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谷子(無障礙閱讀插圖本)
- (戰國)鬼谷子
- 10827字
- 2021-11-12 16:32:00
反應第二
與人交往或辯論時,先聽聽對方說什么,然后再做取舍,不要輕易亮出底牌。給自己留足思考的空間,才不會被抓住疏漏之處。抓住了對方的把柄,則可以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使對方節節退讓,最終為我所用。通過言談來控制對方,把握對方,這便是鬼谷子的釣言之道。
《反應》篇闡釋了一種思考方法,這可以說關于獲取有用信息的專論。鬼谷子認為,在辯論或游說時,要“重之、襲之、反之、復之”,運用“象比之辭”,或用象征性的事物加以說明,或引用相關事件啟發他人。這種道理其實就是,對游說對象進行回環往復的考察和觀察,由此接近事實真相,達到目的。假如游說不能奏效,就要“為之變”,才能,把握對方的真實意圖。
有了相當的閱歷和經驗,可以度權量能,通過對比從而立勢制事。運用反應的前提是了解自己,認清自己,否則就不能游說他人。
古之大化者①,乃與無形②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③,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④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 注釋
①大化者:指廣泛深遠的教化。化,教化。②無形:沒有形跡。這里指道。陶弘景注:“大化者,謂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無形者,道也。動必由道,故曰無形俱生也。”③來今:將來和現在。④反而得覆:調查過去,尋求真理。主張觀往驗來,是古代哲學常見的命題。如《道德經》:“反者,道之動也?!被仡欉^去,驗證將來;考察歷史,把握現在;了解對方,返照自己。這樣就能舉無遺策,一舉成功。陶弘景注:“言大化圣人,稽眾舍己,舉事重慎,反覆詳驗。欲以知來,先以觀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舉無遺策,動必成功?!?/p>
◤ 譯文
古時圣人,以大道教化萬物,與道同生共長。因此,他們回首以往,便能驗證將來;考察歷史,就會了解現在;觀察對方,返照自身真實。對于動靜虛實的真相,如果和當今的情況不符,就要回到過去探求前人的經驗。對事情的考察,經歷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古到今,由今到古的反復探求,才能得到答案,這是圣人的思維方式,不可不仔細考察。
人言者①,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②,事有比③。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④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⑤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
◤ 注釋
①人言者:對方發言。陶弘景注:“以靜觀動,則所見審;因言觀辭,則所得明?!雹谙螅悍残斡谕庹呓栽幌?。③比:比照類推。④釣語:猶如釣魚投餌,誘而取之。交談時給對方以誘餌,以引出對方話題。這里的“釣言”術,是鬼谷子謀略之一。陶弘景注:“理在玄微,故無形也。無言則不彰,故以無形求有聲,聲即言也。比謂比類也。得魚在于投餌,得語在于發端;發端則語應,投餌則魚來。故曰釣語,語則事合;故曰合事;明試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實也。”⑤會:聚集。陶弘景注:“張網而司之,彼獸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賢斯辨,雖欲自隱,其道無由,故曰釣人之網也。”

◤ 譯文
對方說話,表現為動;自己沉默,表現為靜。從動靜的哲學看待交往雙方的言談。根據對方的話語揣測他的真實意思。如果對方言語有不合情理處,隨即加以責問,對方一定會做出回應。
話語可以表現在外,稱之為象;事物之間可以類比,稱之為比。對方說話有象,所說之事也有則例,就要觀察其后要說的話。所謂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謂比,就是類比言辭。運用象比手法可以在無形中獲得對方回應。用象比之詞引誘對方說話,如果和現實相符,可以獲知對方實情。就像張網捕獸一樣,在野獸出沒處多設一些網,等待野獸落網。如果把這個方法用到人身上,對方就會自動說出實情,這就是釣人實情的網。
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①。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覆之②,萬事不失其辭。圣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 注釋
