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蒙(下坎上艮)

〔一〕。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二〕。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三〕。利貞。

初六。發蒙〔四〕。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五〕。以往吝〔六〕

九二。包蒙〔七〕。吉。納婦吉,子克家〔八〕

六三。勿用取女〔九〕。見金夫,不有躬〔一〇〕,無攸利。

六四。困蒙〔一一〕。吝。

六五。童蒙。吉〔一二〕

上九。擊蒙〔一三〕。不利為寇,利御寇〔一四〕

【今譯】

筮得《蒙》卦,通順。并非我往求蒙昧的問筮者,而是蒙昧的問筮者來求我。初次問筮,我將告之以吉兇,反復問筮,則是輕褻神靈,輕褻則不復有所告。此卦有利于占問。

筮得初爻,啟發蒙昧。利于用刑法警戒人,利于使眾人免于犯罪。有所行往則不利。

筮得二爻,包容蒙昧。很吉利,具體說,娶老伴吉利,兒子也可以成家。

筮得三爻,不可娶女。這樣的女人遇到別的男人就會失身,娶之無所利。

筮得四爻,困于蒙昧。不利。

筮得五爻,像幼童一樣的蒙昧,吉利。

筮得上爻,促使蒙昧覺悟。主動攻取強寇不利,抵御強寇有利。

【注釋】

〔一〕蒙:卦名。通行本為第四卦,帛書本為第十三卦。此卦名取字于卦爻辭。

天地開辟之初謂之鴻蒙,物生之初謂之芽萌,人之初謂之童蒙,道德智力開發之初謂之蒙昧;引而申之,愚昧、野蠻、強暴皆謂之蒙。山下有險,前途暗昧不清,故名“蒙”。

〔二〕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匪”同“非”。“我”,指筮者。“童蒙”,指問筮者,問筮者有所不明,故曰“童蒙”。

〔三〕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告”,即《詩·小旻》“我龜既厭,不我告猶”之“告”,謂筮者告之以吉兇休咎。帛書本作“吉”,當是“告”字之訛。“匪我求童蒙”及“初筮告”云云是占筮之原則(高亨說)。

〔四〕發蒙:“發”,啟發。啟發人覺悟,有多種形式。“利用刑人”即本文“發蒙”的具體措施之一。“蒙”是啟發的對象,然“蒙”有多種,有稚幼之蒙,有愚昧無術之蒙,有野蠻觸犯刑律之蒙。

〔五〕利用刑人,用說桎梏:“利用”義猶利于。“用說桎梏”為“利用說桎梏”之省文。“刑”,刑法、法律,在此作動詞用。“刑人”,謂以刑法警戒、教戒人。“說”同“脫”,免也。“桎梏”,拘系犯人的腳鐐手銬。“利用說桎梏”,指利于使眾人免于犯罪或利于赦免罪人。為官者占得此爻,當作如上解釋。若普通人占得此爻,則可作如下解釋:“發”謂去掉。“蒙”,昏晦不明,喻困境。“刑人”,指身陷囹圄或處于困境的問蓍者。“利用說桎梏”,指獲得赦免或擺脫困境。

〔六〕以往吝:“以”,用。用此卦有所行往則不利。

〔七〕包蒙:此是筮得的爻象,“納婦吉,子克家”是據此爻象所得的占辭;“包蒙”下之“吉”字疑為衍字。包容蒙昧,也是教化之一種。

〔八〕納婦吉,子克家:“婦”是女人之通稱,亦有專指“媳婦”者。然《易》“婦”字多見,卻無專指“媳婦”(兒媳)者。此“納婦吉,子克家”是說老頭娶老伴吉利,兒子娶媳成家亦吉利。此二者均就“包”字而言。“克”,成也。

〔九〕勿用取女:六三乘九二,陰乘陽,故此女不可娶。《姤》卦一陰乘五陽,故曰“女壯,勿用取女”,則此卦“勿用娶女”亦因“女壯”。“勿用”,不可。

〔一〇〕見金夫,不有躬:虞翻注“陽稱金”。“躬”,身。此言見到別的男人,就會失身。按:“夫”是成年男子之稱,蓋“勿用取女”是就“童蒙”而言。童子娶壯婦,而壯婦見到其他成年男子即會失身,此于古籍中多有記載。又解:“勿用娶女”與“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可能分別為兩條占辭。因此,“見金夫”等是就問蓍者而說。“金夫”,強有力者,指于己不利的對手、小人等。“不有躬”,自身難保(“有”猶“保”)。占得此爻,不宜娶女成家,又將遇強敵陷害。

