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
六分第四
觀國者觀主,觀家者觀父。能為國則能為主,能為家則能為父。
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不王,其謀臣外志則國不安,主失位臣不失處則國憂,主不失位臣失處則國頹,主暴臣亂則國危,主臣兩失其明則國亡。
凡觀國,有六順。主不失位則國有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主惠臣忠則國安,主主臣臣則國強,主執度臣循理則國昌,主得位臣輻屬則國王。
六順六逆乃存亡興壞之分也。主執六分以生殺,以賞罰,以征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于天地,覆載無私,故王天下。
不知王術,不王天下。知王術者,馳騁而不荒,喜樂而不淫,玩好而不惑,俱與天下用,費少而有功,戰勝而令行,故福生于內,國富民昌,圣人其留,天下其與。不知王術者,馳騁則荒,喜樂則淫,玩好則惑,俱與天下用,費多而無功,戰勝而令不行,故福失于內,國貧民荒,圣人弗留,天下弗與。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者獨知王術,故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輕土而重士,國重而身安。賤財而貴知,功得而財生。賤身而貴道,身貴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則之。唯王者能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原文】
六分
觀國者觀主,觀家觀父。能為國則能為主,能為家則能為父。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大不王。其謀臣在外位者,其國不安,其主不悟則社稷殘。其主失位則國無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國憂而存。主失位則國荒,臣失處則令不行,此之謂頹國。主兩則失其明,男女爭威,國有亂兵,此謂亡國。嫡子父,命曰上曊,群臣離志。大臣主,命曰壅塞:在強國削,在中國破,在小國亡。謀臣在外位者,命曰逆成。國將不寧:在強國危,在中國削,在小國破。主失位,臣不失處,命曰外根,將與禍鄰:在強國憂,在中國危,在小國削。主失位,臣失處,命曰無本,上下無根,國將大損: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主暴臣亂,命曰大荒,外戎內戎,天將降殃:國無小大,有者滅亡。主兩,男女分威,命曰大迷,國中有師: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凡觀國,有六順:主不失其位則國有本,臣失其處則下無根,國憂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國安。主主臣臣,上下不?者,其國強。主執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主得位臣輻屬者王。六順六逆□存亡興壞之分也。主上者執六分以生殺,以賞□,以必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之于天地,而兼覆載而無私也,故王天下。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參用之,□□而有天下矣。為人主,南面而立。臣肅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順,不敢蔽其上。萬民和輯而樂為其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敵。文德究于輕細,武刃于□□,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術,不王天下。知王術者,驅騁馳獵而不禽荒,飲食喜樂則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少而有功,戰勝而令行□□□□□□□□□?!酢酢酢酢鮿t國富而民□□□□□□其□。不知王術者,驅騁馳獵則禽荒,飲食喜樂則湎康,玩好嬛好則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多而無功,戰勝而令不□□。□失□□□□□□□空□與天□□則國貧而民荒?!跏ブ烁チ簦煜赂ヅc。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師有道,則國人之國已矣。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獨知□□□□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輕縣國而重士,故國重而身安。賤財而貴有知,故功得而財生。賤身而貴有道,故身貴而令行。□□天下□天下則之。霸主積甲士而征不服,誅禁當罪而不私其利,故令行天下而莫敢不聽。自此以下,兵戰力爭,危亡無日,而莫知其所從來。夫言霸王,其□□□,唯王者能兼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清源】
觀國者觀主,觀家者觀父。能為國則能為主,能為家則能為父
必須單獨成段,并作為整章的主題句,才能對后文有正確的清源和見知。
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不王,其謀臣外志則國不安,主失位臣不失處則國憂,主不失位臣失處則國頹,主暴臣亂則國危,主臣兩失其明則國亡
原文為: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大不王。其謀臣在外位者,其國不安,其主不悟,則社稷殘。其主失位則國無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國憂而存。主失位則國荒,臣失處則令不行,此之謂頹國。主暴則生殺不當,臣亂則賢不肖并立,此謂危國。主兩則失其明,男女爭威,國有亂兵,此謂亡國。嫡子父,命曰上怫,群臣離志。大臣主,命曰雍塞:在強國削,在中國破,在小國亡。主失位,臣不失處,命曰外根,將與禍鄰:在強國憂,在中國危,在小國削。主失位,臣失處,命曰無本,上下無根,國將大損:在強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主暴臣亂,命曰大荒,外戎內戎,天將降殃:國無大小,有者滅亡。主兩,男女分威,命曰大麋,國中有師: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