①“常持”句:用一種釣語的方式誘使對方入網,對方有所覺察便會加以防備不再說話,以致無法獲取實情,這時要改變策略,變換說法。驅,驅使。②重之襲之,反之覆之:指謀劃再三,沒有疏漏,才能萬無一失。陶弘景注:“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來而就職,則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則口無擇言,故可定邦家之基矣。謂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襲之、反覆之,皆謂再三詳審,不容謬妄。故能萬事允愜,無復失其辭者也。”
◤ 譯文
如果常用一種釣人之網去誘使對方,對方就會有所覺察,而拒絕回應或者說一些話,不合類比的規范,這時就要改變方法。用形象化的手法觸動對方,使言辭暗合對方內心的想法,以此獲知對方實情,進而將其控制。返過去考察對方,對方就會做出回應,所說的話有了輪廓,事理就可以比較類推了,進而能夠確定其根本。一來二去,反反復復,再三詳審,不容謬錯,靈活使用這種方法,就能辯說得當。圣人用不同的方法,誘導愚者和智者,所獲皆為實情,不會有疑惑。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①以得其情②。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③。欲開情④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 注釋
①鬼神:鬼,隱秘難測。神,事理玄妙。②以得其情:善于聽言的人能洞見幽微,把握事物本質。③“欲聞”句:意思是說釣言之道要運用策略,想聽對方發言先保持靜默,想要對方敞開心扉自己先收斂內心,想高大反而卑下,想奪取先給予。這與老子思想有相通之處。陶弘景注:“此言反聽之道,有以誘致之,故欲聞彼聲,我反靜默;欲彼開張,我反斂欲;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與。如此則物情可致,無能自隱也?!雹荛_情:誘導對方敞開心扉。陶弘景注:“欲開彼情,先設象比而動之。彼情既動,將欲生辭;徐徐牧養,令其自言,譬猶鶴鳴于陰,聲同必應,故能以實理相歸也。”
◤ 譯文
古代善于反復窺察對方的人,可以像鬼神一樣變化莫測,進而得知實情。應變之術恰當,就能詳盡考察對方。如果考察不詳盡,就不能獲知實情;不能獲知實情,就不能確定根本。不斷變化使用象比之詞,對方必定說出反應之詞,認真聆聽對方言辭以獲知實情。想要對方開口說話,自己先沉默不語;想要對方張開,就先自己收斂;想要提高自己,就先低調處世;想要獲取利益,就先學會付出。想使對方敞開心扉,就要運用形象和類比的方法,以便控制其言辭。言辭像同聲一樣產生共鳴,雙方看法一致就會心理契合,進而獲知對方實情。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①,或以牧下②。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覆,觀其所托③,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④。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⑤,符應⑥不失,如螣蛇⑦之所指,若羿⑧之引矢。
◤ 注釋
①事上:侍奉上級。②牧下:管理下屬。③托:依托。陶弘景注:“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觀彼情之所托,此謂信也。知人在于見情,故言用此也。”④“故用”句:只有使自我內心虛靜,才能去客觀考察對方;只有逐步深入,才能全面把握對方。陶弘景注:“謂聽言之道,先自平靜,既得其辭,然后察其事,或論序萬物,或分別雄雌也?!雹萆淦湟猓簻蚀_猜中對方意圖。⑥符應:古代的迷信說法,指天降祥瑞與人事相合,稱為符應。⑦螣蛇:傳說中一種能飛的蛇?!盾髯印駥W》:“螣蛇,無足而飛?!雹圄啵簜髡f中的神箭手后羿。陶弘景注:“聞其言,則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內,則情原必盡,故量能射意,乃無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禍福不差,羿之引矢,命處輒中,聽言察情,不異于此,故以相況也?!?/p>
◤ 譯文
與人對話或論辯,可以用在這個地方,也可以用在那個地方;可以侍奉上級,也可以管理下屬。通過辯論,分清真假,知道異同,考察對方是真誠還是狡詐。對方的外在手勢、言辭話語或沉默不言,內心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在論辯之中得以展現。所有這些都要事先確定法則。用反復探求的方法得到對方的反應,以便洞察其性情所依托。
