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讀《資治通鑒》(全4冊)
- 宋歌
- 1108字
- 2021-04-30 11:15:27
3 智斗龐涓
傳說,鬼谷子是一位世外高人,教出了不少得意門生,其中兩位名叫孫臏、龐涓。
后來,龐涓去魏國當了大將軍。他一心想成為天下最厲害的軍事家,可又知道孫臏的本領比自己強得多。
怎么辦?龐涓先把孫臏騙到魏國,暗中加害這位同窗,在他的臉上刺了字,還砍斷對方的雙腳。
有一名齊國使者出訪魏國,孫臏說動了對方,在對方的幫助下去了齊國,受到齊威王的重用。
公元前353年,魏國攻打趙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一看不行啦,趕緊向齊國求助,齊威王派出了大將軍田忌和軍師孫臏。
田忌本來打算直奔邯鄲,但是孫臏說:“眼下,魏軍正在全力進攻趙國,肯定出動了全國精銳,國內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我們可以直接進軍魏國的都城大梁,魏軍必須返回救援,這樣不就解了邯鄲之圍嗎?而且,我們可以在魏軍返回時提前布好伏兵,打他個出其不意!”
田忌聽從了建議,立刻著手安排。
果然,龐涓撤軍回國了!邯鄲之圍順利解除。當魏軍行至桂陵一帶,齊軍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打得對方丟盔棄甲,大敗而逃。
這是孫臏和龐涓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十幾年后,兩人面臨著一場生死決戰。
公元前341年,魏國大將龐涓率軍攻打韓國。韓國是個小國家,根本抵擋不住,轉而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有些猶豫,軍師孫臏倒是仍然建議使用老方法。
不怕魏國有所提防嗎?兵不厭詐才能出奇制勝!孫臏顯得很有信心,齊威王同意了。
齊軍漸漸逼近魏國,魏國一邊命令太子申率軍抵擋,一邊急急召回龐涓。無奈之下,龐涓只得連夜撤軍。
讀史學成語
兵不厭詐:厭,排斥,嫌惡。詐,欺騙。指作戰時不排斥運用欺騙的手段,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他按照齊軍的路線一路追趕。第一天追到齊軍的一片扎營之地,看到現場留下大約十萬個灶坑。再往前追,第二天又看到一片扎營之地,數一數灶坑,大約有五萬個。繼續追!第三天看到另一片齊營時,只有兩萬個灶坑。
龐涓笑啦:“我就知道,齊軍個個都是膽小鬼!才三天工夫,十萬大軍快逃光啦?!?/p>
自以為聰明的家伙哪里知道,這是孫臏故意設下的減灶之計!
那天夜里,龐涓一行到達了馬陵。經過一棵大樹時,他覺得樹上隱隱約約好像有什么東西,舉著火把打馬過去一瞧——大樹被刮去一片樹皮,上面寫著幾個大字:“龐涓死于此樹下!”
“糟糕!中計了?!饼嬩感睦镆粍C,忽聽周圍響起一聲喊:“放箭!”
“唰唰唰……”萬箭齊發!魏軍來不及躲避,死得死,逃得逃,一時間潰不成軍。無數齊軍步步進逼,漸漸縮小了包圍圈。龐涓長嘆一聲,自知無路可逃,絕望地拔出寶劍自殺了。
這一戰,孫臏報了當年的斷腳刺字之仇,也令魏軍失去大半精銳,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讀史明智慧
才華撐不起野心時,嫉妒便會占據上風,即便是出自同門,也會導致自相殘殺。龐涓不僅敗于孫臏之手,更是毀于自己的嫉妒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