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人物故事的戲劇重構(gòu):以楚漢戰(zhàn)爭主要人物為例
- 靳希
- 6038字
- 2020-10-22 15:41:44
第二節(jié) 戲劇對項羽人物語言的重述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中各部分使用。”(2)戲劇是在舞臺上的表演,不同于史傳文學的是,戲劇中蘊藏的思想以及人物的性格塑造都需要借助語言表現(xiàn)出來(3)。黑格爾認為“戲劇體詩”同時具備客觀性和主觀性,他在《美學》中說“戲劇體詩”是:“史詩的客觀原則和抒情詩的主體性原則這二者的統(tǒng)一。”(4)從歷史到文學,從《史記》到元明清戲劇,即使在相同的情景中,人物的語言也因為戲劇的重構(gòu)而發(fā)生了變化。其中有對于《史記》原文語句的保留沿用,也有作家自己的創(chuàng)新。本節(jié)研究的項羽人物語言為《史記》原文中項羽自己的語言,不包括其他的敘述性語言。
一、人物語言的重述
(一)元明清戲劇在“幼年學藝”情節(jié)中,對項羽的人物語言重構(gòu)共有3處,涉及戲劇3部,《史記》篇目1篇,具體情況見下表:
1-1

①明代趙琦美《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稿本寫為:“某姓項名羽學籍?!贝颂帯皩W籍”疑為“字籍”之筆誤,本文改為“字籍”。
②明代趙琦美《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稿本寫為:“某姓項名羽字字籍。”此處“字字籍”疑為“字籍”之筆誤,本文改為“字籍”。
從上表可以看出,元雜劇中項羽“幼年學藝”時的人物語言與《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人物語言內(nèi)容十分接近。《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項羽原話:“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5)在元雜劇《韓元帥暗度陳倉》中被改寫成:“學劍者止可敵其一人,我欲學敵萬人之藝?!痹谠髦H的雜劇《漢公卿衣錦還鄉(xiāng)》中被改寫成:“劍乃一人之敵不足學也,某可學萬人之敵。”明南戲《千金記》改為:“學劍學書俱未成,待學萬人之敵?!币陨先侩s劇基本沿用了《史記》中項羽的原話,只是在措辭上有所改動。同時,元雜劇將《史記》中第三人稱全知敘事改為了第一人稱限知敘事的項羽自我介紹。在“幼年學藝”情節(jié)中,戲劇對《史記》的重構(gòu)主要以沿用原文為主,三部戲?qū)椨疬@一段話的反復重構(gòu)體現(xiàn)出了后世戲劇對《史記》中人物語言描寫的認同。項羽不愿意學習能夠抵擋一個人的劍術(shù),而愿意學習能夠抵御千軍萬馬的本領(lǐng)。這段語言使得項羽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后世戲劇的反復借用,也體現(xiàn)出《史記》的人物語言描寫在后世依舊具有生命力。
(二)元明清戲劇在“觀秦始皇”情節(jié)中,對項羽的人物語言重構(gòu)共有1處,涉及戲劇1部,《史記》篇目1篇,具體情況見下表:
1-2

從上表可以看出,清傳奇《赤松游》第七出將《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見到巡游的秦始皇時所說的“彼可取而代也”,改為:“如有奇人,秦王可襲取也?!鼻鍌髌鎸ⅰ妒酚洝分锌隙ǖ恼Z氣改為假設的語氣。這是因為,作者受到高壓政策的影響,表現(xiàn)出了對政權(quán)的恐懼,由此選擇了一種含蓄蘊藉的方式來表達情感。《赤松游》圍繞張良為韓國報仇而展開的一部傳奇,第七出“擊秦”描寫了張良與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巡游必經(jīng)之路,椎擊秦始皇的故事?!耙u取”的“襲”字是作者丁耀亢新增加的,與本出戲中張良襲擊秦始皇副車之事吻合。戲劇將《史記》的人物語言置于戲劇唱詞之中,渲染了秦始皇浩大的東巡陣仗。戲劇的重構(gòu)為張良椎擊秦始皇做鋪墊,突顯了張良的人物形象。《史記》中的原話展現(xiàn)出項羽的豪情壯志,而清傳奇《赤松游》第七出中“如有奇人”四個字帶來的假設語氣將項羽原本堅決的語氣弱化了,并為之后的情節(jié)做出鋪墊。
(三)元明清戲劇在“鴻門宴”情節(jié)中,對項羽的人物語言重構(gòu)共有6處,涉及戲劇3部,《史記》篇目2篇,具體情況見下表:
1-3