所以,聽言之道的要旨,在于先使自己保持平靜。自己平靜了,然后才能通過對方言辭,考察對方情況,進而評論萬物分別雄雌。雖然不是同一事物,但可以根據細微的征兆探索出其類別、特征和趨勢??疾鞂Ψ骄鸵钊肴诵?,估量其能力,猜測其意圖。像對應的兵符一樣沒有差錯,像騰蛇占卜禍福一樣準確,像后羿張弓一樣射之必中。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①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②;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③。其與人也微④,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⑤。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⑥。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⑦,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 注釋
①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先了解自己,才能知道對方?!兜赖陆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雹诒饶恐~:一種魚類,眼睛生于身體一側,經常兩魚并游。陶弘景注:“我能知己,彼須我知,必兩得之,然后圣賢道合,故若比目之魚。圣賢合則理自彰,猶光生而影見?!雹垤芄牵喝紵穷^。④微:幽深精妙。⑤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這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維,認為萬物皆對立而生,強調事物內部對立面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圓,指圓通、靈活。方,與圓相反。陶弘景注:“上下之道,取類股肱,比之一體,其來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陰與陽;其相形也,猶圓與方。”⑥進退左右,以是司之:這里是說用人之道,或升或黜,或貶或崇,皆根據圓方之道。⑦形容:形體和容貌。指做事周密,沒有蛛絲馬跡可尋。陶弘景注:“己能審定,以之牧人。至德潛暢,玄風遠扇,非形非容,無門無戶。見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謂之天神也?!?/p>
◤ 譯文
所以,知人必先知己,不了解自己,也無從了解對方。人們之間的相知,像比目魚一樣形影相隨;獲得對方的言辭,像聲音和回聲一樣呼應;弄清對方的實情,像光生而影見。圣人偵察對方的言辭,絕無失誤,像磁石吸引鋼針,像舌頭吮食肉骨。
圣人與人相處,言行幽深、精妙。窺察實情,迅疾有道。既像陰陽變化,又像圓方轉化,相互依存。在對方形跡未顯前,用圓滑的方法誘導其說出實情;在對方形跡已顯后,對其已有充分了解,不妨用已定的原則對待他。
作為君主而言,無論提升還是罷黜屬下,也要貫穿這一原則。假如事先沒有原則,不能確定方法,就無法駕馭對方。做事不先預備,就是忽略了真情而沒有方法。先確定原則和方法,再去管理對方,所用策略就不會被發現,對方看不到有關策略的蛛絲馬跡,這樣的統治者或管理者可稱之為“天神”。
縱橫謀略
1.張網得實,虛靜以待
鬼谷子認為,與人交談的最終目的,就是旁敲側擊,誘使對方多說話,通過察言觀色,從而窺測對方實情。就像張網捕獵,若能沉心靜氣嚴陣以待,就能捕獲獵物。理性對待鬼谷子這種“釣語術”,不必冠以道德的惡謚,無疑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豐富自己待人處事的本領。
《反應》篇曰:“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得魚在于投餌,得語在于發問;投餌則魚來,發問則語應,故為“釣語”。鬼谷子認為,猶如設餌釣魚、張網捕獸,想了解對方的情況,就要使用手段或動之以情,或投之以利,誘其暴露真實想法和需求,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釣語”的關鍵在于巧妙隱秘,手段要多種多樣。鬼谷子的“釣人之網”,盡管有人認為是在行奸使詐,但可以理解為一種溝通方法,從中獲取想要的信息。同樣,有人認為“用間”是卑劣、陰險的行為。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觀念也得到改變。“用間”并不是單一破壞敵手,而是謀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可以察看敵情,知己知彼??梢苑只瘜κ?,在對抗中獲取勝利。
當今世界,信息已成為一種重要資源。誰先掌握了信息,誰就能把握時機搶占市場。尋找對方弱點,發揮己方優勢,進而擊敗對手。參與市場競爭必須耳目靈通,作為經營決策者而言,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情報。企業獲取情報及時,就能提高競爭力,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和經營策略。高明的企業家,深悉“用間”是“張網得實”的重要手段,在“用間”與“用人”的結合上深謀遠慮,敢于打破常規大膽實踐。