〔一一〕困蒙:此“蒙”謂愚昧強蠻者,指六三、六五。六四為六三、六五陰毒愚昧所困,又無應援,故云“吝”。

〔一二〕童蒙,吉:六五雖處尊位,但處蒙之時,能斂其睿智,愚若童蒙,故“吉”。

〔一三〕擊蒙:使蒙覺悟。“擊蒙”也是“發蒙”的一種方式。《說文》“擊,攴也”、“攴,小擊也”,“敩”字從“攴”,《說文》云“敩,覺悟也。從教冂,冂,尚蒙也”。

〔一四〕不利為寇,利御寇:“為”,是攻取之義。不利攻寇而利御寇,即老子“用兵有言:不敢為主,而為客”之義。

《彖》曰:蒙,山下有險〔一〕。險而止,蒙〔二〕。蒙亨,以亨行,時中也〔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四〕也。初筮告,以剛中也〔五〕。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六〕。蒙以養正,圣功也〔七〕

【今譯】

《彖傳》說:《蒙》卦的卦象是高山之下有險阻。遇險而止,這是《蒙》卦的卦德。《蒙》卦卦辭所說的亨通,是說依據亨通之道而行動,這即是適時中正。不是我往求于童蒙,而是童蒙來求于我,這是說志意在于因應。第一次問筮而能客觀地告之以吉兇,這需要筮人有剛健中正之德。反復問筮便是褻瀆,褻瀆便不再有所告,這是說在蒙昧之時過于輕瀆。在蒙昧之時應蓄養純正之德,這樣才能最終成就圣人功業。

【注釋】

〔一〕蒙,山下有險:此釋《蒙》卦卦象。《蒙》卦是上《艮》下《坎》,艮為山,坎為險,故云“蒙,山下有險”。釋卦象由上往下說,《象傳》與《彖傳》體例相同。

〔二〕險而止,蒙:此釋《蒙》卦卦德。內卦(即下卦)為《坎》,坎為險;外卦(上卦)為《艮》,艮為止,故云“險而止,蒙”。下有坎險,上有山阻,此為遮塞遏阻、前途不明之時,故為《蒙》卦。釋卦德由下(內卦)往上(外卦)說,《象傳》亦多仿此。

〔三〕以亨行,時中也:“以”,用,依據。“亨”,亨通之道。“時中”,是對亨通之道的具體說明。“時”,謂知時、適時。“中”,適中,適度。

〔四〕志應:志意在于因應。處蒙之時,應該不先物動,事至而后應。此是《彖傳》對卦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哲學詮釋。此即前文所謂的“時”。

〔五〕初筮告,以剛中也:處蒙之時,并非一味地“止”,也要適時而動,這即是對“初筮告”的詮釋。其動又必須以剛健中正之德為條件,行動必須剛果速決。

〔六〕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處蒙之時,若反復貿然行動,則有失適“中”,是蒙時輕瀆之舉。

〔七〕蒙以養正,圣功也:處險阻蒙暗之時,應蓄養純正之德,為最終成就圣功做準備。

《象》曰:山下出泉,蒙〔一〕。君子以果行育德〔二〕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三〕

子克家,剛柔接也〔四〕

勿用取女,行不順也〔五〕

困蒙之吝,獨遠實也〔六〕

童蒙之吉,順以巽也〔七〕

利用御寇,上下順也〔八〕

【今譯】

《象傳》說:高山下奔涌出泉水,這便是《蒙》卦的意象。君子應該行動果決,培育其德。

利于用刑律教戒人,這是為了嚴正法律。

兒子可以娶媳成家,這是說陰陽和諧。

不可娶女,是說行動不順當。

困蒙不利,這是說缺乏剛健篤實的精神。

童蒙吉利,這是說順應事物而謙卑恭遜。

抵御強寇有利,這是說進退之節順當。

【注釋】

〔一〕山下出泉,蒙:此釋卦象。《蒙》卦上《艮》下《坎》,艮為山,坎為泉。由上往下說,與《彖傳》同。然《彖傳》釋《坎》為“險”,《象傳》則釋為“泉”,此其異。然泉瀑歷險而行,則又與“險”相含。

〔二〕君子以果行育德:此釋卦德。由下(內卦)往上(外卦)說,與《彖傳》一致。“果行”是就坎泉而說,泉瀑必須果決而行,方可化險為夷;此“果行”由《彖傳》“以剛中也”而來。“育德”是就山險而說,處蒙暗之時,須靜養其德,方可濟險為夷;此“育德”由《彖傳》“蒙以養正”而來。《蠱》卦下《巽》上《艮》,《彖傳》說“巽而止”,《象傳》說“振民育德”,與此一致。

〔三〕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利于以刑律來教戒人,這是為了正定法度。

〔四〕子克家,剛柔接也:九二與六五為應,謂之陰陽相接。

〔五〕勿用取女,行不順也:六三乘九二,謂之行不順。

〔六〕困蒙之吝,獨遠實也:六四為重陰,為二陰所困,與九二、上九遠隔,不能濟之以剛健篤實。“實”,指陽。

〔七〕童蒙之吉,順以巽也:六五為童蒙,順應九二而動,有謙遜之德。“巽”,遜也。

〔八〕利用御寇,上下順也:“上下”謂進退。通行本《乾·文言》“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是“上下”猶“進退”。位居上九高位,而能持守勢,是得進退之節者。

