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環境下北京現代農業服務業創新模式研究
- 李謹
- 1965字
- 2020-10-30 17:27:24
(三)互聯網環境下現代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動力機制
1.現代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1)各類服務主體的需求是現代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
政府、科研機構、企業以及合作社是農業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作為一種典型的公共物品,各級政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農業服務的主導者,針對政務服務面臨的服務意識不強、協調管理難、服務效率低下、監管不到位等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改革創新來提升服務品質,提高服務效率。對于農業企業來說,農業服務業的創新將大大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資源浪費,改善農業服務產品的研發成本、提高客戶體驗,最終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在科研機構層面,農業科研服務與政府、農業企業等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將大大增強農業科研服務的輻射示范推廣力度。對于農業合作社來說,大多面臨農戶分散、規模參差不齊、經營不規范、承擔風險能力差等問題,因此也迫切需要創新驅動來引導、培訓、扶持,擴大其經營范圍,提高其加工、銷售、流通能力,提升農業合作社運行效率和效益。
(2)現代農業服務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的需求
隨著現代農業領域的細分化,農業服務業逐步向精細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亟須通過創新提高服務效率。首先,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會導致中間服務和服務產品的層次增多,參與農業服務業的主客體都會產生新的需求來維持中間服務的正常運轉,從而為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創造空間。其次,隨著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積累,參與農業服務業的主客體都會對農業服務業未來的發展產生預期,從而衍生出對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的需求。最后,隨著農業服務業分工的細化,必然會增加中間服務的交易成本和監管成本,這就促使其產生創新需求以保證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提高交易效率。
(3)現代農業服務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服務業發展面臨以研發、設計、金融、物流、營銷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的突出問題,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只有15%左右,大大低于先進制造業強國德國45%~50%的水平,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面對當前由生產型制造為主向服務型制造為主轉型升級的大趨勢,我國農業服務業必須要加快結構調整,加強與農機、信息軟硬件等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提高農業服務業產值規模。
2.現代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外生動力
(1)相關政策的出臺為現代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近年來,我國在促進農業服務業轉型升級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良好的外部環境。2012年至今,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都關注了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均強調要“加強公共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供給能力”,對農業服務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國務院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等部委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指導意見,前瞻了農業服務創新的發展重點,瞄準薄弱、關鍵環節補足“短板”,具體指導不同類型服務主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引導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生產性服務協調發展。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體現了政府對農業服務業創新的良性干預,為農業服務業創新提供了直接的外部推動力。
(2)農業現代化進程需要農業服務業創新來實現其共享、創新與合作
在由發展中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過程中,我國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方式正逐步發生著變化,農業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對農業信息、基礎設施、資金等方面的共享、創新與合作需求進一步加大。首先,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打破城鄉間分割壁壘,統籌城鄉規劃和功能分區定位,提高土地規模化和集約化利用水平。城鄉生產要素將會在空間上不斷地聚集和擴散,以保證區域內從中間產品到勞動力的高品質、低成本供給,實現區域規模效應,在這過程中為農業服務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外部發展空間。其次,面對農業發展內外部條件深刻變化和長期粗放式經營累計的深層次矛盾,要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加大創新力度,形成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提高農業勞動力充分就業程度、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出路之一,這就要求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農業服務業創新力度,以第一產業為融合的起點,加快二、三產業的增值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3)信息技術等高新科技的變革為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首先,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縮短了農業服務業供需雙方之間的距離,消除了農業服務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避免了由此可能導致的農業服務業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降低了農業服務業的交易成本,推動了農業服務業創新發展。其次,以農產品電商、農資電商、農村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互聯網+”農業服務產業迅速興起,延伸了產業鏈,重構了供需雙方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業服務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外在的發展動力。

圖2-7 農業服務業創新的動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