2.聽話聽音,言之有據
俗話說“聽鑼聽聲,聽話聽音”,這個“音”不是指口音,指的是弦外之音,意思是說聽別人說話,要明白其言外之意。當然,對于那些空話、大話,即使天花亂墜,也要保持理智,決不可輕信。在談話時抓住機會提問,通過有效詰難,就可以深入了解對方實情。輪到自己說話,則要簡潔有力。
戰國時,齊國田嬰為了發展家族勢力,準備在他的封地薛大建城池,這樣做就遠離了齊國朝廷,不利于國家利益,也不利于個人發展。因此,他手下的門客紛紛勸阻。田嬰于是下令:“凡來勸阻者,一律不要通報。”這時,有一個人冒險前來,讓下人通報:“我只有三個字,多一個字,愿受烹煮之刑?!边@引發起了田嬰的好奇心,于是接見了他。拜見完畢,那人說:“海大魚!”然后掉頭就走。田嬰忙說:“且留下,把話說完!”那人說:“我可不敢拿性命當兒戲!”田嬰說:“不礙事,請講?!?/p>
那人說:“你沒聽說過海里的大魚嗎?漁網釣鉤對它無能為力,一旦離開了大海,螻蟻也能隨意擺布它。以此相比,齊國就像殿下的‘水’,如果永遠擁有齊國,要薛地有什么用呢?如果失去了齊國,即使將薛地的城墻筑得跟天一樣高,也沒什么用?!碧飲肼犃?,稱贊說:“對?!庇谑峭V沽嗽谘Φ刂堑墓こ?。
那個齊人為了勾起田嬰的好奇心,讓他傾聽自己的言論,用充滿懸念的言語誘惑他,用“海大魚”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表達了“龍游淺灘遭蝦戲”的意思,使田嬰意識到自己思慮不周,犯了錯誤。
現實生活中,有人說話很直接,有人說話很委婉。雖然無所謂對錯,但有時太直接的話,會讓人覺得不便,或磨不開面子。為了達到好的效果,就要使用一些隱語。不過,使用這種方式,一定要確保對方能夠聽明白,否則就是白費心思。
看一個人是善是惡,要看眼神;看一個人是智是愚,要觀言行。在與人的交談中,適當運用比喻,或加上一段長長的議論,就會把握談話的主動權。出色的語言表達,可以使人內心感動;善于說話的人,會獲得更多機會。當對方形跡未顯,或不太了解時,不妨采取圓通的方式,使其漸漸失去戒心,脫去外殼。有了充分了解,再用既定的原則來對待。這是鬼谷子在《反應》篇中所講的謀略思想。

3.聲情并茂,引起共鳴
說話要聲情并茂,善于借助談話技巧,引起對方的共鳴,由此了解對方的實情,以決定下一步行動。這是游說的最高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就能順利完成任務,取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東漢順帝時外戚梁冀專權,長達二十多年,政治黑暗民生艱難。梁冀是歷史上十大奸臣(慶父、趙高、梁冀、董卓、來俊臣、李林甫、秦檜、嚴嵩、魏忠賢、和珅)之一。因質帝稱梁冀為“跋扈將軍”,次年即被他毒殺,另立桓帝即位。他獨攬東漢王朝大權,結黨營私,大封梁氏一門為侯為官。
這時,廣陵人張嬰不堪暴政,在當地聚眾起義,抗擊官府,縱橫徐揚一帶幾十年。朝廷屢剿無功,深感頭疼。朝中有一位御史,名叫張綱,廉潔剛正,得罪不少權貴。于是梁冀上奏漢順帝,任張綱為廣陵太守,讓他平息暴動,企圖借刀殺人。
張綱來到廣陵,獨自一人去了張嬰大營。張嬰十分驚訝,便問:“太守大人屈尊來到賊營,不知有何見教?”張綱站起身,施禮說:“將軍何出此言?下官辦事不周,不恤民情,以至陷民于水火之中。俗話說‘官逼民反’,將軍清廉自律,行俠仗義之舉,實令下官敬佩不已。”聽到這番話,張嬰很意外,連忙起來賠罪,說:“太守早來十年,我張嬰何至于此?我是草莽之人,不知禮儀,無法結交朝廷,我也自知是釜底游魚,茍延殘喘而已,哪能活得長久?今天大人到此,請為我指點迷津!”于是,張綱通過安撫的辦法,不動一兵一卒,經過反復協商妥善處置,終于平息了廣陵暴亂。

《孫子兵法》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睆埦V采取攻心之法說服張嬰,不靠威壓和利誘。首先承認朝廷的失職,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然后稱贊張嬰為民赴險,打動了張嬰,攻破了其心理防線。這正是“攻心為上”的原則。張綱在任期間,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張綱死后,張嬰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扶柩至四川武陽,安葬完畢才揮淚而去。

規諫失足之人要采用適當的話語,使之產生共鳴,進而達到說服的效果。對于那些看似冥頑不化的人,也要以誠相待盡力去感化。若能將心比心,生活中就會多一些寬容和諒解,少一些糾紛和矛盾。心靈感化的力量比刑罰更大。懂得這個道理并付諸行動,世間的紛爭就會少一點,世界也會變得更美好。
