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了討口好吃的,專門去了一家特別的川菜館子——“天下鹽”,老板叫二毛。
本打算去過把口癮,吃點麻辣,沒想到坐下來聊天,老板二毛卻大談起酸和醋來,這讓我始料不及。一開始,是我向他請教做川菜的訣竅,他說:“你們都知道辣和麻,卻忽視了川菜的一樣重要調味品——醋,比如宮保雞丁等菜品,全都是靠醋來調味的。”我特別好奇,就繼續請教,才知道了一些和醋有關的故事與知識。
就像中國很多其他的事一樣,只要提起來,一定要說“古已有之”。醋也不例外。關于醋的起源,一說是在西周,一說是在春秋。最初,自然的雨水落在馬槽里,一些物質發酵,最后出來一種味道。人們開始有了“酸酸的”這樣一個味覺的感受,之后又逐漸地把承載這個味道的東西作為一種調味品,于是有了醋。
不論是西周,還是春秋,這都是兩千年前的事了。兩千年前,古人的舌頭上開始有了酸的感覺,“甜、酸、苦、辣、咸”五味中,酸也算是一種比較早就有的味覺。
當然,人們不可能永遠喝馬槽子里自然生成的酸味液體。《齊民要術》等一些典籍里,總結了漢代人做醋的方法。“醋”這個字的寫法,其實就和它的制作工藝有關,做醋得二十一日,“醋”這個字的右半部分,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醋在整個飲食中的地位非常清楚,絕大部分時候,醋是一個配角,不管什么樣的菜,只要放點醋,它就能調味。做魚,放點醋可以去腥;炒土豆絲,炒豆芽,最后都要來一小勺醋。它不是主味,它是調味,調別人的味。什么叫調味呢?沒它不行,有它更好。而且它的存在使主要的角色變得豐富,變得高大,甚至完美起來。比如調甜,糖和醋在一起,我們稱為糖醋。沒有醋的話太甜;有了醋,這個甜就變得曼妙起來,甚至讓人感覺這個味道中的糖,和傳統的糖、一般的糖居然不一樣了,身價提起來了。
人在社會中也是這樣。我們年輕的時候,在組織、單位、企業,在社會里的存在,也只是一個“調味品”。我們調了什么味呢?我們初出茅廬,難免有許多青澀的地方,我們會犯錯誤,會做傻事,會沖動,但正是這些,也許在某些意義上正是創新的一種動力。而且我們的酸澀,也正映襯了成熟者的周正、穩妥。年輕的我們正如醋,沒有我們這壇醋,襯不出別人的甜。
各種配角里頭,醋是最重要的。當然了,在一個組織當中要演好配角很不容易,要是你沒演好,演砸了,你就不是“醋”,而是“咸”、是“辣”,也可能是“腥”甚至是“臭”了。行走在社會中,我們得去演好配角。有的時候,我們得做好那個二把手、三把手、群眾的角色,然后反襯出主角,反襯出紅花,反襯出美女,反襯出明星。我們看電視劇,配角其實就是個“醋”的角色,沒有它不行,有了它主角才更牛。
有些人,比如一些大學畢業生,剛步入社會開始工作,為了功名強出頭,不愿意經歷一段時間來做“醋”的角色,上來就想甜、想咸、想辣,就要自己做主角,這個時候往往會和社會原有的秩序發生沖突,然后受到打壓和排擠。
回想起來,這頓飯吃完,我可是長了學問了。人生何處不吃醋?人生何時不吃醋?吃醋乃人生第一大學問。你想要做好大哥,做好領導,先要學會做“醋”,先要學會做配角,先要去襯托別人,先要去抬舉別人,先要去贊美別人,先要去舉薦別人,先要去支持別人,先要去讓別人成功,然后自己這罐“醋”才算盡到了責任,才算演好了配角。
說到醋,我想起“打破了醋罐子”。“吃醋”這事兒是說男女關系的。書上說,這個典故來自房玄齡的故事。唐太宗想籠絡大臣,要為宰相房玄齡納妾,遭到房玄齡夫人的反對。唐太宗賜下一杯“毒酒”,讓房夫人在喝“毒酒”和納小妾兩件事里二選其一。房夫人寧死不低頭,端起“毒酒”一飲而盡。房夫人含淚喝完后,才發現杯中不是毒酒,而是濃醋。
唐太宗用賜一杯醋的方式,褒獎或者說調侃了房夫人的委屈、不滿,有點著急又蹬鼻子上臉的心理狀態和急勁兒。這件事后來在民間不斷地傳來傳去,就變成了男女關系當中的一個特定用語,叫“吃醋”。
但凡自己的心愛之人可能要被別人撬走,或者是別人對自己的心愛之物表示出羨慕并企圖占有時所表達出的一種不滿,心頭酸酸的,但又不是很強烈的要死要活的情緒或者行為,就是吃醋。
