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導論

(一)研究背景

進入21世紀以來,現代農業服務業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作用逐漸凸顯,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并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進。2007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7號)提出構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明確發展生產農業領域的銷售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擺在重要位置,提出“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七個方面舉措之一”。2017年農業農村部、發改委、財政部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農經發〔2017〕6號)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放到建設現代農業的高度,首次界定了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描繪指出“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均強調了農產品流通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村便民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在引領農業優先發展中的重要性。此外,《國務院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國發〔2016〕56號)、《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國發〔2016〕58號)、《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等戰略規劃均提到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推進農產品電商、創意農業、定制農業、會展農業等現代農業服務業新業態的發展。與此同時,各級政府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農業農村大數據、電子商務進農村、農業電子商務、農業互聯網小鎮等系列工程,為發展基于互聯網環境的現代農業服務業提供了重大政策機遇。

北京“四中心”的功能定位決定了其產業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高精尖”產業引領的產業結構布局。近年來,北京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業服務業的政策文件,以農業金融業、農業科技服務業、農業信息服務業、農業流通業等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和以農村流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服務、農村公共服務為核心的生活性服務業迎來了政策機遇期。《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提出“構建覆蓋城鄉、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強調現代農業流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科技金融等服務”。《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全面促進服務業提質增效發展,規范發展基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展示、在線交易、眾包、眾籌、出行共享等分享經濟模式和業態,加速服務信息化進程。在補齊農村服務業短板方面,要“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服務、‘互聯網+農業’、現代種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農村物流商貿、農業職業教育、農業旅游業等生活性服務業”。《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優化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意見》(京政發〔2016〕25號)強調了現代農產品流通業、農村電商配套設施、農業金融業、農業會展業的重要性,提出“推動電商物流、冷鏈物流、農產品物流建設,加快農產品全產業鏈環節的信息化改造和標準化應用,著力提高農村地區信息、科技、金融、流通等服務能力”。2017年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個高精尖產業的指導意見》中,將人工智能產業、科技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列入十大高精尖產業名錄中,提出“建立典型農業大數據智能決策分析系統,開展智能農場、智能化植物工廠等集成應用示范”。《全面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國函〔2019〕16號)進一步強調北京市繼續開展和全面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重要性,提出“著力打造全面開放型現代服務業發展先行區”。《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推進‘智慧鄉村’建設和‘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開發適合‘三農’特點的信息技術、產品、應用和服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為服務業引領北京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基礎。

表1-1 全國現代農業服務業相關政策梳理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政策文件整理所得。

表1-2 北京市現代農業服務業相關政策梳理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政策文件整理所得。

1.現實背景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北京市提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以來,北京市各區開始重視農業服務業的發展,2003年開始實施以摸清兩張底牌(市場需求和農業資源)、搞好兩個支撐(科技和資金)、搭建一個平臺(農產品信息平臺)為主要內容的“221行動計劃”,首都現代農業服務業也由此得到快速發展。2005年4月北京“三農”工作會議提出發展“四種農業”,強調籽種農業、循環農業、休閑農業和科技農業,其中三種屬于服務業范疇。2010年以來,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為主線的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逐漸形成。以休閑農業、溝域經濟、創意農業、會展農業等為代表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以農村電商、農產品冷鏈物流、農產品電商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流通業,以及以信息服務、金融、科技服務等為代表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逐漸成為主導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性產業。尤其是“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大數據、移動互聯網、農業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漸向傳統農業服務業領域滲透,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逐步走入以信息化主導、現代服務引領、“高精尖”結構突出的現代農業發展階段。

(1)互聯網環境下北京市涌現了系列農業服務創新模式

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服務業領域的滲透,北京市積極利用互聯網手段創新現代農業服務模式,涌現了以農科城云平臺、北京“221”信息平臺、北京益農信息社等多種創新模式(見表1-3)。其中,北京“221”物聯網應用服務平臺引入“智慧農場云”的管理模式,促進物聯網從單純的監控向應用服務的延伸。截至2016年底,“221”平臺已有用戶545家,覆蓋面積41.30萬畝,設施總數17085個,安裝傳感器1189個、攝像頭507個,活躍用戶占比增長15個百分點。據園區應用效果追蹤,產量增加15%~30%、病蟲害降低50%~70%、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減少30%,人員投入減少70%,管理費用降低30%。北京科委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實施了農科城農業云服務平臺、全國“12396”三農呼叫中心和服務平臺、北京“網上供銷社”智慧流通服務平臺、農業物聯網規模化應用云服務平臺、種業科技成果托管平臺和作物品種權交易平臺等互聯網工程,在互聯網促進農業服務創新探索上實現了突破,涌現了北京農業嘉年華、“京果快捷通”生鮮果品配送優選平臺、“網上農高會”“互聯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科城O2O電商、通州現代種業服務業等多種現代農業服務新業態,農業服務范圍得到拓寬,服務效能日趨精準化。

表1-3 互聯網環境下北京市典型現代農業服務創新

(2)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與農戶家庭信息化裝備不斷完善

完備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為首都利用互聯網手段實現農業服務業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2017年全市農村居民家庭移動電話擁有量達244部/百戶,電視機數量達138臺/百戶,計算機擁有量達74臺/百戶,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100%,農村寬帶接入用戶104.70萬戶。農村地區移動網絡信號覆蓋率基本達到100%,部分村莊和農業園區實現主要區域Wi-Fi覆蓋,黨員遠程教育系統、村郵站、文化大院、“三資”管理平臺等已經實現部分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進村,各種公益性農業農村服務體系對農村輻射面較廣。