4.知之始己,自知知人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反應》篇所稱“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有“知己知彼”的意思。鬼谷子所強調的是,通過對自身的深刻反省,進而了解別人,把自知作為知人的前提,這可以說是很有見地的。
戰國時,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率兵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截斷了上黨郡和韓國都城的聯系。上黨形勢危急,韓國不愿投降,派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了趙國。
趙孝成王派軍接收了上黨。兩年后,秦國派王龁再次進攻上黨。趙國派廉頗率軍前去救援。等到了長平,得知上黨已被秦軍攻占,王龁正要向長平進攻。廉頗于是堅守長平,修筑堡壘深挖壕溝,跟秦軍對峙以作長期打算。
王龁多次向趙軍挑戰,廉頗就是不交戰。王龁無奈,怕長期消耗糧草不足。秦國相國范雎派人行使離間計,到趙國都城邯鄲散發言論:“秦國就是怕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快投降啦!”
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他從小學習兵法,講起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趙王聽了秦國奸細散發的言論,于是拜趙括為大將,去長平替代廉頗。藺相如勸說:“趙括只懂讀他父親的兵書,用套路,臨場應變能力不行,不是將才?!壁w王不聽。
于是,趙括領兵到了長平。廉頗驗過兵符,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大軍由趙括統率作戰,氣勢相當壯觀。趙括來后,將廉頗制定的號令全部廢除,并下令說:“秦國再來挑戰,應給予當頭痛擊。非殺他們個片甲不留不可。”
范雎得知反間計成功,趙括替換了廉頗,就派大將白起去指揮秦軍。白起是當時的優秀軍事家,他深通兵法極富韜略,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戰國四大名將,并居于首位。白起到了長平,設好埋伏,故意打了幾個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結果被引到埋伏好的地點。白起派精兵切斷了趙軍后路,另派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趙軍切成兩段。趙括才知中了秦軍之計,只好筑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白起又派兵把趙國的援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
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趙軍苦守四十多天,士兵饑餓不堪,無心作戰,甚至自相殘殺。趙括走投無路,集結軍隊幾次突圍都沒成功,最后率精兵出戰,結果被秦軍的弓箭手射死。趙軍聽到主將被殺,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后來,四十萬趙國降卒全被白起坑殺,只放回二百四十多個小兵。長平之戰,慘絕人寰。趙國軍隊就這樣因為趙括紙上談兵、缺乏經驗而全軍覆沒。

先哲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說能夠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能夠自知才算明智。而那些沒有自知之明、不自量力的人,歷史上從來就不少見?;蛟S他們并非愚鈍之人,但缺乏經驗、不懂變通又自恃高明,不具備將帥之才卻傲視一切,肩負重任卻不了解自己,往往意氣行事冒險而為,從而造成慘痛的悲劇,付出沉重的代價。
5.反彈琵琶,欲揚先抑
世間的一切事物,總以各種方式存在著廣泛的聯系,因此,鬼谷子主張了解事物、觀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高度,要在一個廣闊的空間去思考問題,不可忽略事物之間更深層次的聯系?!斗磻菲唬骸坝勂渎暦茨?,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在言談或論辯時,反彈琵琶,欲揚先抑,往往能夠吸引他人,獲得較好的說服效果。所謂“反彈琵琶,欲揚先抑”,就是利用逆向思維,指導言談和行動,走與目標相反的道路,然后回到真實論點。這是鬼谷子在本篇告誡我們的道理。
三國時,曹操打敗了盤踞荊州的劉備,企圖一舉吞并江東。諸葛亮為了聯吳抗曹,來到東吳面見孫權。舌戰群儒后,魯肅叮囑他千萬不要說曹操兵多勢大,以免孫權顧慮太多。諸葛亮笑著答應了。不料見了孫權,諸葛亮即大談曹軍兵力強大,說:“曹軍騎兵、步兵、水軍,合起來不下百萬!”孫權聽了大驚,忙問:“其中有詐吧?”魯肅在旁使眼色,諸葛亮裝作沒看見,具體分析了一番,得出的結果是曹兵超過了百萬,最后說:“我只講百萬,是怕嚇到江東人士!”