從這個角度來看,吃醋的過程,有三個要素很重要。
第一,要發生吃醋這件事,最初的兩個當事人一定有一種共同的利益關系、情感關系,或者是虛幻的共同體關系。比如說夫妻,就是特別直接的利益、情感共同體關系。有些時候并不只是夫妻,這種關系會放大到你喜歡的一個東西,或者移情到一個物件上,比方說寵物。總之,你的情感投射到某個人、某個動物,甚至物體上面,產生了一種泛化的聯結和精神、情感層面上的虛幻的共同體的感覺。這是吃醋的前提。
第二,當你建立起這樣一個共同體的感覺后,哪怕是虛幻的共同體,有另外一個人插入,他也表示出強烈的喜歡,并且企圖從你身邊把你喜歡的人或者那件事情、那個動物拿走時,你會產生一種抵觸心理,然后不高興、難受,甚至別扭、惡心、生氣、不滿……你產生這樣一種情緒和表達沖動,這個時候,就是醋勁兒來了。
第三,你得表達出來。你光內心有醋勁兒還不夠,既然叫“醋勁兒”,這個“勁兒”就得表達,比如說摔盆子摔碗,或者猛地一下把門關上,給別人眼色看,或者突然之間丟出一句不輕不重的話,甩個臉子。表達的目的就是讓闖進來的這個人看到、感覺到你的不滿和反感,然后退卻。
不光是人類,動物之間也會表達出醋意。比如,一只母貓在給小貓喂奶,這時候來了另外一個動物,試圖把貓媽媽拉走,這時候大貓小貓的聯結關系會被破壞掉,于是小貓產生醋意,叫兩聲,或者拿只小爪子撓一撓。
“圍觀”這個過程,我們都可以想象出這樣一幅畫面:其樂融融的夫妻、朋友,或者你跟寵物、跟一個物件的關系處在非常美好、平靜、祥和狀態的時候,突然有一個第三者插進來,要破壞這樣一種結構,破壞這樣一個情感,甚至要把你愛的人、你喜歡的東西挪走,把你們的關系撕破。這個時候,你當然會表達出一些小小的不滿和些許的難受,并在言語上表達小小的抗議,或者在行為上表達出一種反對,這個過程就是吃醋。
吃了一頓飯,我把“吃醋”這件事也給弄明白了。
我發現,吃醋這個事本身還有點小美好,比如剛才描繪的這些小場景、這些表達,都挺好。
但在生活當中,很多事情都不是這么簡單。不少人在表達吃醋的時候,并不是止于言語或者摔個門、瞪個眼,而是會把不滿的表達進行升級。升級以后叫什么呢?比吃醋更高一層的叫忌妒。
所謂忌妒,就是說,你要的東西別人總是要拿走,你要表達不滿,不僅在言語上,而且直接采取行動,可能出一些陰招損招,破壞對方的行動。這個破壞,甚至包括挖坑、造謠,或者找人抽他倆耳光,把他的車給砸了……總之,忌妒是吃醋在壞的方向的一個高級形態。吃醋是淺淺的表達,而忌妒,是一個東西大家都想要,而你覺得應該屬于你,卻被對方占有了,然后你用強烈的手段進行回應,特別是用低級趣味的、陰暗的手段去造謠、詆毀,甚至是在身體上進行傷害,以及在財物上予以打擊。在表達方式上,忌妒與吃醋非常不同。
如果你有了忌妒的情緒卻不管控,往往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比如說致殘、致傷對方,甚至剝奪對方的生命,摧毀對方的事業和他喜歡的東西,乃至把大家都爭奪的這個東西也徹底毀掉。這種表達方式,就超出了忌妒的范疇,變成了一種仇恨的表達,變成了“有你無我”,甚至玉石俱焚、同歸于盡。
顯然,失控的醋意可能變成忌妒,而失控的忌妒,也可能變成仇恨甚至暴力,這是特別危險的一件事情。人類社會中,任何時候都有吃醋的可能,因為總會有值得吃醋的地方,但是要加以管控,避免它朝著仇恨與暴力去癌變。
吃醋會不會有良性的結果?也有可能,吃醋有時候會轉化為一種良性競爭。比如說這個是好東西,你想要我也想要,那怎么辦?我要更努力,做得比你好,我通過做得更好來留住原來想要的東西。
我有個朋友就很有意思。他離婚以后,新太太打聽到他前妻做面條做得非常好,而且即使離婚了,逢年過節仍然到婆婆那兒去做飯,婆婆非常喜歡。一次,新太太到婆婆家,婆婆嘗到她做的面條,就說,你做的不如誰誰做的好,也就是說她的手藝趕不上前任。她有點郁悶,當然也有點醋意,回來就跟老公聊天,言語中打聽前妻做面條的訣竅,然后不斷地練習。終于有一天,她到婆婆那兒做了一碗面,婆婆突然間覺得這面條很好,比誰做的都不差,連說了幾個“比她好”,這下她就釋然了。從此,婆婆喜歡上她做的面了,前妻也就不再去那兒了。這是一個良性的競爭關系,讓這個朋友的現任跟婆婆建立了一個新的聯結,婆婆也就接受了這個新的兒媳婦。現在,這一家人過得很幸福。當然,這碰巧是一個婆媳的故事,主角換成翁婿也是一樣。