通 說

讀《蒙》卦,首先卦辭與爻辭之間似無必然聯系。高亨說,“以上五句(指“匪我求童蒙”等五句)乃筮人之守則,因有蒙字,故系在《蒙》卦”。其次,《蒙》卦各爻辭之間聯系松散,無一中心內容或主旨。張立文說,“雖然本卦除六三外,都直接論蒙,但不像《艮》、《漸》、《乾》等卦有次序,而無系統性和整體性”。第三,通行本《蒙》卦次列于《屯》卦之下,《序卦》所謂“物生必蒙”,這在卦爻辭及《彖》、《象》中似乎也不能得到驗證。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通行本《乾》、《坤》兩卦之后,緊接著的六個卦都有單卦的《坎》,而再接下去的六個卦,都有單卦的《乾》,這很值得研究。它是否與傳說的《歸藏易》之“坤(川)乾”次序有一定關系呢?

本卦爻辭中的“蒙”字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鴻蒙、芽萌、蒙稚、朦朧、蒙暗、愚蒙等均可說蒙。不清楚、不明白,便是本卦“蒙”字之義,《彖傳》的理解是正確的。

有人認為《蒙》卦是講教育的,這樣的理解似乎狹窄了一些,也過于穿鑿。它本是筮辭的記錄和集結,不一定有系統的聯系。

“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這反映的可能是古代童子娶長婦的習俗,這在《詩經·衛風·芄蘭》中也有記載。

“童蒙”之“吉”,與古人認為童子可與天地神明交往的觀念有關。古俗中之“童謠”最為靈驗,即是這種觀念的折射。而老子所推崇之“赤子”,也應是對古俗的改造。

《蒙》卦次列于《屯》之下,是《屯》卦卦爻翻覆,即所謂“非覆即變”的“覆”,在卦名的內在涵義上無必然聯系。

《彖傳》以“山下有險”、“險而止”釋《蒙》,則“蒙”謂險惡蒙暗。當蒙之時,需要“止”。所謂“止”,并非靜止不動,而是蓄養純正之德,以便最終濟蒙而成就圣功。

而濟蒙亨通之道,即是“時中”,要因時應物,不妄動,不先物而動,童蒙求我,方可因而應之。抓住時機,以剛果的精神冒險犯難,也是因時應物的范疇,“初筮告,以剛中也”便是這個意思。這里的“剛中養正”被《象傳》明確地標示為“果行育德”。

《象傳》對卦名“蒙”字的理解與《彖傳》相近,皆取蒙暗險惡之義。

于蒙暗險惡之時,行則果決,止則育德。泉瀑之性在于流動,故《象傳》強調“果行”;泉之流行,必經艱險,非果決不能奔瀉千里,故《象傳》賦予“坎”以泉、險、果三義。前有艮山遮阻,故需積蓄力量,養蓄美德,方能跋山涉險,最終成就圣功。

《彖傳》更強調“險而止”,《象傳》則更突出“果行”。

這里順便談談《周易》占筮守則問題。考察典籍,可知占筮規則大略有四:其一,不邀筮。從事占卦者不主動邀人問蓍以牟取利益,此即《蒙》卦卦辭所謂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此意在維護《易》的非營利性和《易》占尊嚴。其二,不瀆筮。占卦者不為問蓍者就同一事情重復占筮,此即《蒙》卦卦辭所謂的“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此意在維護《易》的神秘性和權威性。其三,先蔽志。問蓍者問卦之前,先將欲占之事告知占筮者,此即《尚書·大禹謨》所謂的“官占,惟先蔽志”(“蔽”,斷也,猶言決定、考慮好。“志”,意也,指所要占問之事。例如《左傳·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亨衛國,主其社稷’。遇《屯》……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這里的“元尚亨衛國,主其社稷”為命辭,亦即所欲占問之事)。此意在防止占筮者牽強附會以維護《易》占的精確性。其四,不占險。占筮者不為問蓍者占卜危險、罪惡之事,此即《左傳·昭公十二年》所謂的“《易》不可以占險”。此意在維護《易》占的純潔性,使得《易》占能夠世代傳承;同時,也使得《易》占躲過被扼殺的劫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淮安市| 黑河市| 崇左市| 沧源| 晴隆县| 金沙县| 渝中区| 漯河市| 达拉特旗| 响水县| 合阳县| 定南县| 驻马店市| 盐山县| 乐亭县| 桃园市| 瑞安市| 宝山区| 藁城市| 马鞍山市| 仁寿县| 宝坻区| 石楼县| 鄂托克旗| 读书| 罗源县| 申扎县| 威海市| 乌拉特后旗| 玉环县| 灵川县| 大足县| 嘉兴市| 冕宁县| 上高县| 荃湾区| 芮城县| 兴和县| 界首市|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