孫權問:“那么是戰是降,請先生決斷!”諸葛亮說:“你應根據實力來決斷,如果自認為能與曹操抗衡,那就及早斷絕往來;如果自認敵不過,不如聽從眾謀士的意見,投降曹操?!睂O權大怒,反問:“照你這么說,劉皇叔為何不投降?”諸葛亮等的就是這句話,于是說:“田橫,齊國一壯士而已,尚能守節不辱,況劉皇叔是皇室后代,蓋世英才,怎能甘心投降呢!”諸葛亮這句話顯然小看了孫權,孫權臉色大變,怒道:“劉皇叔敗軍尚不投降,我堂堂東吳豈肯受人控制!”至此,心有不服的孫權被諸葛亮的反話“激”了起來,決心發兵抵抗。于是形成了孫、劉聯盟共同抗曹的局面。

諸葛亮深知孫權是有為之主,絕不甘心受制于人,所以故意把曹操說得很強大,然后逐步激起孫權的斗志,最終達到了聯吳抗曹的謀略。
當世界都向右的時候,為何自己偏偏向左呢?這看起來很荒唐,也不合情理。但實際上,這種欲揚先抑的思維方式,在現實中往往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使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精神。
6.胸懷韜略,預定計謀
觀往以驗來,知古以論今,是戰國時許多哲人的主張?!斗磻菲唬骸凹翰幌榷?,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币馑际钦f如果不事先確定策略,就不能正確管理別人,做事也就沒有合適的技巧,這叫“忘情失道”。只有知己知彼,借鑒古今,才能預定良謀,達到最高的境界,使人無從把握自己的策略,做到天衣無縫。
在戰爭中,軍事力量固然重要,但通過外交或政治手段,同樣可使敵人不戰自退。既完成了戰略目的,又達到了戰爭效果,而且不費一兵一卒,以最小的損耗獲得最大的勝利。鬼谷子認為,論辯謀略要完善細節,雖然也有急中生智,但不可把它作為一種追求。為了最大限度保證成功,就要努力控制談話中的細節。說話、做事沒有周密計劃,就會欲速而不達。不能預先設定謀略,就會迷失自我。急躁者遇到挫折,往往容易灰心,不能冷靜分析,接下來的行動也會連連失誤。
對事情進行迅速分析并采取正確對策,這是個人素養的表現。具備了這種高深的涵養,才能事業有成。古往今來的杰出人物,尤其是領袖人物,無一不是對細節格外重視。提前準備材料,設計每一句話,甚至睡覺都琢磨。這是他們為此付出的艱辛努力。
預測未來不能離開對過去的回顧,了解今天必須回頭看歷史,要知道自己,應該去了解對方,如此思考,方是圣人之道。只有加強涵養,才能從容不迫,內在的東西決定了人的行為模式。涵養不是生來就有的,主要來自日常的修為。平日嚴格要求修己省過,遇事不急躁、不沖動,就能鎮定自若、談笑風生。

7.欲張反斂,欲取反與
“欲擒故縱”是三十六計中的重要計謀,這在鬼谷子《反應》篇中也有體現?!坝勂渎暦茨麖埛磾浚叻聪?,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币馑际钦f,傾聽對方講話,自己先保持沉默;想要對方敞開心扉,自己先閉聲收斂;想要高調,先要低調;想要獲取,先要付出。
欲張反斂,欲取反與,這是鬼谷子重要謀略思想之一。這種謀略思想在現實各種斗爭中可有多種運用。比如,戰國時,張儀破壞了齊楚之盟,又獲得了楚國的城邑,就是抓住了楚懷王的貪婪之心,虛言與之,然后取之。
當時,秦國已經降服了魏國和韓國,準備大舉東進。齊國和楚國為了防御秦國的勢力擴張,便結下盟約共同抗秦。為了拆散齊楚兩國的盟約,秦惠王派張儀到了楚國。當時的楚國,雖然地廣兵多,但大而無實,政治上極其腐敗,守舊勢力盤根錯節。