生活就是這樣,我們可能會對同一個事物有共同的追求,但是在共同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是把醋意轉化為忌妒,轉化為仇恨,還是把醋意轉化為一個小小的良性競爭,從而保護大家都想要的東西和情感氛圍,讓這個東西不僅得到維持,還能夠朝好的方向有所發展?這種選擇,需要人生智慧。
說到這兒,醋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一個特別好的朋友。醋意無所不在,但是控制醋味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不能任由內心的醋瓶子倒了以后無限地惡意蔓延,導致破壞和毀滅,甚至引起更大范圍的騷動。我們應當做一個開開心心的人,保有一點浪漫的醋意、一點溫馨的醋感,讓我們的生活滋味多一點,狀態輕松一點。
這是一本講商業人物、商業掌故、商業中的人生體會的書。這樣一本書,為什么會起名為《吃醋的人生》呢?其實,就像上面講的醋的起源、醋的作用和“吃醋”這樣一種感覺,我覺得,用醋和這本書的內容作一個對照,非常有意思。
這本書講的東西,無論是商幫故事、野史雜談,還是一些跟生意有關的人生體驗,這些內容,相較于正規的MBA教材,或者“認真”的商業史、高大上的傳記,確實像醋一樣,只不過是個“調味”的,是個配角,是可以用來“反襯”這些“主菜”的高大上的。
也就是說,這本書的內容,是首先觀察商業上面和生意當中不為大家所關注的一些細微的點,然后通過商業故事把一些奇葩的商業事件呈現出來。當我們吃慣了主菜、大菜的時候,在直接感受甜咸辛辣這些味道的時候,稍微來一點醋,調調味。這樣的話,就可以在比較輕松愉悅的閱讀過程中,體會到商業人生的快樂。這就是我起這個書名的想法。
當然了,起這樣一個書名,還有一個思考的角度。正所謂“人生何時不吃醋,人生何處不吃醋”。吃醋,無非是當你對一些事物很有興趣,想占有它,想跟它產生一種聯結,但是別人也要拿走它時產生的情緒。你在表達情緒、采取行動之前,手里握著兩個選擇:要么通過良性競爭,把它守住,把它拿回來;要么表達不滿,要求別人退卻,甚至采取一些更激烈的手段,縱容忌妒、燃起仇恨、進行破壞,把別人趕走,把既有的和諧關系毀掉。
另外,我在講這些商業上的“調味品”時,其實懷有一種心態,那就是對于那些端著的、一貫很正確的商業正史,對于那些MBA使用的一本正經的教材,其實也有某種“吃醋”的心理,也處于一種“吃醋”的狀態,所以,我要把這個“醋味”表達出來。
而在這個表達醋味的過程中,我想讓大家體會到,商業還有另外一些值得咀嚼和回味的不太一樣的內容。所以,在這本書里,我希望讓大家不僅能感覺到商業的精彩和智慧之所在,還能體會到一些淡淡的愉悅。也因為這個原因,我想把“吃醋”這個名字送給這本書。
我想,用書中所呈現的這樣一種醋的感覺、醋的狀態和“吃醋”的心情,來看那些端正的、高大上的商業故事,來對照過去我們不注意的一些商業定律、法則和規范,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定會相映成趣。
這本書的成書過程,花了一些時間。起初,我是像聊天一樣地講述,我講完了以后,又整理出文字。但是這些文字還比較粗糙,有很多口語化的語句。為了讓讀者更好讀,也為了讓每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更清晰,我們請了一個朋友——寇建東先生幫忙,把這些口語化的文字收拾收拾,變得更規整、更細致了。所以,非常感謝寇建東先生,他也是本書共同的創作者。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