正本是從原文中綜合提煉出來的,因提煉過程太過繁冗,故略去不論,讀者單看清源后的正本經文可口可靠與否即可。
凡觀國,有六順。主不失位則國有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主惠臣忠則國安,主主臣臣則國強,主執度臣循理則國昌,主得位臣輻屬則國王
原文為:凡觀國,有六順:主不失其位則國有本,臣失其處則下無根,國憂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國安。主主臣臣,上下不?者,其國強。主執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主得位臣輻屬者王。
原文為何如此爛而破不得而知,清源后的正本是否可口可靠,讀者自行判斷。
六順六逆乃存亡興壞之分也。主執六分以生殺,以賞罰,以征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于天地,覆載無私,故王天下
原文為:六順六逆□存亡興壞之分也。主上者執六分以生殺,以賞□,以必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之于天地,而兼覆載而無私也,故王天下。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參用之,□□而有天下矣。為人主,南面而立。臣肅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順,不敢蔽其上。萬民和輯而樂為其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敵。
不知王術,不王天下。知王術者,馳騁而不荒,喜樂而不淫,玩好而不惑,俱與天下用,費少而有功,戰勝而令行,故福生于內,國富民昌,圣人其留,天下其與。不知王術者,馳騁則荒,喜樂則淫,玩好則惑,俱與天下用,費多而無功,戰勝而令不行,故福失于內,國貧民荒,圣人弗留,天下弗與
原文為:文德究于輕細,武刃于□□,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術,不王天下。知王術者,驅騁馳獵而不禽荒,飲食喜樂而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少而有功,戰勝而令行□□□□□□□□□?!酢酢酢酢鮿t國富而民□□□□□□其□。不知王術者,驅騁馳獵則禽荒,飲食喜樂則湎康,玩好嬛好則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多而無功,戰勝而令不□□?!跏А酢酢酢酢酢酢蹩铡跖c天□□則國貧而民荒?!跏ブ烁チ?,天下弗與。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師有道,則國人之國已矣。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者獨知王術,故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輕土而重士,國重而身安。賤財而貴知,功得而財生。賤身而貴道,身貴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則之。唯王者能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原文: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獨知□□□□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輕縣國而重士,故國重而身安。賤財而貴有知,故功得而財生。賤身而貴有道,故身貴而令行。□□天下□天下則之。霸主積甲士而征不服,誅禁當罪而不私其利,故令行天下而莫敢不聽。自此以下,兵戰力爭,危亡無日,而莫知其所從來。夫言霸王,其□□□,唯王者能兼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以上三段原文因后人的妄解、妄注而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使得原本緊湊的經文顯得支離破碎以致不可理解。清源后的正本經文應該大致恢復了經文該有的面目。至于清源的過程,因太過繁冗,就不在此啰唆了,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對照。
【見知】
其子父其臣主雖強不王
國家的最高追求不應該是“強”,而應該是“王”,強而不王,終將消亡。國家的理想政制是在形名已定的前提下確保子父臣主各安其分,各司其職。如果一個國家的臣有了主的職分,那就像一個家庭的子有了父的職分,則國家即便一時強大起來,但要想稱王就絕無可能了。
主失位臣不失處則國憂
本段“六逆”中的其他“五逆”都容易理解,唯獨這句需仔細思考才能明白其中深意。難道“臣不失處”不是一種好的狀態嗎?難道天下一定需要主位嗎?黃帝給的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事實也已經給出了明證。比如,某個民主國家,即使它每個領域都有極其頂尖的領軍人物,但要是它在政治上是三權分立,也就是說它的主失位了,那其后果就是一系列內外政策都會建立在各派勢力的妥協之上。這樣的國家,就必定會有國憂。
主惠臣忠
無論原文作者的本意如何,后人在理解本句話時,還是應該將“惠”字作多重含義理解為好?!盎荨钡恼Z境含義至少有三種,仁惠、恩惠和智慧。也就是說,真正的君王,至少應該有三種主要品質:一是仁惠,要有仁愛之心;二是恩惠,要能出手大方;三是智慧,要能見知天下而不惑。君王要是不能同時擁有這三種品質,則很難有真正忠誠的臣屬。
主執度臣循理
非常偉大的思想!
作為君王,不單單只是“循理”就夠,還得有比“循理”更高的品質,那就是執度,即對分寸的把握?!把怼备嘀竾栏癜匆幎ê头ɡ磙k事,為臣理應如此。但作為君王,需要對在理之外或之上的很多特殊事情進行最終裁決。這時,氣度與膽略才是最要具備的,而不是“循理”。誠如《道稱第二五》所言:“奇從奇,正從正。奇與正,恒不同廷?!?
主得位臣輻屬則國王
同樣是非常偉大的思想!
