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核心素養(yǎng)系列:這些人人都該懂
- (英)G. 尼爾·馬丁 彼得·卡夫 (加)莎倫·M.凱
- 15027字
- 2020-10-29 12:05:42
學習:個體產(chǎn)生學習行為的4種方式
無論是語言交流、朋友交往、戀人相處還是工作,這些活動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依賴于我們的學習。學習是指個體對經(jīng)歷的體驗做出回應并改變自己行為的心理過程。心理學家已經(jīng)闡明了個體產(chǎn)生學習行為的兩種主要方式:經(jīng)典條件作用和操作性條件作用。當然,除了這兩種,我還會講到另外兩種方式。
經(jīng)典條件作用與巴甫洛夫
人的大多數(shù)行為是通過經(jīng)典條件作用的過程習得的。通過經(jīng)典條件作用,人們對以前不會產(chǎn)生某種反應的刺激或事件產(chǎn)生了相應的行為反應。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個從沒見過充氣氣球的小孩面前給一個氣球不斷充氣,直至氣球由于過度充氣而爆炸。隨后,在這個小孩面前給另一個氣球充氣。當氣球由于不斷充氣達到瀕臨破裂的大小時,小孩會表現(xiàn)出退縮反應,因為他記得剛剛因充氣過多而爆炸的氣球發(fā)出了令他害怕的巨大響聲,他懷疑相同的事情會再次發(fā)生。這個小孩已經(jīng)習得了之前的中性事件(一個過度充氣的氣球)和一個爆炸事件的關聯(lián)。這個經(jīng)典條件作用的行為是退縮反應。
經(jīng)典條件作用的現(xiàn)象最初是科學家在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蘇聯(lián)生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腺體分泌和消化系統(tǒng)時,發(fā)現(xiàn)鈴聲和狗分泌唾液有明顯的關聯(lián)。簡而言之,當巴甫洛夫給狗提供食物時,狗自然地就會產(chǎn)生唾液反應。隨后,每次給狗提供食物之前,他都先敲鈴或者讓蜂鳴器發(fā)出聲音。起初,鈴聲或蜂鳴器的響聲的出現(xiàn)會讓狗受到驚嚇,但當給予食物的時候,它還是會分泌唾液。食物和鈴聲多次配對出現(xiàn)后,即使只有鈴聲響起,狗也開始分泌唾液了。這表明狗已經(jīng)在之前兩個不相關的刺激間建立起了關聯(lián)。在經(jīng)典條件作用的術語中,食物是無條件刺激,因為狗會自發(fā)地對食物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唾液分泌反應——這個唾液分泌的反應被稱為無條件反應;鈴聲是條件刺激,狗對鈴聲產(chǎn)生的唾液分泌反應是條件反應。
正如巴甫洛夫的實驗所發(fā)現(xiàn)的那樣,此后的研究證實,為了形成對條件刺激的條件反應,條件刺激和隨后的無條件刺激需要配對反復出現(xiàn)多次。而且,無條件刺激的強度以及無條件刺激和條件刺激出現(xiàn)的時間間隔都會影響經(jīng)典條件作用建立的可能性。例如,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出現(xiàn)的時間間隔越長,就越不容易建立經(jīng)典條件作用。之后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當條件刺激不再引起條件反應時,已經(jīng)形成的條件反應就會消退。因此,如果食物不總是伴隨鈴聲出現(xiàn),鈴聲引起狗唾液分泌的反應就會逐漸減少。此外,消退了的條件反應會表現(xiàn)出自發(fā)的恢復,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常見。一個新異的無條件刺激比一個熟悉的無條件刺激更容易建立起經(jīng)典條件作用。
經(jīng)典條件作用可以解釋為什么人會害怕某些“中性”事物,也就是為什么會有恐懼癥,也能解釋為什么人會不喜歡甚至討厭這些事物。20世紀60年代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被試受到電擊時有其他人在場,那么,即使這些人沒有參與電擊被試,日后被試也會對他們產(chǎn)生敵意行為。相反,對于不在場的人,被試不會產(chǎn)生類似的敵意行為。
在心理學歷史上,首次在實驗室里對中性事物產(chǎn)生恐懼反應的人類被試叫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當時,他還是一個只有9個月大的正常嬰兒。這個著名的實驗是由偉大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和助手羅莎莉·雷納(Rosalie Rayner)實施的,實驗成果發(fā)表于1920年。
在這項實驗中,實驗者讓小艾伯特暴露于錘子敲打鐵棒發(fā)出的巨大聲音中,同時還會出現(xiàn)某個事物逐漸靠近他,比如一只玩具老鼠,目的是讓他對這一中性刺激形成恐懼反應。在暴露于錘子敲打鐵棒發(fā)出的巨大聲音之前,小艾伯特通常會靠近那只老鼠并抱起它。但當錘子敲打鐵棒發(fā)出的聲音和老鼠多次配對出現(xiàn)后,即使老鼠單獨出現(xiàn),小艾伯特也會感到極大的痛苦。而且,他的這種恐懼反應還泛化到了其他事物上。例如,實驗完成的5天后,他對圣誕老人面具也表現(xiàn)出了恐懼反應。
操作性條件作用與斯金納
