年過去了,2018年北美僅1個港口、西歐只有3個港口進入20強,中國大陸8個港口躍進了全球20強。
1.1.2 新中國成立以來港口發展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水運事業和港口開始獲得新生,先后經歷了五個不同的發展時期。
1.1.2.1 20世紀50—60年代
新中國成立時,中國海上運輸特別是遠洋運輸處于空白,沒有一條遠洋運輸船只。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沿海港口共有75個泊位,全國(除我國臺灣)僅有萬噸級泊位60個,碼頭總長度1.19萬米,除個別裝卸成品油外,大多數碼頭裝卸件雜貨。港口淤淺、碼頭失修,幾乎處于癱瘓狀態。當時,中國還沒有水運工程建設方面的標準規范,年總吞吐量只有500多萬噸,多數港口處于原始狀態,設施差,主要依靠人抬肩扛進行裝卸作業。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水運是一種最經濟的運輸,必須積極地提高其在整個運輸中的比重?!苯梃b蘇聯的碼頭工程技術規范,中國第一次編制了水運工程技術標準,形成了基本框架。新中國筑港事業開始的標志是1952年天津新港的修復和開港;1956年中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港口湛江港。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建成投產泊位107個、碼頭7689米,建設了非專業化的礦石、煤炭散貨碼頭和第一個多用途碼頭。
20世紀60年代,中國沿海港口新建了多用途、原油、化工品和客運碼頭,內河通航試行標準、海港總體設計規范等5項標準陸續發布。1961年4月28日,新中國第一艘懸掛五星紅旗的遠洋船“光華輪”,吹響了向遠洋事業進軍的第一聲汽笛,開始了它的處女航。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被命名為“光華輪”,寓意為“光大中華”?!肮馊A輪”首航的前一天,中國遠洋運輸公司成立。到1961年底,公司擁有4艘遠洋船,一年可運輸貨物11萬噸。
1.1.2.2 20世紀70年代
隨著中國對外關系的發展,對外貿易迅速擴大,外貿海運量猛增,沿海港口貨物通過能力不足,船舶壓港、壓貨、壓車情況日趨嚴重,周恩來總理于1973年初發出了“三年改變中國港口面貌”的號召,開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70年代,一批機械化、半機械化大型專業碼頭相繼建成,首次自行設計建設了中國大連5萬/10萬噸級原油出口專用碼頭,建造湛江港5萬噸級油碼頭以及其他沿海和沿長江港口的油碼頭。碼頭結構形式除高樁梁板承臺、管柱式等形式外,還出現了沉箱鋼梁、扶壁式等形式。在大量的工程實踐中,港口建設單位對工程技術創新、科技進步的經驗加以總結和分析,實施了河港總體及高樁碼頭的設計規范。從1973年至1982年,全國共建成深水泊位51個,新增吞吐能力1.2億噸。1978年9月,中國第一艘國際班輪“平鄉城”輪裝載著162個集裝箱,從上海港出發前往澳大利亞,開啟了中國貨輪的遠洋航程,開辟了中國第一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這一時期鍛煉和造就了中國港口建設隊伍,為以后港口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1.1.2.3 20世紀80年代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政府在“六五”(1981—1985年)計劃中將港口列為國民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港口進入第二次建設高潮。港口建設步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傲濉逼陂g共建成54個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億噸。經過五年建設,中國擁有萬噸級泊位的港口由1980年的11個增加到1985年的15個,1985年完成吞吐量3.17億噸。
“七五”期間是沿海港口建設40年發展最快的五年,共建成泊位186個,新增吞吐能力1.5億噸。其中深水泊位96個,比新中國成立后30年建成的總和還多,共建成煤炭泊位18個,集裝箱碼頭3個以及礦石、化肥等具有當今世界水平的大型裝卸泊位。擁有深水泊位的港口已發展到20多個。年吞吐量超過1000萬噸的港口有9個。從1979年到1990年的11年間,是中國集裝箱運輸市場逐步形成并初具規模的時期。在這期間,誕生了中國第一個集裝箱專業碼頭公司上海港國際集裝箱運輸公司,第一個集裝箱專業碼頭天津港三港池21段集裝箱泊位。
1.1.2.4 20世紀90年代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與實施以及國際航運市場的發展變化,中國開始注重泊位深水化、專業化建設。特別是中國七屆人大四次會議后,通過了中國十年發展綱要和“八五”計劃綱要,明確了交通運輸是基礎產業。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出現了第三次建港高潮。建設重點是處于中國海上主通道的樞紐港及煤炭、集裝箱、客貨滾裝船等三大運輸系統的碼頭。在加快港口建設的同時,開始注重現代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碼頭的建設。一批大型原油、鐵礦石、煤炭、集裝箱等專業化碼頭和深水航道工程相繼建成,港口專業化泊位比重超過50%。在國際集裝箱快速發展的同時,內貿集裝箱運輸從無到有,也逐步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1997年4月5日上午,從廣州開往上海的集裝箱班輪起航,開啟了縱貫中國沿海南北航線的集裝箱班輪運輸。
至1997年底全國沿海港口共擁有中級以上泊位1446個,其中深水泊位553個,吞吐能力9.58億噸,是改革開放之初的4倍。貨物吞吐量由1980年的3.17億噸增長到1997年的9.68億噸?;拘纬闪艘源筮B、秦皇島、天津、青島、上海、深圳等20個主樞紐港為骨干,以地區性重要港口為補充,中小港的適當發展的分層次布局框架。與此同時,與港航相配套的各種設施、集疏運系統、修造船工業、航務工程、通信導航、船舶檢驗、救助打撈系統基本齊備,還建設了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水運科研設計機構、水運院校和出版部門,初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水運營運、管理、建設和科研體系。
1.1.2.5 21世紀以來
貿易自由化和國際運輸一體化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也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高速發展,現代物流業已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成長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并具有無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新興產業?,F代化的港口將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貨物交換場所,而是國際物流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綜合國力競爭日益加劇。為適應國際形勢變化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全國各大港口都在積極開展港口發展戰略研究,開發建設港口信息系統,全面提升港口等級,并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大型深水化、專業化泊位建設,掀起了又一輪港口建設高潮。
中國港口行業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密切相關,隨著中國經濟開放度大大提高,進出口也大幅增長,而需求增長必然迎來港口行業快速發展。1979年至1989年,中國集裝箱吞吐量從1萬標準箱發展到100萬標準箱用了10年;1989年至1998年,從100萬標準箱到1000萬標準箱用了9年;1998年至2004年,從1000萬標準箱到5000萬標準箱用了6年;2004年至2007年,從5000萬標準箱到1億標準箱用了3年,2007年11月28日,中國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1億標準箱;2007年至2014年,從1億標準箱到2億標準箱只用了7年。
1949年,中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僅有1000萬噸,而2018年的貨物吞吐量就達到了143.51億噸。在70年的時間里,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不僅增長了1434倍,其中還有7大港口躋身全球前十大貨物吞吐量港口之列。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港口已經呈現出專業化、大型化、深水化趨勢。其中,中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3919個,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從無到有,截至2018年已高達2444個,汽車滾裝、散糧、郵輪各類專業化碼頭也在加快建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90%以上的外貿是通過海上運輸來完成的,商船遍布全世界1200多個港口,中國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國港口占有七席,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6年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