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就是這么來的:字里字外的動物王國
- 孟琢
- 2718字
- 2020-10-22 19:04:25
牛·牧
拿著棍子趕牛群
在漢字動物園中,有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動物。有溫順食草的牛羊,自在奔馳的駿馬,看家護院的小狗……這些動物變化成一個個我們熟悉的部首——反犬旁、馬字旁……它們巧妙地藏在“件”“家”“莽”等一個個漢字里。在《說文解字》[1]中,和六畜有關的字一共有500多個。這些動物的故事從哪里講起呢?就從“牛”開始吧!
牛/?這個字里有對大犄角?/
想一想,如果你是造字的倉頡[2],會怎么給哞哞叫的牛造字呢?讓我們先看一看“牛”在古文字中的寫法。


在早期古文字中,“牛”是一個非常形象的字,彎彎的角,大大的鼻孔,一看就是個牛頭,這是個象形字。什么是“象形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用繪畫的方式描繪出事物的樣子,畫得很像,這就是象形字。
從甲骨文到西周金文
,再到小篆
,“牛”字的寫法一脈相承。
《說文解字》說:“牛,大牲也。”意思是說,牛是一種很大的牲畜。書里還說“象角頭三,封尾之形”。這又是什么意思呢?你看小篆字形的三筆,中間是腦袋,兩邊是朝上的牛角。字形下方用抽象的筆畫,表示牛身子和牛尾巴。可以說,“牛”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把握住了牛最典型的特點——牛角。
牛在古代的地位十分重要。古人常說“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所謂“六畜”,指的是馬、牛、羊、雞、犬(狗)、豕(豬)。
在六畜中,牛的地位相當顯赫。古人祭祀祖先要宰殺家畜,最隆重的祭祀被稱為“太牢”。為什么叫太牢呢?因為用于祭祀的牲畜,都要圈養在一起,“牢”最初指圈養牲畜的地方,所以叫“太牢”。太牢用三種牲畜來祭祀——牛、羊、豬。缺了牛,光用羊和豬的祭祀,在隆重程度上低了一級,被稱為“少牢”。根據古代的禮儀法度,天子祭祀的規格是太牢,諸侯的規格是少牢。不同祭祀,對于祭品的規格、種類、公母,甚至毛色都有嚴格的規定。這些用于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牲畜,被統稱為“犧牲”。在古人看來,生命是對神靈最虔誠的祭祀,所以,“犧牲”這個詞的含義慢慢擴展為“為了某種高尚的目的而獻身”。
作為“大牲”的牛,在古人的生活里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份影響力也體現在了漢字漢語里,“牛”衍生出大量的字形、詞語、諺語,這也是我們從“牛”講起的原因。
和“牛”有關的詞語,頗有意思,充分體現了牛的特點。比如,在古人的觀念里,牛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大,這種觀念直接影響到我們今天的語言。

牛很大,身上的毛特別多,因此有個成語叫“多如牛毛”,形容事物特別多,簡直像牛毛一樣。在《西游記》的故事里,盡管孫悟空拔一把毛,就能變出千千萬萬個小猴子,但是我們從來不說“多如猴毛”,只說“多如牛毛”——按照這個道理,牛魔王如果有孫悟空的本事,就能變出數不清的小牛,打敗孫悟空。可惜《西游記》沒有這么寫,吳承恩先生[3]似乎更向著猴子呢。
牛很大,我們說大話的時候,好像只要用嘴“呼”地一吹,就能吹出一頭牛來,這叫“吹牛”。為什么不說“吹豬”或“吹羊”呢?因為它們沒有牛那樣大,吹起來沒感覺。
當我們夸別人厲害的時候,還會說“你真牛”,這里的牛也不能用別的動物代替——“你真猴”“你真豬”可不好聽。要知道,牛很大,“你真牛”就是“你本事真大”的意思。
牧/?這個字里為何有“牛”沒有“羊”??/
接下來,我們講一個和管理牛有關的字——“牧”。
這是一個會意字。什么是會意字?
會意字就像拼積木一樣,把不同的字拼合在一起,組合它們的含義,造出新字,表達新義。比如“牧”字,它的左邊是“牛”,右邊是反文旁“攵”。反文旁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反文旁來自“攴”(pū)。“攴”的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
很形象,下面是手,手里拿著一根小棍子,表示敲打。所以,表示敲打的“敲”字里有個“攴”,“攻”這種有攻擊性的漢字里也有反文旁。“牧”字同理,是一個“牛”加一個揮舞棍子的“手”,合起來組成一個新的含義:手里拿著棍子趕牛,表示放牧。這就是會意字。
你也許會問,牧牛和牧羊都很常見,可“牧”字里為什么只有“牛”沒有“羊”呢?
說起來,古人造“牧”的時候,其實不僅選取了“牛”的形象,創造出了甲骨文,他們也用過“羊”的形象,創造了甲骨文
。但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人們最終選擇了帶牛的“牧”字——也許,這與“牛”在人類世界中的重要性有關。
我們的祖先從何時開始放牧牛群的呢?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人類馴化的動物和植物有很多。我們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馴化了牛,在五千年前馴化了羊,在七千年前到五千年前,馴化了粟粒(小米)……他們一步步地將野生的豬、雞、犬、牛、羊、馬馴化為家養的“六畜”,將麥、豆等野生植物馴化為可以耕種的“五谷”,期待著“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美好圖景。
人對大自然的“馴化”催生了農業,也催生了畜牧業的發展。除了牛以外,古人還牧馬、放羊。在古代,東北有個少數民族,叫黑水靺鞨(mò hé),他們還能放牧豬群!想象一下,一群人拿著小鞭子,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趕著一群小豬,畫面十分可愛。


[1] 《說文解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講解漢字字理的字典,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許慎。在體例上,它開創了部首編排法;在內容上,它用六書系統地解說漢字,并保存了部分早期古文字的寫法,為我們研究甲骨文、金文等提供了依據。六書是六種漢字造字法,包括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和假借。
[2]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傳說他長著四只眼睛。古人認為是他創造了漢字。
[3] 吳承恩是《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年少的時候,就已經因文學才華而聞名鄉里,但他在科舉上卻屢遭挫折,直到四五十歲才成為歲貢生。歲貢是明清科舉制度名目的一種。府學、州學、縣學每年都會按學歷高低排序,然后按規定的名額,依次選送一些人到國家最高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國子監去。后來,吳承恩因為母老家貧,不得已去做了個小官——縣丞(輔助縣令管理縣城的官員)。可他不肯阿諛奉承,最后辭官回家,晚年縱情于美酒和詩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