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
- 金富軍
- 2636字
- 2020-11-02 09:57:22
關于“破格”
社會上談及清華校史時,經常會有人津津樂道于一些名人破格進入清華,既表揚當年招生的不拘一格與慧眼識英才,更在于表達對于當下大學招生的不滿;甚至更有學者認為名校就應該勇于破格。名校招生是否應該勇于破格暫且不論,我們先來看看四則材料,它們有個人回憶,也有他人研究,也有新聞報道。
徐士瑚:“1925年清華大學部初創,尚無院系建制。入學考試時,學校只列出報考12門類——國文、英文、歷史、教育、哲學、法律、政治、經濟、物理、化學、生物、土木工程。我報考了英文類(后改為西洋文學系)。我的考分英文83分,數學只23分,平均分數68分。很可能清華校方認為我報考的是文科,所以數學雖不及格仍錄取了我。”(1)
張民覺: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的張民覺當年考大學,北京大學、師范大學都沒有考取,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了他。因為他平時對陳楨教授的生物學著作讀得很好,因此生物學的分數考得“奇高”。(2)
錢鍾書:1929年,錢鍾書報考清華大學。雖然國文、英文考得不錯,但數學只考了15分。后來,已經成為大師的錢鍾書回憶,“我數學考得不及格,但國文及英文還可以,為此事,當時校長羅家倫還特地召我至校長室談話,蒙他特準而入學。我并向羅家倫彎腰鞠躬申謝”(3)。
吳晗:吳晗于1931年首先報考北京大學史學系,盡管文史和英文都得了一百分,但數學得零分,而北大規定考生有一門科目得零分就不能錄取,因而他沒有被北大錄取。為此,他只得又去報考清華大學歷史學系,考試結果同樣數學還是零分,文史和英文是一百分,清華大學也有與北大相同的規定,但卻以吳晗文史成績特別優秀為理由,將他破格錄取。
無疑,這些都是從正面去看待的美談佳話。誠然,每個人資質、稟賦不同,單純用分數一把尺子去衡量,肯定有不足,這點毋庸置疑。因此,大學選取人才,能夠不完全囿于分數,或不完全囿于某科分數,發掘出在某些方面有潛力的學生,自然是好事。但這樣的例子傳多了,則容易讓人產生疑問:如果優秀人才都需要破格才能進清華,那是不是說“格”本身就有問題?因為“格”把這些有潛力的人才都擋在外面了。既然“格”有問題,為什么不去改變“格”以讓它更加合理、而總是臨時性的“破”呢?面對這樣的疑問,首先應該問的是:當年的“格”到底是什么?
對大學招生來說,“格”就是錄取標準。在主要以分數為標準的時候,“格”主要指大學的錄取分數線。
考察1925—1933年清華學校大學部和清華大學錄取標準,1925年清華學校大學部錄取分數線是各科總平均47分,且不考慮單科成績。(4)徐士瑚平均成績68分,已經達到了錄取標準,并不存在數學只考了23分而被破格錄取的問題。1925年入學的考生中,還有一名學生國文成績在20~25分之間,(5)也應該是總平均達到47分而被錄取。因此,無論是徐士瑚,還是國文考了20多分的學生,都是正常錄取。
錢鍾書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當年總平均、國文英文數學三門平均不低于40分,國文和英文要求不低于45分,數學不低于5分。(6)對錢鍾書來說,國文、英文很好,不成問題。至于數學成績,錢鍾書自己說不及格,似乎也不是“零分”的意思。而坊間流行說法是錢鍾書數學成績為15分。如果屬實,則也已經達到5分的錄取線,并不存在“破格”的問題。
張民覺也是1929年考入清華,張民覺自己的回憶是:
1929年我在太原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就去北京投考北京大學、師范大學、清華大學。結果北大、師大我都落了榜,而清華卻錄取了。可能是由于我在中學時,曾熟讀陳楨先生著的《生物學》,因而生物考分很高。(7)
顯然,張民覺本人沒有說自己破格,因為沒有他的分科成績和總成績,是否真屬于“破格”,尚待材料的進一步挖掘。但很可能是研究者看到張民覺的回憶,在北大、師大落選而清華錄取情況下,想當然地認為清華“破格”錄取了張民覺。
關于吳晗是否破格,清華大學校史館劉惠莉通過細致考察,表明1931年吳晗以插班生身份考進清華,文史成績優異,且插班生考試沒有數學;吳晗是正常被錄取而非破格。(8)
平心而論,“格”是規則、是規矩,理應隨著形勢變化,破除、揚棄不合實際的部分,做出修正,否則就會故步自封。但另一方面,“格”也應該是明確的、權威的,并且相對穩定的。從公正、公平的角度,“守格”與“破格”是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規矩是不能隨便破,否則就相當于沒有規矩。
揆諸清華實際,周詒春、曹云祥、梅貽琦、潘光旦、蔣南翔等清華領導,始終在努力地維護公平、公正的招生規則,率先垂范,形成了良好的傳統。
因此,前述這些學生是依照清華的“格”進來。縱觀清華百余年,的確有極少數優秀人才通過變通進入清華,但絕大部分是通過嚴格選拔入學清華,這恰恰證明清華的“格”是行之有效的。換言之,清華歷史上人才輩出,主要不是“破格”,而正是堅持“守格”的結果。
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經常出現后人美化前人,很大原因在于后人往往把自己所處時代投射到歷史。比如考試60分才算及格,低于60分錄取就是破格;比如對僵化的選拔制度不滿,等等。但無論如何,歷史不能在錯誤的認識下有意無意地去美化。
引用清華校友、著名教育家孟憲承關于大學招生的話來作為結束:
大學學生的應該嚴格選擇,已為大家所公認,我們也無須費詞。我們以歷年大學入學考試的經驗,看到青年報名的擁擠,看到他們成績的相差,看到他們遠道奔走,同時投考數校的困苦,常不禁惻然地、被引起極深切的同情。可是大學對于每一個投考學生的去取,雖經過很慎重的衡量,而到底不能不以全力來維持嚴格的標準。這在大學是為完成它的最高任務所必需,并不是漠然坐視青年的失學。倘使竟有一部分的青年失學,那也應同時歸咎于中學訓練的沒有充分,大學以外各種專科學校的沒有多多設立,而不是大學入學考試獨任其咎的。(9)
(1)徐士瑚:《在清華六年》,孫哲主編:《春風化雨:百名校友憶清華》,第40頁。
(2)黃延復:《五級金慶志略》,《清華校友通訊》,1983年,復第8期,第4~5頁。
(3)《民國大學破格錄取零分學生》,《文史博覽》,2013年第8期,第40頁。
(4)《國立清華大學歷年招考本科學生錄取標準》,《清華周刊》(向導專號),第41卷第13、14期,1934年,第156~159頁。
(5)牟乃祚、鄔振甫:《本校兩年來錄取學生成績之比較》,《清華周刊》,第408期,第612~618頁。
(6)《國立清華大學歷年招考本科學生錄取標準》,《清華周刊》(向導專號),第41卷第13、14期,1934年,第156~159頁。
(7)張明覺:《困學求知回憶錄》,《清華校友通訊》,1984年,復第9期,第47頁。
(8)劉惠莉:《吳晗“數學考零分、破格進清華”說辨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第154~158頁。
(9)《大學教育》,《孟憲承文集》卷三,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