第二種學習類型是工具性學習或操作性條件作用。這種學習類型是由美國新行為主義學家B. F.斯金納提出的。最初,斯金納想要成為一名作家。作為一名心理學家,他確實寫了一部很成功的小說——《瓦爾登湖第二》(Walden Two)。在書中,他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學習理論寫成了小說。但事與愿違,斯金納沒有成為作家,而是成了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操作性條件作用是關于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學習方式。如果人們做某件事情并且得到了獎勵,那就會重復這種行為;如果行為只引起了相對不太有吸引力的結果,人們就會有意識地減少這種行為。獎勵或懲罰都會強化某個行為,進而增加或減少該行為出現(xiàn)的可能性。
通過觀察箱子里一只饑餓的貓的行為,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首次證實了操作性條件作用。為了能夠逃出箱子獲得食物,這只貓需要學會抬起箱子的門閂。起初,貓被關進箱子里時會四處亂抓,亂撞亂叫。一旦它偶然習得抬起門閂可以逃出箱子,隨后幾次再把它放進箱子時,它就會去抬門閂,而不再四處亂抓和亂撞亂叫。正確的反應伴隨著令人開心的結果,這樣的現(xiàn)象被桑代克稱為效果律。這種行為更像是通過試錯來進行學習。
隨后,斯金納進一步發(fā)展了操作性條件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工作也改變了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研究的框架。斯金納的系列經(jīng)典實驗工作都涉及一個操作箱——也就是所謂的“斯金納箱”,一個可以對老鼠或鴿子的行為進行觀察和影響的實驗裝置。這個箱子通常包含可以提供食物的杠桿裝置、一些光源和一個揚聲器。正是因為斯金納的工作,心理學家才和老鼠扯上了關系。這一系列實驗的核心問題是正強化、負強化和懲罰對行為的影響。
當人們對想獲得的刺激的反應頻率增加時,正強化就發(fā)生了。例如,你經(jīng)常光顧那家有你喜歡的食物的餐廳。當人們?yōu)榱吮苊饣蚪K止某個不喜歡或讓自己感到痛苦的刺激而實施的行為頻率增加時,負強化就發(fā)生了。例如,你的手在熱鍋上燙傷了,于是趕緊將手放進冰水里,這就是負強化的例子。
懲罰的作用與負強化正相反,它是減少對某個令人厭惡的刺激的反應。例如,你把手伸進關大猩猩的圍場然后被咬了,這很可能讓你再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從短期效果來看,在馴化動物和讓小孩學習方面,懲罰通常是有效的。但從長期效果來看,懲罰是有害的,它可能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例如,在斥責、懲罰小孩時,過度懲罰可能就相當于虐待,下一章里講到的吉妮的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懲罰也可能會使人產(chǎn)生恐懼、憎恨、報復、反社會行為及其他消極情緒。例如,經(jīng)常遭受家長身體暴力和語言暴力的孩子,他們雖然不會在家里出現(xiàn)暴力行為,但與同伴在一起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xiàn)暴力行為。或許更重要的是,懲罰只是教會了人們要躲避什么刺激或事物,卻沒有教會人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應對。也就是說,懲罰并不能教人如何做出更合適的反應,而僅僅是教人采取躲避的行為。
懲罰作用的一個重要變體可以用反應代價來說明。反應代價是指隨著某一刺激的終止,另一相應反應的頻率會降低。想象你正在約會,你感覺氣氛很融洽,同伴也很享受你的陪伴,她會對你開的玩笑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并開懷大笑。之后,你對她喜歡的樂隊做了貶低性的評價,她的笑容立刻消失了。然后,你馬上把話題轉到不會引起爭端的話題上。在這個例子中,她消失的笑容就是對你貶低性評價的懲罰。
我們也會通過消退來進行學習。消退指的是如果某種行為沒有得到任何強化,相應的反應就會減少。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如果你敲門而門沒有被打開,你就會停止敲門,因為強化物(某人來開門的行為)沒有出現(xiàn)。
心理學家通常把強化和懲罰分為兩種類型。初級強化物是指那些我們與生俱來就會對其做出反應的刺激,比如食物、水、舒適的溫度、休息、緩解瘙癢。而極度的寒冷或炎熱、劃傷、撞擊、刺痛、胃脹、缺氧等都是初級懲罰物。懲罰物并不需要被刻意使用,它可以是任何阻止反應發(fā)生的刺激。想象一下,當你處于一種很糟糕、不舒服的狀態(tài),一位身材苗條、喜歡運動又很熱心的朋友告訴你,只要慢跑40分鐘你就會覺得舒服很多,于是你跟他一起去了。然而跑了幾分鐘后,你的感覺并沒有那么好,精疲力竭和肌肉酸痛讓你得出結論:這件事情并不值得做。因此,運動可以被看作一種懲罰物,但我們可以通過評估運動帶來的未來潛在收益來改變這種認知。
除此之外,還存在次級強化物和次級懲罰物。對小孩來說,10元的紙幣只是一張薄薄的紙片。同樣,對一個渴望成為藝術家的小孩來說,一面潔白的墻就只是一種顯而易見的繪畫的誘惑。但是,通過將紙幣與強化物(如食物、商品)配對,小孩就能學到紙幣是有更重要意義的。同樣,小孩也會學到一面潔白的墻立在那里是有原因的。這些就是所謂的次級強化物,當然,微笑、表揚和喜愛等也可以成為次級強化物。
有多種心理過程會影響強化,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表現(xiàn)方式,比如行為塑造。在斯金納的實驗中,有機體的行為可以通過依賴特定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來塑造。例如,一只饑餓的鴿子因為臉部碰到了食物分配器的杠桿而獲得了小食丸,或者當它靠近、接觸到杠桿時就會得到小食丸,于是這只鴿子就習得了只有做出這樣的行為才能獲得食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可能會因為小孩畫畫的動機較弱,于是通過獎勵來增強他的動機。而隨著小孩年齡不斷增長、心智逐漸成熟,就需要基于他的能力水平去獎勵了。成功的獨角喜劇演員會通過行為塑造來磨煉表演能力,他們會嘗試不同的表演方式,舍棄表演中不成功的部分,也就是沒有得到觀眾反應的部分,精心打磨表演中成功的部分,從而實現(xiàn)強化,也就是贏得觀眾的大笑和喜愛。