北京實踐表明,通過互聯網創新農業服務業的產業形態、商業模式、發展機制,加快形成基于互聯網的新產業、新業態,以此引領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有利于促進小農現代化和產業結構優化,為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鄉村全面振興創造條件。

圖1-1 2000—2017年北京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移動電話

數據來源:北京統計年鑒2018。

2.發展契機

(1)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的批復為農業服務業創新提供了機遇

作為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今后北京市將通過放寬市場準入、改革監管模式、優化市場環境,促進北京市服務業全方位的主動開放。這意味著北京市將通過服務業創新推動新業態的培育,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高端化、國際化的發展,進一步推進高精尖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意味著對市民、外商、企業的影響將不斷深遠。農業服務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具有巨大創新潛力的產業,伴隨市委市政府對農業服務業的關注,這一改革實踐為農業流通業、農村金融業等農業服務業行業創新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例如,《全面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提出的支持建立面向國內外市場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支持監管評級良好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加快金融創新、優化服務方式,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水平等,都為農業服務業創新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契機。

(2)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全面推進為農業服務業創新提供產業基礎

自2015年北京市被認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來,北京市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契機,以節水富民、提質增效為落腳點,強化都市農業生態、生活、生產、示范四大功能,基本形成了業態豐富、功能多樣、環境友好、特色鮮明的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全市三次產業構成0.4:18.6:81.0。農業“調轉節”扎實推進,250萬畝糧田、菜田、鮮果園落到具體地塊并實現數字化管理。2017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308.3億元,其中服務業占3.11%,農村經營收入三次產業貢獻比為21.3:4.7:74,第三產業逐漸成為農村居民的主導產業。

圖1-2 2005—2018年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

數據來源:北京統計年鑒2018。

圖1-3 2010年與2017年北京市農業內部結構構成對比圖

數據來源:北京統計年鑒2018。

(3)農業多功能性的有效發揮為農業服務業創新指明了重要方向

當前,拓展首都農業多種功能已成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以及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途徑,為創新農業服務業指明了方向。目前已出現了藍調莊園、昌平國家農業科技園、朝來農藝園、酒香之路等一批品牌價值高的特色企業和園區。據統計,2018年全市觀光園和民俗旅游實現收入40.3億元,比2010年名義增加60.56%。2017年全市農業會展及農事節慶活動共接待游客450.5萬人次,實現收入2.40億元。第五屆農業嘉年華共接待游客136.9萬人次,比上屆增長2.5%,實現收入6613.1萬元。同時,北京市已成功舉辦了世界草莓大會、世界葡萄大會、世界食用菌大會、世界園博會等國際性農業展會,世界休閑農業大會主會場也將于2020年落戶平谷區,京郊農業的多種功能得到有效拓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日漸成為京郊現代農業的主要業態。

圖1-4 2005—2017年北京市農業觀光園和民俗旅游發展情況

數據來源:北京統計年鑒2018。

(4)健全的科技基礎條件為發展“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提供基礎

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農業服務業創新提供了資源與平臺支撐。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十分重視農業科技資源與平臺的建設。目前,北京市有農林高校和其他相關高校32所,國家和省部級農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發中心100余個,農業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機制不斷完善,為農業服務業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與此同時,北京市人才資源豐富,農業人才支撐體系日益健全。據統計,日前全市農業科技人員達到2萬余人,涉農兩院院士占全國院士總數的50%,海外高層次農業人才70余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1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崗位專家及技術人員400余人。此外,北京市充分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借力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與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通過數據服務、育種科研服務、植保服務、農產品加工與物流服務等高端服務引領推動了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帶動了農業服務業的創新發展。

(5)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為農業服務業互聯網創新注入不竭動力

伴隨農村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發展,以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組織以及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引領力量。據原北京市農委統計,2017年,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已達39家,全市在工商登記注冊的合作社達到7447家,成員19.6萬人,出資總額109.8億元,輻射帶動農戶46萬戶。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125個鄉鎮2609個村開展了確權工作,涉及承包土地面積278.5萬畝,占全市擬確權土地總面積的98.5%,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主體任務基本完成,通過支持農民開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導土地經營權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蓬勃發展,提高了農村產業組織的專業化和農業生產經營的標準化建設水平,加速了互聯網技術成果在農業服務業中的應用,為北京市利用互聯網手段實現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契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酉阳| 大新县| 滁州市| 阿克| 陵川县| 丹巴县| 潜江市| 巴塘县| 和平县| 濉溪县| 宁陕县| 万载县| 花垣县| 聊城市| 临高县| 通许县| 准格尔旗| 隆安县| 临高县| 吉林市| 济宁市| 定西市| 霸州市| 黑河市| 普陀区| 望奎县| 眉山市| 会东县| 临泉县| 始兴县| 万载县| 呼伦贝尔市| 恩施市| 清水河县| 喀喇| 扎赉特旗| 青铜峡市| 西贡区| 锦屏县|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