續(xù)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明傳奇《張子房赤松記》中的人物語言依照《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王許諾”四個字擴展開來,改寫出項羽、項伯二人之間的一番對話。而《史記》中項羽所說的:“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a href="../Text/chapter2_0006.xhtml#jz_1_32" id="jzyy_1_32">(6)在《張子房赤松記》中則近乎照搬原句:“此言就是你那曹無傷來說的,不然我何以知之。”《史記》中第三人稱敘事:“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7)在明傳奇《張子房赤松記》中改為項羽自己的第一人稱敘事:“叫軍士安排筵席款待沛公?!彪m然戲劇敘事的角度改變了,但是所敘述的內(nèi)容與《史記》一致。清傳奇《赤松游》的人物語言中加入了人物內(nèi)心思考的過程,并且增加了人物的面部表情:“笑科”、“外笑”。在清傳奇《赤松游》的鴻門宴情節(jié)里,項羽不僅輕易就相信劉邦“已歸心于俺”,并且盲目自信,嘲笑范增“心太多”。明傳奇的重構(gòu)再現(xiàn)了《史記》中項羽的人物語言,體現(xiàn)出明傳奇對于《史記》人物語言描寫的認同。清傳奇的重構(gòu)使得鴻門宴的情節(jié)更加合理,項羽有勇無謀的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
(四)元明清戲劇在“錦衣夜行”情節(jié)中,對項羽的人物語言重構(gòu)共有1處,涉及戲劇1部,《史記》篇目1篇,具體情況見下表:
1-4

從上表可以看出,明南戲《千金記》中項羽的人物語言與《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內(nèi)容近乎一致,戲劇對《史記》原文只做了幾個字的修改,將史傳語言改變?yōu)閷ε季涫降膽騽〕~。戲劇對《史記》原文的沿用說明了項羽富貴歸鄉(xiāng)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時也體現(xiàn)了《史記》的人物語言在后世戲劇中依舊具有生命力。
(五)元明清戲劇在“四面楚歌”情節(jié)中,對項羽的人物語言重構(gòu)共有12處,涉及戲劇8部,《史記》篇目1篇,具體情況見下表:
1-5

續(xù)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元明清戲劇中的四面楚歌情節(jié)的人物語言基本沿用了《史記》中項羽的原話?!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項羽聽到四面楚歌后,以為漢軍已經(jīng)得勝。元明之際的雜劇《漢公卿衣錦還鄉(xiāng)》沿用了這一情節(jié),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了合理地擴充。例如將原文的“食盡”二字,改寫為“三晝夜,水米不曾到口”?!妒酚洝ろ椨鸨炯o》原句為“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8),明傳奇《張子房赤松記》在照搬原句的基礎(chǔ)上增改為“今日兵少食盡,被漢兵圍之數(shù)重,不能解脫”?!妒酚洝ろ椨鸨炯o》原句為:“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9)明傳奇《張子房赤松記》在照搬原句的基礎(chǔ)上調(diào)換了兩句話的前后順序,改為:“漢人多楚歌,莫不是漢得楚么?!薄妒酚洝ろ椨鸨炯o》原句為“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10),明傳奇《張子房赤松記》在照搬原句的基礎(chǔ)上刪改為“慨慷悲歌也”。明南戲《千金記》、清雜劇《杜秀才痛哭泥神廟》使用了《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11)的原句,只做了一個字的改動,將“可奈何”改為“怎奈何”。明傳奇《張子房赤松記》也使用了《史記》原話,做了一個字的改動,將“奈若何”改為“奈爾何”。戲劇的重構(gòu)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項羽兵困垓下、四面楚歌的場景,渲染了項羽這個人物的悲劇色彩。
(六)元明清戲劇的“天之亡我”情節(jié)中,對項羽的人物語言重構(gòu)共有19處,涉及戲劇8部,《史記》篇目1篇,具體情況見下表:
1-6

