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投資:超實用股市入門書
- 陳立鋒
- 991字
- 2020-10-30 17:25:24
第一章 為什么要投資
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都要有經濟收入,也就是家里的現金流不能斷了,孩子要上學,老人歲數越來越大,生病是極有可能的事,持續的收入是基本的生活要求,否則生活將陷入混亂當中。但在有了收入之后,我們會把收入進行分類處理,首先保證個人和家庭的基本開支,如日用品消費、房貸以及通信、交通等必需開支,然后的一部分節余要么儲蓄,要么投資。
關于儲蓄其實沒有必要多說了,現在的銀行利率,就算是10年期的,也就是4%左右,這個利率水平,是遠遠低于每年的通貨膨脹率的,其實存款的時間越長,就會虧得越多,當然并不是說銀行存款就不需要了,從家庭穩定的角度來說,存款還是需要有一部分的,但并不是把所有的節余都變成銀行存款,那么投資就是必然的選擇。來看一組數據,現在的100元能買多少東西?30年前大米的價格大概是0.19元/斤,100元可以買大概526斤大米,現在100元只能購買三四十斤大米;30年前的豬肉大概是1.5元一斤,100元可以買約66斤豬肉,現在豬肉價格上漲到30元,100元只能買三四斤;再來看看我們都很關心的房價,30年前中國的平均房價大概是408元/平方米,100元能買約0.24平方米,中國平均房價大概是6800元/平方米,上漲了16倍之多,100元只能買0.014平方米。顯然,要讓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保值增值,只存銀行是不行的。
同時從家庭財富積累的角度來說,也只有進行投資,才能讓財富更快地積累,讓投資為你工作,而不是儲蓄。在美國擁有凈資產的投資者依賴不動產、流動的股票和債券進行投資,當這些資產的價格上漲的時候,財富就會增加。
投資大師巴菲特也說過,開始存錢并及早投資,是值得養成的好習慣。在吉姆夫婦身上,這句話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巴菲特遇到吉姆夫婦的時候,他們才50歲出頭,盡管都是普通的工薪族,但兩人的凈資產已經達到了200萬美元,光是股息、利息就足夠他們提前退休了。通過了解后巴菲特發現,原來吉姆夫婦所遵循的法則就是“先存后花”。
與很多美國人消費理念不同,吉姆夫婦總是會在剛拿到收入時,就自提出一部分轉到專項賬戶進行儲蓄和投資,起初收入較低的時候,比例也較低,只有4%,后來隨著收入增加,這一提取比例也上升到了15%,他們的專項賬戶也從投資共同基金拓展到了房產賬戶、退休賬戶等。
“看不到的錢就花不掉!”正是悟出這樣的道理,吉姆夫婦才漸漸成了有錢人。
當然這里的核心是進行投資,如果只是把錢存起來,那么顯然也不會起到增值的效果,只有不斷進行投資,才會使錢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