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簡介
- 世界各地的婚姻法
- (英)亞森特·林羅斯
- 3831字
- 2020-10-26 16:47:14
婚姻是所有人類制度中最古老、最普遍的制度。據《中國紀事》記載,在社會形成初期,人類跟其他動物的生活方式沒有什么區別。他們在森林和平原上自由探索,不受社會法律或道德的約束,男性共享著女性。一般情況下,孩子認得自己的母親,卻很少會認得父親。
我們知道伏羲皇帝創造婚姻,改變了這一切。在埃及,婚姻的出現則歸功于美尼斯國王,而在希臘,則歸功于凱克洛普斯。
在梵文文學中,我們沒有發現對婚姻制度具體的描述,直到Swetapetu王子頒布了一項法令,要求丈夫和妻子之間必須忠誠,印度詩歌《摩訶婆羅多》才有所涉及。在此之前,印度婦女可以隨意挑選男性伴侶,即使因年輕天真誤入歧途,背叛了丈夫,也認為她們沒有犯任何錯誤。
圣經中有關婚姻制度的故事載于《創世紀》第二章第18至第25節。本書的目的不是爭論我們贊成還是反對這些圣經故事,所以我們希望大家不要評論如第22節所述的極簡婚禮儀式:
“主神從男人身上取下一根肋骨使它變成一個女人,并使她與那個男人相結合。”
原始人不需要公民或宗教儀式就可締結婚姻。即使在當今的日本,人們也認為婚禮儀式是多余的。
婚禮的主要儀式來自異教風俗,包括:聘金、訂婚禮物、締結婚姻的真誠承諾、象征忠誠的戒指。
對古代希伯來人而言,婚姻并非宗教條例或契約,舊約或猶太法典中也并沒有將婚姻視作宗教條例或契約。
與穆斯林一樣,它只是一份民間契約。
舊羅馬法律中規定有三種婚姻模式:
1.祭祀:在十個證人面前舉行一次宗教儀式,在儀式中,需殺死一頭公牛,牧師切開小麥蛋糕并分給兩個當事人。
2.買賣:在馬尼姆舉行,將女人販賣給男人的財產轉讓或虛擬交易。
3.慣例:如果女性與男性同居一年,最多連續三晚未歸,按照慣例男方可以以此女為妻。
但羅馬真正的婚姻只有經過雙方同意才能締結成婚。
古代的道德很簡單,根據現在的標準,可以說是尚未開化。甚至直到伯利克里黃金時代,希臘人也沒有將婚姻關系視作神圣不可侵犯。男人把妻子借給朋友是飽受贊譽的行為,離婚非常容易且司空見慣。希臘文學試圖在詩歌中傳達惡習和婚姻不忠,而婚外性行為更是眾神的主要消遣方式。
羅馬人的性格中擁有比希臘人更多的道德和宗教觀念,但我們仍然看到書上記載著年輕人卡托將他的妻子馬西婭借給霍爾登修,在該演說家去世后才把她接回來。
在《圣約翰福音》的第二章中,我們發現耶穌參加了在加利利迦拿舉辦的一場婚禮。他出席婚宴的情況并不值得特別注意,因為他在這種場合賦予婚姻契約圣禮的特征,這一點在記錄中毫無體現。在文史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他把水變成葡萄酒這一奇跡首次出現。
從《圣保羅使徒書信》的第五章到《以弗所書》,婚姻就是圣禮這一教條逐漸形成。在這章中,使徒指明婚姻所具有的特定職責,并勸告妻子服從丈夫,而丈夫則要愛護自己的妻子。“正因如此,男人要離開自己的父親和母親,并與他的妻子合二為一。”
然而,盡管早期基督教的慶祝活動通常包括祈禱和講道詞,但它并沒有把婚姻當作圣禮。
直到1563年,根據特倫特理事會的一項法令,基督教會最古老的分支——由羅馬教廷管轄的教堂——才要求婚禮以宗教儀式的形式來舉辦。
歐洲大陸一般婚姻法起源于羅馬皇帝和基督教的法令,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當我們讀到《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所載關于婚姻的定義時,會發現這一歷史演變十分突出:婚姻是男性和女性的結合,在他們的生活中彼此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關于婚姻的定義就跟人們對于婚姻的觀點一樣多,但跟《查士丁尼法學總論》中的定義相比,并沒有很大的改變。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合法締結婚姻的條件幾乎跟今天大多數文明國家一樣。《利未記》第十八章似乎對此設定了標準。婚姻有三種主要形式:即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及一妻多夫制。一夫一妻制,也就是一個男人一次只能娶一個女人,這看起來不僅是最好的,而且是最古老和普遍的類型。根據《圣經》記敘,這對世界上第一個丈夫亞當而言已經足夠好了,因為夏娃是他唯一的妻子。同一政權下,第一個重婚者是拉默客,(亞當的第六代后裔),因為他“有兩個妻子”。《列王記》告訴我們,所羅門王有“700位妻子和公主,還有300個妾”,總共約有1000人。然而,一夫多妻制,即一個男人同時娶多名妻子,即使對古代希伯來人來說,也不是普遍規定。這一制度只適用于國王和其他有錢人。
一妻多夫是指一個女人同時擁有多個丈夫。這顯然起源于不育地區,目的就是限制人口對地區資源的消耗。這種調制幾乎已成為歷史,但在西藏、錫蘭和印度的一些地區仍然存在。
貴賤通婚——貴賤通婚是指一個掌權的或名義上掌權的家族成員與不屬于這些掌權家庭的成員間的婚姻。這通常用于皇室男子(或德國的高級貴族)與社會地位較低婦女之間的聯姻。