張儀來到楚國,用重財厚禮收買了楚懷王的佞臣靳尚。靳尚極力向楚懷王推薦張儀。張儀見到楚懷王后,巧舌如簧大施計謀,建議楚國閉關絕齊,廢除與齊國的盟約,并說要將秦國商于之地六百里獻給楚國,秦楚結為兄弟之國。這樣,楚國北弱齊國,西交強秦。楚懷王一聽此言,當即拍案而定。于是,楚懷王給了張儀豐厚的饋贈,并授予楚國相印。當即宣布與齊國廢除盟約,斷絕往來。然后,派將軍逢丑父隨張儀至秦,討取土地。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失足墜車摔傷了腳,臥病不朝。待齊、楚絕交之后,才說:“我有奉邑六里,答應獻給楚王?!背趼犅劥笈?,命大將屈句率精兵十萬,向秦國發動進攻。次年,秦、楚兩國交戰于丹陽。楚國和秦國剛一交戰,齊國便從側翼發動猛攻。秦國、齊國兩面夾擊,楚國腹背受敵,死傷八萬余人,大將屈句也戰敗被俘。
秦國趁機奪取了楚國的丹陽、漢中等地。楚懷王又羞又惱,大舉傾國之師,復戰于藍田,結果又遭敗績。此時,韓、魏兩國也趁火打劫,南襲楚國。連遭重創,楚國無力再戰,只好割讓城邑以妥協,忍氣吞聲與秦國講和。
張儀出使楚國,運用計謀使齊楚聯盟瓦解。楚懷王愚昧無知,張儀利用了其貪婪的心理,以六百里封地為誘餌,有效瓦解了齊楚之盟,使秦國坐收漁利。想從對方那里獲取利益,就先投其所好,以豐厚的誘餌使之動心,真給也好、假與也罷,只要達到目的就是成功。
8.和光同塵,方圓并用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內心想法往往決定個體的言行舉止。因此,要留心觀察對方的興趣、愛好,明白其意圖,理解其心思,才能投其所好,對癥下藥。人的內心千變萬化,但即使再變也有跡可循。只要用心揣摩,就能掌握其變化,進而掌握其心、控制其人,使其自愿跟隨。這是靈活反應、駕馭他人的手段。鬼谷子認為,若是尚未掌握全局,就以“圓略”誘惑對手,掌握全局后則以“方略”戰勝對方。
老子倡導“和其光、同其塵”,其實也是一種圓融處世之道?!澳苋菸镎?,物乃能容”,有涵養的人不念舊惡,從而獲得廣泛的支持。矛盾往往因時因事而轉移,總把思路放到過去的恩怨,是不明智的表現。一個人若是自命清高,處事嚴苛,或拒人于千里之外,或責難他人輕微小錯,就會四面楚歌處處樹敵。
當然,與人相處不可過于苛刻,也不可過于親近,一定要掌握分寸。我們常說對人要真誠,但也要堅持一定的原則。交朋友要寧缺毋濫,初次見面忌“交淺言深”。如何對待別人的錯誤?這是學習圓方之略的重要問題。若是別人打擾了自己,或做了對不住自己的事,很多人會表示憤慨,繼而大發雷霆。這樣做只會加深矛盾,使事情越來越糟。忍住一時的怒火,學會寬容別人,結局就會不同。寬容別人的過錯,給予他人理解和尊重,于人于己都有好處。
俗話說“兵不厭詐”,察覺對方有“詐”時,并不當面揭露而是不露聲色,搶先一步解決難題,這種做法十分高明,達到了鬼谷子所贊許的“與人也微,見情也疾”的境界。商業講究誠信,不講信用就無法長久立足。因此,商場上的“詐”,可以是機智,是謀略,它應用于市場競爭,可以是“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廉”。但不應是欺騙、是糊弄,這是我們要切記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