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應(yīng)該知道的國家寶藏(全四冊)
- 宋歌
- 1003字
- 2021-04-30 11:27:01
《鸛(guàn)魚石斧圖》彩陶缸

國寶講述者:陶可可
國寶的前世今生:成人甕棺
國寶的開啟密碼:史前繪畫
國寶的文化基因:仰韶(sháo)文化
陶可可同學(xué)的講述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南臨汝縣還是一片原始森林,那里生活著幾個氏族部落,每個部落都崇拜不同的動物,有的以白鸛為圖騰,有的以鷹為圖騰,有的以魚為圖騰,還有的以蛇為圖騰。
白鸛部落的首領(lǐng)聰明強壯,帶領(lǐng)部落成員獲得很大豐收,引起了魚部落首領(lǐng)的嫉恨。魚部落想要搶奪白鸛部落的果實,白鸛部落不肯屈服,與魚部落進行了一場殊死搏斗。最終魚部落失敗,跪地投降。
不過,白鸛部落的首領(lǐng)受了重傷,很快就死去了。部落成員非常難過,為他舉行了隆重葬禮,把他的骨骼盛放在陶缸中,缸上繪有白鸛、石斧和魚的圖案,用來銘記他的英勇事跡和偉大勝利。

原始時代甕棺葬遺址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二次葬的葬具,用來盛放死者的骨骼。二次葬是非常古老的葬俗,死者會被埋葬兩次或兩次以上。由于埋葬的大都是沒有皮肉的骨骼,所以也叫“洗骨葬”。
彩陶缸上的圖案分為兩部分:右邊是一柄石斧,代表權(quán)力,可能是白鸛部落的首領(lǐng)活著時用的武器;左邊是一只鸛鳥,圓眼睛,長嘴巴,高昂著脖子,銜著一條魚。魚是小眼睛,鰭還低垂著,毫無掙扎反抗的樣子,不像白鸛那樣有精神。這種強烈的對比,突出了白鸛部落的勇猛,原始人能有這種對比意識是非常先進的。
從遠古開始,《鸛魚石斧圖》彩陶缸一直埋在地下,直到1979年,臨汝縣一個叫李建安的人改變了它的命運。當時,李建安偶然聽說,有人在蘋果地發(fā)現(xiàn)了紅陶片,立刻趕過去,用20多分鐘拼出了一個陶缸底。他很快確定,這是二次甕棺葬的葬具。后來,經(jīng)過擴大挖掘,《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出現(xiàn)在了太陽下。
然而,由于當時缺乏考古和文物保護意識,彩陶缸被視為廢品,李建安無處存放,總是遭受白眼,挨擠對,先后換了四個地方,才找到文化館接收了彩陶缸。文化館獎勵給李建安5雙線手套。后來,彩陶缸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接收,直到這時,人們才知道,這“廢品”真的是國寶,而且,還是禁止出境展出的超級國寶。
《鸛魚石斧圖》是至今所發(fā)現(xiàn)的最大一幅原始時代彩陶畫,為中國繪畫史上罕見的珍品、中國畫的雛形。

我也是國寶
“木胎朱漆碗”就是我!看,我的身體是木頭的,我長得像瓜棱,脂肪很厚,你摸摸就知道了!不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是不會讓你摸我的,因為手的溫度或濕度會影響我的壽命。要知道,我可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漆器之一呢,這是我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