另一種行為塑造的方式是普雷馬克原理(Permack principle),即高頻行為的發(fā)生會強化低頻行為。例如,家長會告訴小孩,如果他整理了自己的臥室(低頻行為),就可以去騎自行車(高頻行為)。
目前,所有操作性條件作用過程涉及的共同機制是,每個反應的出現(xiàn)都會伴隨著強化,但人們通常不會對刺激馬上做出反應。例如,在一段浪漫的交往中,如果你對同伴的每句珠璣妙語都做出爆笑的反應,那只會讓你看起來像個傻子或瘋子。所以,有時候間歇強化的效果會更好,用在上述例子中,你就不會看起來過度瘋狂、過度熱情或易于發(fā)笑。這種強化方式就是比率強化,即強化物只出現(xiàn)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或一個固定的反應數(shù)目之后。例如,在斯金納的實驗里,灰鴿每按壓5次或10次杠桿才能得到小食丸。
如果強化物一直在每10次按壓后出現(xiàn),灰鴿就會迅速習得只有在第10次按壓后才能得到食物這一規(guī)律,所以按壓10次之后它就會停歇一下,這就是固定比率強化。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有當員工完成工作或賣出既定數(shù)量的貨品后,才能得到報酬,這也是對固定比率強化的應用。此外,還有一種類似的強化原則,與固定比率強化程序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它具有不確定的強化比率,即強化物隨機出現(xiàn)在3次或30次之后。這種程序叫作變動比率強化,將強化物的出現(xiàn)變得不可預測,老虎機就是利用了這種強化方式。訓練其實也可以利用這一原則。例如,在訓練初期,接受訓練的飛行員每成功完成一次任務,就給予獎賞。但是隨著飛行員經(jīng)驗和技巧的提升,只有當他們成功完成4次或5次任務以后,才給予贊賞。
如果強化物出現(xiàn)在一段固定的時間后,人們同樣會做出反應。例如,薪酬通常是按周或按月發(fā)放,是遵循固定間隔強化程序,而不是按照制作或出售商品的數(shù)量發(fā)放。又例如,你或許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與身處異國他鄉(xiāng)的愛人通話。于是,每當快到這個時間,你就會變得興奮,時刻注視著手表或手機,確保自己已經(jīng)準備好了,能夠在鈴聲響起的第一時間接通電話。與比率強化程序類似,間隔強化程序中強化物出現(xiàn)的間隔時間也可以變化,即變動間隔強化。例如,在斯金納的實驗中,有時可以隔30秒分發(fā)給動物小食丸,有時又可以隔90秒分發(fā)給動物小食丸,等等。
當然,人是可以克服間隔強化的影響的。約翰·鮑德溫(John D.Baldwin)和賈尼絲·鮑德溫(Janice I. Baldwin)在《日常生活的行為原則》(Behaviour Principles in Everyday Life)一書中列舉了康妮和葆拉兩個女孩的故事。康妮愛亂發(fā)脾氣,而且每次發(fā)脾氣父母都會對她進行關注。相比之下,葆拉也愛亂發(fā)脾氣,但她的父母只是對她這一行為進行不定期的關注。大概葆拉每發(fā)6次脾氣,父母才會給予1次關注,也就是變動比率強化。進入學校以后,老師并不希望她們亂發(fā)脾氣,并建議父母不要理睬她們亂發(fā)脾氣的行為,即采用消退訓練的方法。你覺得結果會如何呢?
第一天,康妮發(fā)脾氣的次數(shù)有所增多,但幾天后,她就不再亂發(fā)脾氣了。與之相比,葆拉則用了兩到三周的時間才達到同樣的效果。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過去葆拉亂發(fā)脾氣的行為受到了父母間隔強化的影響,她大概每亂發(fā)6次脾氣才會得到父母的1次關注,因此她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明白父母已經(jīng)不再關注她亂發(fā)脾氣的行為了。相反,康妮很快就能習得這一點,因為她并不是每次發(fā)脾氣都能得到父母的關注了。第一天康妮亂發(fā)脾氣的次數(shù)之所以會增加,可能是因為她想要通過發(fā)脾氣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
有時,人們只有在付出極大的努力做出反應時才會獲得某些強化。例如,一個運動員需要在快接近終點時進行沖刺,商人需要在投標截止時沖進會議室,警察需要及時趕到犯罪現(xiàn)場,建筑工人需要使用速干水泥。有時,人們不需要在短期內(nèi)付出極大的努力做出反應也能獲得某些強化。例如,畫家需要時間慢慢完成作品,外科醫(yī)生需要精心地切除部分腦組織。
模仿和觀察學習
除了經(jīng)典條件作用和操作性條件作用,人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學習,比如通過對其他人的行為方式進行模仿來學習。模仿的對象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例如模仿書中的圖畫、電影和電視中的人物。
人們可以通過觀察的方式習得模仿對象的行為方式。例如,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父母怕狗,那么即使孩子沒有直接經(jīng)歷過與狗有關的不悅體驗,也會怕狗。兒童的口音是通過觀察習得的,而且他們還經(jīng)常通過觀察家長、老師和同伴的行為來有意學習其他行為。當來到新的公司時,人們也會觀察上級的穿著并模仿這種風格。此外,人們還會通過觀察其他人受懲罰的行為來習得哪些行為不能做。