國富可用民主,國強可用民主,唯獨國王不能民主而必須君主。所謂君主,就是主得位臣輻屬,即主在主的應該位置上,同時,臣屬像車輻集中于車轂一樣。主得位臣不輻屬不配稱為“君主”,只能稱為“僭主”。
正以明德
正,就是“改正”的“正”?!懊鞯隆弊詈糜芯唧w所指,其具體所指就是前文的“六順六逆”。
圣人其留,天下其與
還是非常偉大的思想!為王國提供了一個非常具體的判斷標準。也就是說,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通過王術而王了天下,就看圣人以及天下人的態度。如果圣人愿意留下,而百姓又全都愿意跟從,那就證明這是一個有王術的王國。如果只是圣人愿意留下,而百姓不愿跟從,又或是百姓愿意跟從,而圣人不愿意留下,則證明這不是一個有王術的王國,充其量只是強國或是富國而已。
王天下者有玄德
“玄德”不是指玄乎其玄的某種神秘之德,而是具體指下文的“輕土而重士”“賤財而貴知”“賤身而貴道”等君王品德。
唯王者能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君王品德的顯著特征,是能覆載天下,因為萬物都不能由自身成全自身,只有經由他者才能成全自身。老子也極度推崇“物曲成”的偉大思想?!独献右娢ⅰ返?3章指出:“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章。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希言自然?!币馑际钦f:“天下萬有都唯有經由曲而后才能成全它自身。舉例說,正要由枉來曲成正,盈要由洼來曲成盈,新要由敝來曲成新。不用舉太多例子了,少則容易把握,多則令人困惑。所以,圣人只要懷抱曲則全這一個大道就能治理好天下。不僅憑一己之眼看,所以能看得完整;不僅憑一己之心想,所以能想得明白;不僅憑一己之才干,所以能干得成功??傊?,圣人不僅憑一己之能統,所以能統領天下。正因為圣人凡事從不加入任何人為因素,所以,天下沒有什么能夠與他相沖突。古語所謂的曲則全,可真是大道之語?。∫徽Z就囊括了全部大道。真傳一句話。”
【今譯】
看一個國家就要看它的君主,好比看一個家庭就要看它的父親。能把國家治理好的就能做君主,就好比能把一個家庭治理好的就能做父親。
但凡看一個國家,逆著看有六個方面:一是做兒子的有了父親的職權,做臣屬的有了君主的職權,這樣的國家即便一時強大,但終究無法稱王;二是為國家出謀劃策的臣屬有了離職出走之心,則國家會不安定;三是君主雖不在其位,臣屬卻還能各司其職,則國家會有憂患;四是君主沒有失職,臣屬卻不能各司其職,則國家會趨于消沉;五是君主暴戾而臣屬作亂,則國家會陷入危險;六是君主和臣屬同時失去其應有的明智,則國家就會滅亡。
但凡看一個國家,順著看也有六個方面:一是君主盡了君主的職責,則國家就有了根本;二是臣屬盡了臣屬的職責,則國家就有了根基;三是君主仁愛恩惠,同時臣屬忠誠不二,則國家就會安定;四是君主是君主、臣屬是臣屬權位分明,則國家就會強大;五是君主把握分寸同時臣屬按理辦事,則國家就會昌盛;六是君主地位穩固同時臣屬萬心歸一,則國家就會稱王。
六順六逆可謂是國家存亡興壞的分水嶺。君主執掌好這個分水嶺,可以用于生殺,可以用于賞罰,可以用于征伐。當天下處于太平之世時,君主用六順六逆來匡正天下,同時效法天地的覆載無私,所以能稱王天下。
如果一個君主不知道王術,就稱王不了天下。知道王術的君主,雖然喜好狩獵,但不會荒廢國事;雖然喜好女色,但不會陷入淫蕩;雖然喜好珍玩,但不會為之迷惑。當他要調動全天下為其所用時,花費雖小,但功績頗多,總處于戰勝方并能令行禁止,所以,國家的福祉從內部就得以生成,不但國家富足,而且人口眾多,其結果就是不但圣人愿意留下來,而且全天下的人都愿意跟從。而不知道王術的君主,因為喜好狩獵就荒廢了國事,因為喜好女色就陷入了淫蕩,因為喜好珍玩就陷入了迷惑。當他要調動全天下為其所用時,花費雖多但功績全無,即便偶爾戰勝一次也做不到令行禁止,所以,國家的福祉從內部就得以失去,不但國家貧窮,而且人口稀少,其結果就是不但圣人堅決不愿意留下來,而且全天下的人都堅決不愿意跟從。
稱王天下的君主要保有一些基本的德性,保有了這些基本的德性就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王術,所以,當他稱王了天下,而天下人卻全都不知道他何以能稱王天下。稱王天下的君主,看重的不是國土,而是人才,其結果便是國家的強大和自身的安全??粗氐牟皇清X財,而是知識,其結果便是國家的功績和財富的生成??粗氐牟皇浅錾恚堑佬g,其結果便是君主的尊貴和號令的暢行。所以,真正稱王天下的君主,全天下人都自愿以他為準則。唯有真正的王者,才能覆載天下,因為萬物都是經由曲才可成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