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企業的成本工程體系
- 劉曉毅
- 2051字
- 2020-10-30 15:07:49
推薦語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 張國欣
中國的經濟正處于轉型期,由過去注重規模數量型轉向注重質量效益型。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從物質匱乏時代走來,經濟發展主要為滿足消費者“有”的需求。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滿足顧客個性化的需求,整個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初期國內的市場產能不足、供應不足、消費熱情高漲的同時消費能力有限,逐漸發展到供需兩旺的時代,企業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消費者容易接受,各行各業都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期,這也是我們前些年能夠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主力消費群體不斷發生轉換,趨向個性化和多元化,而產業供給能力快速放大,各行各業競爭激烈,品牌大戰、價格大戰、創新大戰此起彼伏。大家對于成本的認知也有了轉變。本書作者劉博士在這個時期,重構大家對于成本的認知,符合了這個變化時代的需求。
一個企業的產品能夠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要從根本上滿足顧客的需求,能夠成為市場中的佼佼者,除了產品要能夠超出顧客的希望,在價格上也要滿足顧客的預期,無論是物美價廉,還是物超所值,都需要有成本的精準策劃與執行。產品的成本關鍵是策劃出來的,然后才是執行到位。現在我們說多改善,但改善的空間總會遇到天花板。無論哪個行業,公司運營的眼光都離不開這個公式——利潤=售價-成本。顧客需求不斷變化,對高品質的需求、對低價格的需求、對產品個性化的需求,無疑在逐漸吃掉企業存活的根本(利潤)。包括勞動力成本、資本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環境成本、物流成本、商務成本和行政成本在內的廣義成本要素逐年上漲。從勞動力來看,人口老齡化加快,勞動力供給不斷減少,中國勞動人口比重近 7 年下降到了 71.8%,預計到 2023 年將下降至 70%,且 2019 年中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達到 8.83萬元/年,較 2010年增長 2.42倍,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這些已經對我國的生產制造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產生重要影響。市場紅利逐漸消失,制造企業要想維系原有利潤空間,就得從成本策劃控制上展開充分研究。
現在 90 后、00 后已經逐漸成為消費的主體,這個群體很多人從出生開始就不差錢,希望有科技感、顏值高、造型時尚的產品,這對我們傳統制造行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我們習慣于大規模批量生產,而現在的消費者需要個性化的定制產品,這個趨勢在逐漸強化,我們制造企業要從 B2C 向 B2M 轉變,這對產品的設計速度和制造交付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盈利能力決定著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有足夠的盈利能力才能不斷地進行創新。有更多的研發投入,有更多的設備投入,能夠吸納更多的人才,企業才能做到基業長青。
成本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市場洞察與分析、產品的策劃與開發、生產的控制、售后市場的管理,對每個環節的成本進行精細的策劃與管控,才能夠將策劃的成本落地,才能有機會超出顧客的期望。我們原來更多地強調某個環節的管理,成本管理也是一個鏈條管理,要想降本增效,各個環節必須同步提升。環節眾多,技術與管理交叉融合,需要有一個整體的框架。產品設計階段是成本策劃的關鍵時期,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以最合適的成本來設計與開發。以汽車為例,這類產品是由 2000多個總成、30,000多個零部件組成的產品,涉及上千家直接供應商,如何在全球內選擇合適的供應鏈,如何做到設計優秀、成本可控,需要有一套體系來支撐。對于制造環節來說,如一個工廠的能源消耗,好多企業只是進行周期性結果統計。能源消耗是否合理?是否有優化空間?由于對能耗最小單元缺少統計,大多數企業只能從管理上做“跑、冒、滴、漏”監督檢查控制要求,而在如何實現能源組合利用、用能設備能耗最優上無從下手。過程還需要安排大量人員進行抄表記錄,再進行匯總統計分析,時效性不能滿足企業對于成本的管控需求,且對于能源結構的分析還是不夠。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各種能源價格不同,如何進行合理匹配,需要企業進行成本的精細策劃。
現在出現了很多新技術、新方法,大數據、AI、物聯網,這些技術對成本的策劃與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徑。這些創新對成本的策劃與執行提供了新的工具,這些工具需要有一個整體的框架,才能發揮 1+1>2 的作用。制造型企業的轉型是一個全方位、立體的過程。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時候,在我們討論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時候,在我們討論精細化管理,以及成本與競爭力、創新理念與創新方法的時候,能看到劉博士講成本工程的具體方法,意義重大。我們期待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本書,希望成本工程的方法能夠融入每個企業的管理血脈中,讓組織更加有效,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開發中心總工程師、國家特聘專家 陸獻強博士
有幸拜讀了劉曉毅博士的這本大作——《制造企業的成本工程體系》。劉博士依據他幾十年在國內外企業做成本工程的經驗,系統地講解了什么是成本工程,以及如何利用成本工程的流程與工具來有效地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內的成本優化。這是我讀到的國內出版的最好的成本管理書籍。在此鄭重地把這本書介紹給在工業界工作的同仁們,相信會對各位今后的工作帶來不少有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