當然,人們有時也會暫時性地模仿別人。例如,假如與朋友約在咖啡廳聊天,你或許不渴,但如果朋友已經(jīng)點了一杯咖啡,那么你也會點一杯與朋友共飲。當看到人們聚集在一個商店的窗戶旁邊時,你也會好奇地加入他們。
最后,來說一下觀察學習。有一些證據(jù)顯示,當職業(yè)拳擊賽出現(xiàn)在美國的熒屏上之后,美國謀殺案的數(shù)量有所上升。而且,如果比賽中白人戰(zhàn)敗,被謀殺的白人的數(shù)量就會增加;同樣,如果是黑人戰(zhàn)敗,被謀殺的黑人的數(shù)量就會增加。英國一項研究統(tǒng)計了英國連續(xù)63年的謀殺率,結果發(fā)現(xiàn),在廣泛宣傳絞刑后,謀殺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當然,當時絞刑仍然是執(zhí)行死刑的一種方式。不過,這種降低只持續(xù)了兩周,之后就又回到了廣泛宣傳絞刑前的水平。
記憶:如何產(chǎn)生記憶并回憶事件
在電影《記憶碎片》(Memento)中,蓋·皮爾斯(Guy Pearce)扮演的角色在頭部受傷后,不得不把經(jīng)歷的重要信息都記錄在自己身上。否則,他以后將再也無法回憶起來。即便是記在日記中,他也可能會忘記這件事以及日記放在哪兒。通過把重要的信息記錄在身上,他能夠適時地被提示,因為他可以通過鏡子看到記錄在身體上的信息。皮爾斯的角色基于心理學中一個著名個案研究案例:H. M.。在《記憶碎片》中,這個人物在腦部受傷后無法回憶起發(fā)生過的事情,而同樣的命運也降臨在了《海底總動員》中的多莉身上,她想不起別人的名字,也不記得自己要去哪兒。
在現(xiàn)實生活中,H. M.為了消除癲癇癥狀進行了腦手術,醫(yī)生切除了他顳葉的一部分,包括海馬。這導致他患上了嚴重的順行性遺忘,即失去了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這種病癥與逆行性遺忘相反,即不能記起受傷前或手術前發(fā)生的事情。H. M.說不出1953年后發(fā)生的任何事,而這正是他進行腦手術的時間,當時他只有27歲。不過,H. M.手術前的記憶沒有受到影響。他的短時記憶相對也沒有受到損傷,并且能意識到自己的記憶出了問題。這一記憶障礙表明,腦的這塊區(qū)域是形成新記憶的必要條件。
在涉及記憶喪失的問題時,電影通常會使用明顯的藝術手段,結果就是科學性很可能會被有意忽視,不過,上述兩個例子除外。例如,在電影中,記憶的喪失或失憶癥通常是由于頭部受到重擊引起的,并且大多可以通過另一個人恢復記憶。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記憶喪失通常是由神經(jīng)外科手術或中風引起的。電影中展現(xiàn)的那種漫無目的地游走的神游狀態(tài)、只模糊地記得自己是誰以及像《諜影重重3》中展現(xiàn)的人物性情突然改變等情況,其實在失憶癥病人中是很少見的。
失憶癥是由腦損傷造成的最常見的疾病,常被人們用來裝病以逃避職責。有些人假裝有失憶癥,通常是為了假裝受傷而要求他人賠償。他們說想不起自己的名字、生日、家庭住址和社會保險號,因為他們認為失憶癥患者就是這樣的。事實上,失憶癥患者能夠很好地回憶起這些內(nèi)容。
記憶的類型和加工
沒有記憶,就不會有學習行為。沒有記憶,人們就沒有身份,沒有過去,不知道自己是誰。記憶是一種心理過程而不是一個單一的事物,它有不同的類型和不同的加工過程。例如,人們能回憶起只呈現(xiàn)了幾毫秒的視覺或聲音材料,這就是圖像記憶和聲音記憶,也就是感覺記憶;人只能短暫但不能永久地回憶起材料,這被稱為短時記憶(STM);人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還能回憶另一件事情,比如撥號時,你還能記得別人剛剛告訴你的電話號碼,這被稱為工作記憶;此外,人們還能回憶一段時間之前學習過的內(nèi)容,這被稱為長時記憶(LTM)。這些都是記憶的過程。來自心理學、神經(jīng)成像和腦損傷的證據(jù)表明,這些記憶過程是有區(qū)別的。
然而,有些人認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是沒有區(qū)別的,認為它們是一個連續(xù)的統(tǒng)一體。但是短時記憶似乎是有限制的,它的容量有上限。為了說明這一點,你可以試著用10秒鐘左右的時間閱讀下面的數(shù)字,然后閉上眼睛背出它們,接著再睜開眼睛。
4、9、3、7、2、8、1
現(xiàn)在,重復以上步驟,背出下面的數(shù)字:
8、5、1、7、3、9、2、4、8、5、2、6
也許你可以很輕松地背出第一排數(shù)字,但要背出第二排就有些棘手了。這是因為短時記憶對于特定類型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至多能夠儲存7±2個項目。短時記憶的材料進入長時記憶可能是復述的結果,復述的次數(shù)越多,記憶的材料就越有可能進入長時記憶,學習乘法表、一首歌或者一門語言都是如此。有時候,記憶依賴于不同類型的記憶間的相互作用。例如,如果有人要求你做“6×7”的乘法運算,感覺記憶讓你聽到這些詞,長時記憶讓你理解“×”以及“6”和“7”這兩個數(shù)字的含義。但是,短時記憶會讓你將這些信息時刻保留在“記憶中”,以便得出答案。這里有另外一個例子。在接下來的5秒鐘內(nèi),記住下列單詞:
cat、table、sexy、vegetables、car
現(xiàn)在,閉上眼睛,重復這些單詞。一旦完成,請再次睜開眼睛,對下列單詞重復上述步驟:
arp、prink、ozty、mitrablorin、olf
繼續(xù),最后一次:
cath、bwrdd、rhywiol、llysiau、modur
