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就是這么來的:走進漢字世界
- 孟琢
- 2320字
- 2020-10-22 19:03:06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源,蘊含著中華文明悠久古老的基因。當我們走進漢字世界的時候,先要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漢字的源頭是什么?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真是眾說紛紜。在歷史上,有三種比較重要的說法:八卦造字、結繩造字和倉頡造字。
●漢字與八卦
八卦,聽起來蠻神奇的!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創造了八卦。他在大自然中看到了天空、大地、沼澤、大湖,還有清澈的水流、熊熊的烈火和浩浩蕩蕩的長風,聽到了響徹蒼穹的雷鳴。在伏羲看來,萬事萬物都分為陰陽,他用一個長橫(
)表示陽爻,用兩個短橫(
)表示陰爻,再用陰陽進行組合,就拼出了八卦,分別代表天、地、山、澤、水、火、風、雷。

在中國文化中,八卦相當重要。有一部聽起來有些神秘的古老經典——《周易》,就是以八卦的道理為根本的。于是,有人認為漢字也起源于八卦。他們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在八卦中,有一個坎卦,表示水的意思。你看,坎卦是這個樣子的:。主張漢字起源于八卦的人們說,把坎卦旋轉九十度豎起來
,和古文字中的
(水)非常像。
你別說,對比一下還真像!那漢字真的起源于八卦嗎?不是的,八卦中的另外七個卦和漢字一點兒關系也沒有,樣子也不相似。坎卦和水的相似,應該只是一種偶然。
●結繩造字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漢字起源于結繩。
什么叫作結繩呢?這是古人提醒自己別忘事的一種辦法。他們隨身攜帶一根繩子,有大事,就系一個大疙瘩,有小事,就系一個小疙瘩。這種風俗見于世界各地,有些比較原始的部落,現在還在使用結繩記事。

結繩能夠幫助我們記事,漢字有同樣的功能,于是有人認為,漢字起源于結繩。我們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并不靠譜——繩子上的疙瘩能提醒我們有一件重要的事,但它無法告訴我們,到底是什么事。你是要去上學呢?還是要去吃火鍋呢?還是去游樂場玩耍呢?但漢字就不一樣了,漢字能夠傳達準確而具體的信息。
●倉頡:漢字的始祖
在造字的傳說中,倉頡造字的說法流傳最廣。
倉頡是誰?相傳他生活在公元前2500多年,距今有4500多年。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掌管著歷史、文化與文獻,這個身份和漢字的關系最為密切,古人認為是他發明了漢字。這個時間和我們今天發現的早期文字符號的時期,也是相當接近的。
根據一些古書中的記載,倉頡的樣子很奇怪,“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這句話說的是,倉頡的額頭很大,像龍一樣,他有四個眼睛,綻放出閃閃的靈光,這個人非常聰明,生下來就能寫字——哇,倉頡好厲害!
倉頡真長這個樣子嗎?不見得。古人習慣于將一些厲害的人物神化,來凸顯他們的與眾不同。他們往往出生時伴有奇怪的天象,長相也異于常人。伏羲是人的腦袋蛇的身子;蚩尤和兄弟們都是銅頭鐵額,真是夠酷。沒這么夸張,稍微低調一點兒的也有。三國時期的劉備雙耳垂肩,雙手過膝,耳垂和手的長度遠非常人能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腳上有七顆痣,有個厲害的說法叫作“腳踏七星”。所以,倉頡的長相也是經過了藝術的夸張。
倉頡是如何造字的呢?古代有一位大思想家叫韓非子,他記載了倉頡造字的一個思路,他說:“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倉頡要給公開的“公”和自私的“私”造字。
先造“私”字,這個字的意思有點兒抽象,用什么樣的字形來表達呢?想來想去,他找到了一個造字的好辦法:畫一個封閉的圓圈,圈里的東西都是我的,也就是“厶”。這個字是今天“私”字的右半邊。在古人心中,什么東西最能表示私有呢?莫過于糧食!于是,聰明的古人在“厶”旁邊再添加一個“禾”,創造出“私”,強調這是我私有的財物。
“私”造出來了,“公”又該如何造字呢?這個問題難不住聰明的倉頡!他說,“公”和“私”的意思是相反的,把私有的財物分給大家,不就是“公”嘛。因此,他在“厶”的上面加上了一個“八”字。在數字中,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都是一個不斷分離的過程。因此“八”表示分的意思,把“私”用“八”不斷分開,這就是“公”!

倉頡造字,體現出高超的智慧!事實上,漢字不可能是某一個人造出來的,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人民大眾的智慧結晶。戰國的大思想家荀子點明了倉頡造字的實質。《荀子》中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喜歡寫字、善于造字的人很多,但只有倉頡造字的名聲千古流傳,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倉頡“專壹”!
請注意,大寫的“壹”字,既表示專一,倉頡一心一意地創造漢字;也表示規范、整理與統一的意思。倉頡是漢字的整理者、規范者與統一者,他是古人發明漢字的偉大的歷史運動中的代表。
正因如此,倉頡被后人尊稱為“字圣”——發明漢字的圣人。
隨著漢字的發明,我們的歷史文化大大地向前邁了一步。相傳漢字發明之后,“天雨粟,鬼夜哭”——天上落下糧食雨,晚上有鬼在哭泣,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兒恐怖呢?事實上,“天雨粟,鬼夜哭”是個吉兆呢!上天降下糧食雨,獎勵人們發明了漢字;鬼也不是可怕的妖怪,所謂“鬼者,歸也”,他們是“回歸”故鄉的祖先靈魂。那些去世的祖先覺得,有了漢字,他們的生平事跡就會被記錄在文字里,再也不會被后人遺忘了,因此紛紛喜極而泣。
●漢字源自圖畫
傳說聽起來很熱鬧,但如果根據考古來看,漢字應當起源于早期的原始圖畫。大家跟我看大汶口文化的圖畫型陶符,以及半坡文化中的彩陶符號。在這些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中,有圓圓的太陽,有巍峨的高山,有抽象的小草……和漢字中的象形文字,真是如出一轍。

在原始圖畫和漢字的對比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你看,自由自在的魚兒、展翅欲飛的小鳥、姿態優雅的小鹿,這些原始繪畫搖身一變,就成了最早的漢字。

圖畫是形象的,最早的漢字也是如此。古人造字的基本思路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從自己熟悉的身體和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選取形象,造出漢字。取象,是漢字造字的基本思路,也是我們給大家講解漢字的基本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