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大鵬所城建城

中國自古為瀕海大國,然而自然地理上的優越條件并不一定就必然產生對經略海洋的強烈需求和對控制海洋的深切思考。在古代中國,尤其不利于海權意識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于,農耕文明始終占據絕對統治地位,海洋文明的生存發展空間被極大地壓縮。歷朝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海疆政策,多嚴格抑制沿海地區民眾開發海洋的正常需求,限制甚至打擊處于國家體制之外的民間海上力量,造成中國海上力量的大幅度萎縮。所以當西方海上列強大舉東來之際,明、清政府無力與之海上交鋒,往往退據海口進行防御作戰。

《新安縣志》大鵬所城平面圖

明朝初年,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擾日趨嚴重,海盜對沿海地區社會穩定也產生了嚴重威脅,明朝前期、中期有效地進行了海上防御。明太祖朱元璋在沿海地區設立衛所、監造戰船、訓練水軍,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較為完善的海防體系。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功定天下,在推翻元朝統治、統一中原的戰爭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在中央以五軍都督府為統帥,地方以都司、衛所為基礎的軍事制度。

衛所是明朝軍隊在戰爭過程中仿效唐朝府兵制建立起來的軍隊基層組織。衛所士兵采用的是世襲制度,一旦成為軍人,便不能輕易更改,世代為軍,稱為“軍戶”,家屬隨軍定居,軍人死后由其家人后代頂替入伍。這種制度是與當時的衛所屯田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朱元璋為了解決軍糧問題,全面推行衛所軍隊屯田,軍籍和屯田制度,使兵源和軍糧得到較大的保證。由于明朝建立經歷了十幾年的戰亂,國家元氣受到極大傷害,需要休養生息,朱元璋確立了明朝的國防戰略基本以防御為主。在海防方面,朱元璋認為“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開列了不予征伐的海外諸國。之后的明朝政權,基本上延續了朱元璋這種睦鄰自固的海防策略。

14世紀以來,在日本內部斗爭中失敗的一部分武士、浪人甚至商人組成海盜集團來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甚至侵擾、劫掠,歷史上稱為“倭寇”,是明朝中國海防的重要對象。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征之國,多次試圖與日本建立友好關系,以便通過外交途徑促使日本政府禁止倭寇侵擾,均告失敗,于是徹底斷絕與日本的關系,加強海防和海禁。海防的另一個重要對象是海盜、海賊。既有逃遁海洋的張士誠、方國珍余部,不時騷擾沿海民眾,也有后來內地盜賊、逃犯等入海為盜。海盜、海賊往往與倭寇勾結一起進犯,使海防形勢更加艱難。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兩廣地區寇患不斷,命湯和提督海運,廖永忠為征南將軍,朱亮祖副之,由海道取廣東。廖軍至福建,致書已統一嶺南的元左丞東莞人(時深圳屬東莞)何真,要其以大局為重,保民歸順。何真審時度勢,義歸大明。朱元璋兵不血刃就順利地收復了嶺南地區。

明朝衛所制度在洪武七年(1374)就已基本完善定型了,但廣東地區卻是在此后才陸續建起衛所的防御體系的。洪武十年(1377),明朝廷在東莞縣設立了南海衛,下轄前、后、左、中、右五個千戶所。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廷乃有設置“東莞”“大鵬”兩個千戶所之議。洪武十六年(1383),東莞縣筍崗一帶(即今深圳市羅湖區中北部地區)的大批農民起義反抗官府,廣東都指揮同知花茂率領官軍圍剿,才把事件平息下去。由于東莞縣東部地區的社會治安每況愈下,其他地方設置衛所后,這一地區更成了盜匪和倭寇的藏身之處。

洪武十七年(1384),花茂上奏朝廷,要求在廣東沿海增設24處衛所,其中就包括大鵬守御千戶所(今大鵬古城)和東莞守御千戶所(今南頭古城),隸屬南海衛。洪武二十七年(1394),兩所同時開筑。花茂建議在大鵬嶺之麓建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當時大鵬半島地處偏遠,非常荒涼和閉塞,交通不便。舊時從南頭烏石渡至大鵬下沙,要兩日海程,若無船可渡,高山峻嶺、大小梅沙尖、九頓嶺等處車馬難行,就算無大風大雨,也要十天八天路程,若遇惡劣天氣,行期就更無法估計了。故大鵬所城有“沿海所城,大鵬為最”之說。

廣州左衛千戶張斌被派到大鵬修筑所城,他歷盡艱辛趕到大鵬半島,勘察地形,初選址在大鵬半島最南端西涌的東北部。建了八十多米城墻后停建,改在大鵬半島東側大亞灣畔筑城,至今西涌還因此被稱為“南門頭”“城籬頭”“老大鵬”或“舊大鵬”。為什么要改址?當地人至今仍盛傳這樣一個故事:筑城士兵在建城的夜晚驚聞黃猄的叫聲,認為“黃猄黃猄,皇帝都驚”,不吉利,于是改址興建。也有人認為是因為西涌地理位置太過于偏遠,交通不便,人力、財力無法到達,因而罷建。

大鵬所城改址興建其實是大鵬半島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大鵬半島,中部有一很窄的部分稱“水頭”,是大鵬半島的“脖頸”,若大鵬所城建在西涌,一旦有敵人從海上登陸先行占領這個“脖頸”部分,大鵬所城后路將被切斷,而城也將成為一座死城。而后來興建的大鵬所城,“其南面有七娘山,山外為老大鵬,即濱大海所城東南有海口,大舶可入”,依山傍海,地勢險要,前有龍岐海澳可泊戰船,出海平寇,城所依排牙山后即為惠州大后方,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明中葉后,由于倭寇活動的猖獗以及葡萄牙人的入侵,大鵬所城的軍事地位漸顯重要。隆慶、萬歷年間,在抗御海賊和倭寇的戰斗中,大鵬所城起到了抵御、牽制敵人和增援鄰近海防的作用。在沿海地區的這些防御設施中,衛所城池作為軍事建筑,體現了建筑的防御功能。興建于14世紀的大鵬所城,在廣東沿海地區抗倭戰爭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大大加強了明朝以及后來深港地區的海防力量。從此,閉塞的深港地區不再是強盜、倭寇的藏身之地,而是我國東南沿海防倭抗盜、抵御侵略的軍事要塞之一。大鵬所城的建成,也使原本十分落后的深港地區得到開發,經濟有所發展。明朝的嶺南除了廣州等一些主要城市經濟比較發達外,大多地方仍然山高水惡,人煙稀少,還處于“刀耕火種”的落后生產方式狀態下,是名副其實的“蠻荒之地”。建立這樣一所屯守結合的大鵬所城,有利于人口的引進與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以及較為先進的中原文化的傳播,促進了深港地區的開發與文明的發展。林易蓉,《試析深圳大鵬所城及其文物保護》,發表于2009年《嶺南考古研究8》。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曲沃县| 永丰县| 广元市| 大新县| 江都市| 航空| 洛宁县| 外汇| 鄂尔多斯市| 巩义市| 铜梁县| 丰台区| 临泽县| 宝丰县| 东乡县| 民权县| 东乡族自治县| 六枝特区| 桦川县| 乌拉特中旗| 托里县| 宜昌市| 安泽县| 旬邑县| 易门县| 淮安市| 抚松县| 屏山县| 惠东县| 乃东县| 仙桃市| 丽水市| 铜山县| 馆陶县| 天峨县| 五常市| 建水县| 大同县| 固安县| 息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