或許你能完全回憶起第一排的單詞,但第二排就記得沒有那么好了,第三排的一點兒都記不住,除非你是威爾士人,因為這些單詞都是和第一排的英語單詞同義的威爾士語單詞。第一排的英語單詞是儲存在你的長時記憶中的。第二排是由偽詞組成的,雖然語法正確,但實際上并不存在。或許你能記住其中一部分,因為你會用長時記憶中存在的一套規(guī)則去閱讀它們,而它們符合這些規(guī)則。威爾士語的單詞你或許就讀不出來了,因為它們不在你的長時記憶里,除非你是威爾士人。
有多種心理過程參與記憶的產(chǎn)生(信息獲取/編碼)和回憶(信息提取/回憶和再認)。提取涉及自發(fā)回憶信息的過程。再認涉及從先前未見過的其他刺激中,自發(fā)地識別出先前見過的刺激。
記憶的內(nèi)容分為幾個特定的類型。人們能記住并回憶一些事實和數(shù)據(jù),比如煮熟一個鴕鳥蛋要花多少時間(答案是40分鐘)、人猿泰山的歌聲是怎么做出來的(答案是用駱駝的叫聲、土狼的嚎叫加上小提琴的高低弦音)、1973年的英國首相是誰、肯尼亞的首都在哪兒,等等。這些都是語義記憶的例子。
此外,人們能夠回憶起對自己有意義的事件或者經(jīng)歷過的一些事情,這是自傳式或情景式記憶。人們還可以回憶起如何去做一些事情,比如騎自行車或彈鋼琴,這是程序記憶。心理學家還將令人震驚的、栩栩如生的、令人激動的和對個人非常重要的公共事件的記憶單獨分類出來。這些事件會促使人們想起自己當時在哪兒、在做什么等細節(jié),這種類型的記憶叫作閃光燈記憶。眾所周知,最早的閃光燈記憶的例子是有關約翰·肯尼迪遇刺案的。其他的例子還包括美國世貿(mào)中心遇襲、“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爆炸、戴安娜王妃之死和倫敦“七七”爆炸案。
心理學家也對人們并未有意識進行編碼的事件的記憶(內(nèi)隱記憶或無意識學習)和有意識進行編碼的事件的記憶(外顯記憶)做了區(qū)分。在一項著名的實驗中,研究者在被試面前呈現(xiàn)由6個字母組成的單詞,要求他們要么記一下這些單詞,要么判斷單詞中是否包含某些字母。然后,要求被試盡可能多地回憶這些單詞;或者是給被試呈現(xiàn)一個單詞的前三個字母,要求被試說出立馬想到的單詞,即詞干補筆任務。結果顯示,記了這些單詞的被試可以有意識地回憶起40%的單詞,但判斷單詞中是否包含某些字母的被試的回憶率只有5%。相比之下,不管被試記了這些單詞,還是判斷過單詞中是否包含某些字母,在內(nèi)隱條件下,即給出部分詞干的條件下,被試都能寫出大約20%的單詞。
這個研究中的兩個實驗條件,即記憶單詞與搜索字母,反映了加工水平的深淺,思考單詞是深加工,而加工水平的不同會影響記憶提取。深加工涉及精細復述,比如對回憶材料進行自由聯(lián)想、探究這些材料的意義。淺加工涉及保持性復述,比如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單詞,或者注意單詞中的字母形狀等表面細節(jié)。淺加工有益于短期內(nèi)學習材料,但不利于長期學習。深加工可以源于淺加工,能使記憶材料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正是在長時記憶中,記憶的材料才得到了鞏固。
當然,深加工和淺加工都僅僅是詞匯,對概念的界定取決于作者。最好的理解方式是把它們理解成這兩個詞所傳達含義的隱喻。當學生被分為淺度學習者和深度學習者時,前者只是努力記住實驗的材料,而后者是嘗試理解材料的意義。但在一項研究中,要求一組學生閱讀一篇1 400字的有關瑞典大學課程改革的文章并用兩句話進行總結,你也許可以猜到哪類學習者表現(xiàn)得更好。
另一個影響短時記憶的因素是記憶材料中項目的位置。例如,相比于中間的詞語,人們更有可能回憶起長詞表中開頭和結尾部分的詞語,這兩種現(xiàn)象分別被稱為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對此的解釋是:開頭部分的詞語進入了準長時記憶存儲器,而結尾部分的詞語仍然停留在短時記憶中,因為這些詞語我們剛剛才聽過。如果記憶材料的呈現(xiàn)和回憶有延遲,而且人們還在延遲期間去做了其他事,那么近因效應就消失了,這很可能是因為從事的其他事情阻礙了對詞語的復述。但在編碼和記憶提取之間讓人從20開始倒數(shù),并不會影響首因或近因效應。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人們對25年前聽過的歌劇、美國歷任總統(tǒng)以及泊車的位置等的記憶中,也可以觀察到首因和近因效應。2002年進行的一項針對衛(wèi)理公會派禮拜人群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被試回憶贊美詩中詩句的位置。該研究發(fā)現(xiàn)了和在語義記憶中同樣的首因和近因效應,被試能記住贊美詩開頭和結尾的詩句的位置,但對中間部分詩句的位置感到很困惑。這是為什么呢?也許是因為開頭和結尾的詩句在出現(xiàn)的時間上顯得更有區(qū)分度。它們之間的距離越遠,就越不可能混淆彼此,同樣也不會把它們與中間部分的詩句混淆。
短時記憶有其局限性,正如我們在上述回憶數(shù)字的練習中所看到的。一方面,短時記憶有時間上的限制。一項著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你阻礙他人復述某事15~18秒,并讓他們做其他事情,那么他們對事件的回憶率就會降為零。另一方面,短時記憶還有數(shù)量上的限制。短時記憶數(shù)量上的限制可以概括為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總結出的一句名言:“神奇的數(shù)字是7±2。”這也是上面的練習中所展示的。當然,如果神奇的數(shù)字7±2是短時記憶儲存信息的最大容量,那么你可能根本就無法理解這句話,因為作者也沒辦法在電腦上敲出9個詞以上的句子了。我們之所以能在短時記憶中存儲更多的信息,是因為采用了“組塊”的策略,即把材料按照意義單元進行組合。例如,閱讀下面的句子,看哪一句你能夠記得更清楚。