這種結合有時被稱為“左撇子婚姻”,因為婚禮儀式上,新人伸出的是左手而不是右手。
在德國,地位高的女人可能會和地位低的男人達成貴賤通婚婚姻。這種婚姻中生下的孩子是合法的,但孩子和妻子都不能繼承丈夫的頭銜或遺產。
根據英國《王室婚姻法》,這樣的聯姻沒有任何婚姻效力。
離婚——離婚和婚姻的歷史幾乎一樣古老,它是由歷史、必要性和權力機關許可批準的。正如《申命記》的第二十四章所載:
“如果一個男人有了妻子,娶了她,但她發現丈夫對自己并沒有好感,因為他在她身上發現了一些不潔的東西,則可讓丈夫給妻子寫一張離婚單據交到妻子手上,并將其送出丈夫的房子。當妻子離開丈夫的房子時,可成為另一個男人的妻子。”
這個規則與猶太聯邦的父權制是一致的。丈夫作為一家之主,可隨意與妻子離婚。亞伯拉罕拋棄夏甲或與夏甲離婚為此提供了先例。這無疑是一項簡單的離婚法,程序簡易,比美國幾個州的法規費用更低廉、更快捷、更簡便。而且不需要律師、大律師或法院參與其中。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丈夫任命自己為遺囑認證、海事和離婚法庭的院長,并發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決。《申命記》中所述的離婚法一直為希伯來人所接受并延續至11世紀。當基督在世時,該離婚法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因為《圣馬修福音》第十九章記錄道,他曾被問及這一問題。耶穌在回答“一個男人可因任何理由合法拋棄其妻嗎?”這一問題時,對法利賽人講述了他對婚姻的看法。他的主張是,締結婚姻后,男人應離開其父母,并應忠于其妻子。他還補充道:“因此,上帝所眷顧的人相互結合,永不分離。”
接著他又被問到關于現行法律的問題:“摩西為什么要求男人寫離婚書并放走妻子?”他回答道:“因為你們的鐵石心腸,所以摩西讓你放走你的妻子,使你深受其苦,但一開始并不是這樣的。”
耶穌雖然不贊成這一摩西律法的適用廣度,但并沒有明示反對離婚;恰恰相反,他說:“無論是誰因為私通而拋棄他的妻子另娶他人,都構成通奸,無論是誰娶了那個被拋棄的女人,都犯了通奸罪。”
除非我們假設耶穌是在隱瞞而非闡明他的觀點,否則,這句話的本義應該是——他認為通奸是絕對離婚的唯一且充分的理由。
約瑟夫對猶太人離婚法的解釋如下:“無論出于什么原因,想與妻子分開的男人(離婚的想法大多起源于男人)必須以書面形式確認,他已不想與她共同生活。”
古老的猶太法規定,妻子只是一種動產,可隨意被丈夫拋棄;不管出于任何原因妻子都沒有與丈夫離婚的權利。
詩人約翰·彌爾頓,在他最不值得稱贊的著作中,依據摩西法律,用似是而非的論據支持離婚不受限制。
圣奧古斯丁認為,耶穌的言論并未明確界定離婚的問題,但是當今的羅馬天主教教會對這一問題的神學態度,是確鑿無疑的。它明確認為,當接受洗禮的新人之間獲準結婚并圓房的,沒有任何人有權解除該婚姻。
如果一個人試圖承認羅馬天主教的主要教義,即教會永無過失,盡管它與摩西法或耶穌的說法不同,這種態度也不缺乏邏輯和權威。
然而,我們必須記住,現代的離婚法不是建立在神學教條或理論之上,而是基于實際的社會科學和人類社會。
在大多數國家,丈夫和妻子提出離婚的理由沒有區別,不過埃及的伊斯蘭教法、比利時和英國的成文法則明顯有所不同。通常,丈夫居所地法院須是提起訴訟的法院,但在美國,如果丈夫向妻子提出離婚,妻子可與丈夫分居另一處。
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如果該離婚案以雙方的出生國法為依據,定居的外國人離婚也可獲準。在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無論他是否定居本土,本地人均準予離婚,因其管轄權基礎為國籍,而不是住所。實際上,在所有國家,行使離婚管轄權不受婚禮舉行地的影響。
離婚原因的種類和數量各不相同。在一些歐洲國家,在某些制約之下,雙方同意是離婚的充分條件。離婚原因的種類在歐洲國家有所不同,英國僅規定一個離婚原因,而瑞典則有十二種。
學術型的律師夢想是制定一項國際婚姻法,但世界各大聯邦現有司法制度之間的差異太大,無法在客觀可行的范圍內制定出普遍適用的法律。可能在某個國家,可只有民事婚姻是合法的,而在另一個國家,只有教會聯盟是合法的;可能某個國家允許離婚,而另一國則不允許;在某一個國家,雙方的宗教差異可能是婚姻的障礙,而在另一個國家則并非如此。在某一個國家可能教會法規控制一切,但在另一個國家的民法則規定關于婚姻權利的一切問題。即使在當事人年齡和行為能力問題上,也有天壤之別。例如,結婚的最小年齡。英國男性為14歲,女性為15歲;德國男性為21歲,女性為16歲;奧地利男性女性均為14歲,俄羅斯、法國、荷蘭、瑞士和匈牙利男性為18歲,女性為16歲;西班牙和希臘男性為14歲,女性為15歲;丹麥和挪威男性為20歲,女性為14歲;瑞典男性為21歲,女性為17歲;芬蘭男性為21歲,女性為15歲;塞爾維亞男性為17歲,女性為15歲。
可能會有人認為,關于法律關于最低結婚年齡的不同規定并非源自氣候、宗教或文化環境,而是由歷史和統治者武斷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