1. Probably Highway my wouldn't it probably to name at you Charles think look me it is though.
2. My name is Charles Highway, though you probably wouldn't think it to look at me.
因為第二個句子是按照語義規(guī)律編排的,所以我們可以更好地記住它。如果你記得這句話是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所寫的《雷切爾文件》(The Rachel Papers)里的第一句話,那么你的語義記憶也非常棒。
我們已經(jīng)知道,造成短時記憶中信息被遺忘的一種方式是干擾對短時記憶中信息的復述。短時記憶對信息的保持是短暫的,很快就會消失。短時記憶中的信息會消退,而復述意味著信息能停留得更久一些。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同樣受到信息更新的影響。因為短時記憶有自身的局限,因此要么新材料被有意忽略,要么新材料會代替某些已經(jīng)記住的材料。
回憶:對信息進行想象性的重建
當你閱讀這頁的文字時,這個過程是自發(fā)的。你不會仔細閱讀每個字的一筆一畫,在理解這些字的含義上也不會有任何困難。閱讀材料表現(xiàn)出的自動化過程使人無須思考讀到的每一個字,而這正是斯特魯普效應(Stroop e ff ect)所闡述的道理。在研究該效應的實驗中,“藍色”“紅色”“綠色”等表達顏色的詞語會用與其含義不同顏色的墨水來書寫,比如用紅色的墨水書寫“藍色”這個詞。實驗者會要求被試說出書寫詞語的墨水的顏色。這個實驗任務相當有難度,大多數(shù)人都會糾結,因為我們首先會對詞語本身的含義做出反應,而不是對書寫詞語的墨水的顏色做出反應。
回憶似乎是一個對信息重新建構的過程。在真相最終被揭曉之前,你可能已經(jīng)接觸了一些小道消息。盡管這些消息不太準確,但也構成了真相的一部分。實際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小道消息。每當有重大的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時,任何的24小時新聞都會對其進行播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早期報道的“事實”最后就變成了“非事實”。
能夠體現(xiàn)回憶是對信息重新建構的例子中有一個極為著名,那就是20世紀30年代劍橋大學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Frederick Bartlett)針對人們?nèi)绾位貞洝豆砘甑膽?zhàn)爭》(The War of the Ghosts)這個小故事而進行的研究。這是一個很不同尋常的故事,講述了兩個獵人在部落戰(zhàn)爭中被抓獲的事情。巴特利特要求被試分別在剛剛讀完故事后、24小時后以及8天后回憶故事的細節(jié)。巴特利特發(fā)現(xiàn),在每個情境下,人們都會進行“想象性的重建”,他們回憶的故事和原文存在差異。無論是在這項實驗中,還是在其他的一些實驗中,故事越不同尋常,人們就越會試圖將回憶變得更連貫和易于理解,就好像是他們在通過自己的視角對記憶中的故事進行調整。
類似的過程在下面這個謎題中得到了闡釋:一個貨車司機在單行道上反向前進,但警察并沒有制止他,這是為什么呢?思考這件事情時,關鍵在于常識告訴我們這個貨車司機應該是在公路上駕駛,所以我們感到非常困惑。可是,這個謎題的謎底是,貨車司機的出行方式是“步行”。我們主觀認為他正開著貨車,因為他被描述為“貨車司機”。這個例子說明,記憶是有誤導性的,正如下面的內(nèi)容所闡述的,對信息的回憶極易受到干擾。
記憶是如何被扭曲的
1992年10月4日,以色列航空一架飛機從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起飛后,突然有一個引擎爆炸脫落。機長想要返回機場,但由于不確定駕駛高度而撞上了一座11層高的大樓。這個事件被新聞媒體廣泛報道,但都沒有實時錄像。10個月后,一組研究者就該事故對193個人進行了詢問。當被問到“是否看到了飛機撞擊大樓”時,55%的人回答看到了,還有59%的人回答飛機撞擊大樓后立刻引起了大火。在隨后的研究中,68%的人說看到了此次撞擊,67%的人說看到飛機水平地撞向大樓。而事實上,飛機是垂直撞向大樓的。
許多類似的研究都說明了記憶是如何被扭曲,以及人們是如何聲稱自己記得一些根本沒經(jīng)歷過的事情的。例如,請仔細閱讀以下的句子,然后確認它們曾經(jīng)在哪里出現(xiàn)過:
◎ “這太小兒科了,親愛的華生!”
◎ “把我送上飛船,史考特。”
◎ “你這個卑鄙小人。”
◎ “呆頭鵝。”
你或許會覺得答案顯而易見——出自《大偵探福爾摩斯》《星際迷航》等。但事實上,這些句子根本就沒有出現(xiàn)過。
20世紀70年代,伊麗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進行了一系列現(xiàn)在眾所周知且極具開拓性的實驗。她發(fā)現(xiàn),在針對同一個事件提問時,即使是用詞有所不同,也會改變?nèi)藗儗κ录挠洃洝@纾僭O人們看到了兩輛汽車相撞,并且被詢問汽車相撞時行駛速度是多少。提問時,你可能會使用“相撞”“撞上”“碰撞”“猛撞”等詞匯,而使用的詞語越夸張,汽車的行駛速度就會被人們估計得越大。甚至,即使是“那個”“一個”這樣的冠詞也能曲解人們對事件的記憶。例如,在看過一個汽車碰撞的視頻后,洛夫特斯問人們是否看到了“一個損壞的汽車前照燈”或“那個損壞的汽車前照燈”。當使用“那個損壞的汽車前照燈”時,說看到了的人是使用“一個損壞的汽車前照燈”時的兩倍。實際上,視頻中并沒有車輛有前照燈損壞。
當故意指責一個人按錯了計算機按鍵時,如果在實驗現(xiàn)場的實驗助手聲稱看到他按錯了按鍵,就會有一部分被試也會說這個人確實按錯了按鍵。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實驗助手說在場景中看到了某個其實并不存在的物體,天真的被試也會說記得在場景中看到過這個物體。
洛夫特斯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對目擊者證詞的可靠性和證人的辨認提出了疑問。1999年,在虛假記憶研究領域兩個經(jīng)驗最豐富的學者發(fā)表了一篇綜述性文章,提出證人的錯誤辨認是陪審團裁定無辜的人“有罪”最常見的原因。僅僅在1996年的美國,就有28個人因為目擊者的證詞被錯誤地判為有罪。
頗有爭議的是,針對被壓抑的記憶或恢復記憶而進行的研究表明,以上這種說法幾乎是沒有依據(jù)的。恢復記憶指的是,通過催眠或心理治療的方法,把人壓抑的童年時期被父親虐待的記憶恢復出來。在一項針對930起真實的性侵案例進行的研究中,54%的人說自己在18歲之前被以某種方式性侵,只有4.5%的人說被父親或繼父性侵。這個百分比與記憶恢復研究中父母虐待子女事件的百分比明顯相反。人們越是想象自己的童年的經(jīng)歷,就越相信這樣的事情曾經(jīng)發(fā)生過。也許這就是這些人在恢復記憶后非常相信這類事件發(fā)生過的一個原因吧。
一項針對1 300名美國注冊心理治療師、300名有博士學位的臨床醫(yī)生和300名拿到英國執(zhí)照的臨床心理學家的調查顯示,94%的受訪者認為來醫(yī)院和心理治療室的來訪者可能會產(chǎn)生虛假記憶。有趣的是,大部分受訪者都很自信地認為自己能辨別來訪者的錯誤回憶。
研究表明,那些說自己恢復了遭受虐待的記憶的女性,更有可能表現(xiàn)出錯誤識別,也就是說錯誤地認為刺激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例如,向被試呈現(xiàn)一系列與甜相關的詞語,然后要求他們在一系列與甜相關或不相關的詞語中識別出之前呈現(xiàn)過的詞。那些報告恢復了受虐待記憶的女性會更有可能錯誤地把之前沒看到過的詞識別為看到過的。她們不是編碼出了特殊的信息,而是對信息的一般規(guī)則進行了編碼。這表明,這些女性比其他人更容易形成錯誤記憶。
對一些類型的記憶材料來說,如果編碼材料時的環(huán)境和提取材料時的環(huán)境相同,就更容易將它們提取出來。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代,當時有研究者進行了一項研究,要求有經(jīng)驗的潛水者分別在水中和陸地上記住一系列單詞,然后分別在相同和不同的環(huán)境中回憶它們。結果發(fā)現(xiàn),如果編碼和提取材料時的環(huán)境相同,那么不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水里,被試都能回憶起更多的單詞。這就是所謂的狀態(tài)/環(huán)境依存型記憶,而且這個概念中的“狀態(tài)”與人們的心情相關。因此,如果你是在愉快的心情下編碼的記憶材料,那么在愉快的心情下你也能回憶得更多,并且可能會更多地回憶起與愉快相關的詞語,反之亦然。
遺忘:艾賓浩斯等人的記憶研究
人對一個事件的記憶能持續(xù)多久呢?1895年,記憶研究的先驅者之一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研究了這個問題。在研究的一開始,他學習了一些無意義的音節(jié),比如dax。短時間內(nèi),他能立刻回憶起許多音節(jié),但在31天后,他只能記住一部分,忘記了大部分。在近些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已經(jīng)畢業(yè)25年的人盡可能多地回憶同班同學的信息。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自由回憶同學的名字,還是看照片說出同學的名字,人們的回憶成功率都隨著時間的變長而下降,即畢業(yè)時間越久,回憶成功率越低。這個結果與艾賓浩斯的實驗結果一致。相比于說出同學的名字,根據(jù)面部識別出是不是自己的同學以及將名字與面孔匹配的回憶率更好,有90%的人回答正確,但前提是要在畢業(yè)15年之內(nèi),如果畢業(yè)超過15年,正確率就會下降。
研究者還研究了學生第二語言的學習情況。他們發(fā)現(xiàn),對西班牙語的保持記憶率在第一個6年內(nèi)會下降,在35年后逐漸穩(wěn)定,此后又有所下降。這種學習材料的保持時間代表“長期儲存”,它不受遺忘影響。相似地,針對學生對認知心理學課程學習內(nèi)容的記憶保持的研究發(fā)現(xiàn),認知心理學課程知識的保持記憶率在最初的36個月內(nèi)表現(xiàn)為下降趨勢,但之后逐漸穩(wěn)定。
在以上所有例子中,記憶材料的重新提取代表著識記向理解轉換:內(nèi)容不僅是被重新回憶,還被人們理解了。
影響長時記憶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干擾。剛剛接觸到的信息會影響你回憶過去知道的信息,這叫作倒攝干擾,比如給你一個新的手機號碼會影響你對舊號碼的回憶。相反,你過去知道的信息也會干擾你對剛剛獲得的信息的記憶,比如你可能會把老房子的門牌號當成新房子的,可能會對現(xiàn)任愛人叫出前任愛人的名字,這叫作前攝干擾。對于小說等有意義的材料的記憶不易受其他信息干擾。但有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于中性電視節(jié)目中的廣告,人們對含有色情或暴力的電視節(jié)目中嵌入的廣告的記憶更差。
正如前面講過的,海馬是一個特別小的腦結構,是表征記憶信息的關鍵腦區(qū)。20世紀90年代晚期有一項研究,研究者讓11位倫敦出租車司機想象車輛在市中心兩個點之間行駛的最短路線,同時觀察他們海馬的活動。結果發(fā)現(xiàn),當司機這樣想象時,他們右側的海馬特別活躍。當他們識別地標或回憶著名電影的片段時,海馬就沒有活動了。雖然其他研究表明,腦活動不僅出現(xiàn)在這個腦區(qū),但海馬似乎對人們的空間導航能力非常重要。一項針對一位經(jīng)驗豐富但海馬受損的出租車司機的研究發(fā)現(xiàn),他可以在虛擬倫敦的環(huán)境中定位自己,也能定位地標或估計兩個點之間的距離,但他很難在非主干線的道路上行駛。這說明,海馬對理解詳細、復雜的空間關系是不可或缺的。
20世紀80年代,人們用小白鼠開展了一系列實驗研究,也正是這些研究證實了海馬對空間導航的重要性。研究者訓練小白鼠在集水箱中尋找一個平臺,因為水箱中裝有乳白色的液體,所以它們看不到平臺。最終,它們在不斷試錯中找到了平臺。接著,研究者給部分小白鼠做了海馬切除術,部分做了皮質切除手術,還有一部分沒有做手術。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海馬受損的小白鼠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才能找到平臺,其他兩組小白鼠找到平臺則相對更容易。此外,“滯留時間”也減少了:當平臺被移動后,相對于其他兩組小白鼠來說,海馬受損的小白鼠在原來平臺所在的地方待的時間更少。
除了海馬,腦中的其他區(qū)域也參與記憶加工。前額葉的不同區(qū)域共同負責工作記憶的加工過程:有些區(qū)域在維持記憶材料的過程中更活躍,有些區(qū)域則在對記憶材料進行操作時更活躍。也有一些證據(jù)表明,左側前額葉負責記憶材料的編碼,右側前額葉更多地參與記憶提取,而自傳體記憶的編碼和前額葉以及顳葉的活動有關。此外,在對學習過的詞匯進行成功編碼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更強的腦電圖活動。因此,腦電圖活動可以用來預測人們能成功回憶起哪些詞。
有時,腦也會表現(xiàn)出記憶功能失調。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中沉積的蛋白,導致他們失去記憶、性情改變以及腦中大面積的皮質萎縮,特別是額葉、顳葉、海馬和杏仁核。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無法回憶起之前學過的內(nèi)容,也無法從長時記憶中提取與自己有關的自傳體信息。他們忘得快、注意力差、工作記憶有障礙,并且不受首因效應影響,但會受近因效應影響。在翻閱完愛爾蘭作家達姆·艾麗斯·默多克(Dame Iris Murdoch)的最后一本書后,拜厄特(A.S. Byatt)總結說,這本書“就像印度的‘通天繩’魔術……那些人失去了自我,因此也沒有故事”。沒過多久,默多克就去世了,而人們發(fā)現(xiàn)他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拿他最后一本小說與最成功的一本小說中的詞語做比較,最后一本小說幾乎已經(jīng)詞窮,書中使用的高頻詞語也變得太普遍了。
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癡呆癥,占所有癡呆癥案例的50%。據(jù)估計,在65歲以上的人中,有5%~10%的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一項有關百歲老人的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的發(fā)病率是100%,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有的百歲老人可能不受影響。全世界約有2 300萬人患有癡呆癥,而且預計每20年被診斷為患有癡呆癥的人數(shù)就會翻一倍。盡管癡呆癥有家族史,但病因現(xiàn)在還不清楚。不過,21號染色體以及載脂蛋白中的E4基因是造成癡呆癥和認知障礙的高危因素。
要點總結
1.學習:指個體對經(jīng)歷的體驗做出回應并改變自己行為的心理過程。個體產(chǎn)生學習行為的兩種主要方式分別是經(jīng)典條件作用和操作性條件作用。
2.經(jīng)典條件作用:人的大多數(shù)行為是通過這一過程習得的。通過經(jīng)典條件作用,人們對以前不會產(chǎn)生某種反應的刺激或事件產(chǎn)生了相應的行為反應。
3.操作性條件作用:涉及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如果做某件事并得到了獎勵,人們就會重復這個行為;如果某種行為只是引起了不太有吸引力的結果,人們就會有意識地減少這一行為。
4.記憶:指的是一種心理過程,有不同的類型和不同的加工過程。
? 感覺記憶:能回憶起只呈現(xiàn)了幾毫秒的視覺或聲音等材料;
? 短時記憶(STM):只能短暫地記起,卻不能永久回憶起材料;
? 工作記憶: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還能回憶另一件事情;
? 長時記憶(LTM):能回憶起的一段時間以前學習過的內(nèi)容。
5.內(nèi)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內(nèi)隱記憶指的是人們對未曾有意識進行編碼的事件的記憶,外顯記憶則是指人們對有意進行編碼的事件的記憶。
6.回憶:指的是信息提取和再認。信息提取是自發(fā)回憶信息的過程,再認則是從之前未見過的其他刺激中自發(fā)識別出之前見過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