續(xù)表

續(xù)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戲劇對項羽人物語言的重構(gòu),除了在個別字詞上有所改動之外,基本沿用了《史記》原文。《史記》原文為:“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1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a href="../Text/chapter2_0006.xhtml#jz_2_38" id="jzyy_2_38">(13)元明之際的雜劇《漢公卿衣錦還鄉(xiāng)》寫為:“某已知天亡我也”,“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明南戲《千金記》寫為:“這是天亡我也”,“天欲亡我也”。明傳奇《歌風記》寫為:“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只爭棄天亡不可逃”。明雜劇《杜秀才痛哭霸亭秋》寫為:“大王有言,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明傳奇《張子房赤松記》寫為:“天不祐我反困我”,“此天亡我也”,“可見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天之亡我,何渡為”。清傳奇《赤松游》寫為:“天亡我,天亡我,非關(guān)敵強。天亡我,天亡我,不堪回想?!鼻咫s劇《虞兮夢》寫為:“此天喪吾楚,非戰(zhàn)之力也”,“霸業(yè)天虧”。戲劇為項羽增加了“急跑馬上”以及哀嘆的動作,表現(xiàn)出了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戲劇重構(gòu)時沿用了《史記》中項羽悲嘆的語言內(nèi)容。對這一語言內(nèi)容反復地重構(gòu),體現(xiàn)出元明清戲劇對《史記》描寫的認同,也反映出《史記》在后世戲劇中的生命力。
(七)元明清戲劇的“無顏東渡”情節(jié)中,對項羽的人物語言重構(gòu)共有11處,涉及戲劇6部,《史記》篇目1篇,具體情況見下表:
1-7

續(xù)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戲劇在重構(gòu)項羽人物語言時,抓住了《史記》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部分戲劇在此基礎(chǔ)上將《史記》原文改為更符合戲劇唱詞的韻文,部分戲劇則直接沿用了《史記》原話?!妒酚洝ろ椨鸨炯o》原文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14)元雜劇《蕭何月夜追韓信》寫為:“子為那八千子弟無蹤影,因此上送得他十二瑤階獨自行?!弊プ×恕妒酚洝吩闹许椨鸩豢线^江東的主要原因,即八千個子弟兵四散無蹤。元明之際的雜劇《漢公卿衣錦還鄉(xiāng)》改為:“總江東父老憐我,有何面目見之?寧戰(zhàn)死于烏江,恥獨回于鄉(xiāng)土?!鼻耙痪湓捬赜谩妒酚洝吩模笠痪湓捵髡邔㈨椨饝?zhàn)死烏江的人物行為轉(zhuǎn)變?yōu)槿宋镎Z言,表達出項羽寧可戰(zhàn)死也不愿意過江東的人物心理。明南戲《千金記》改為:“你不知道前日帶八千子弟兵過江來。如今無一人還,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沿用了《史記》原句的思想內(nèi)容,對語言表述進行了重構(gòu)。明傳奇《歌風記》改為:“且籍獨不愧于心乎”,“你你你,道是歸去也,江東好。怎知道煞羞慚面赪難消。總?cè)皇墙瓥|父老無相誚,怎忍見八千子弟盡輕拋”。前一句使用《史記》原文,后一句將《史記》原文填入曲牌《哭皇天》,將史傳語言改變?yōu)橛许嵚傻膽騽〕~。明傳奇《張子房赤松記》改為:“將欲渡江,有愧于江東父老”,“且籍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v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v彼不言,我獨不愧于心乎”?!盀踅皇菬o人渡,恥向東吳再起兵”。前兩句沿用了《史記》原文,第三句以對偶句的形式總結(jié)了項羽不肯渡江的原因。清傳奇《赤松游》改為:“我有八千子弟渡江,一敗至此,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边@句話在語言內(nèi)容上沿用了《史記》原文,在語言表述上有略微改動。戲劇通過重構(gòu)解釋了項羽不肯東渡的緣由,使得項羽烏江自刎情節(jié)更加合理。
(八)元明清戲劇的“安頓烏騅”情節(jié)中,對項羽的人物語言重構(gòu)共有6處,涉及戲劇4部,《史記》篇目1篇,具體情況見下表:
1-8

續(xù)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戲劇在重構(gòu)項羽人物語言時,傳達出了項羽對烏騅馬的憐愛,展現(xiàn)出項羽“仁而愛人”(15)的一面?!妒酚洝ろ椨鸨炯o》原文為:“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a href="../Text/chapter2_0006.xhtml#jz_2_42" id="jzyy_2_42">(16)元雜劇《蕭何月夜追韓信》寫為:“失卻龍駒怎戰(zhàn)爭?!睆倪@句話可以看出烏錐馬對于項羽的重要性。元明之際的雜劇《漢公卿衣錦還鄉(xiāng)》改為:“船公你先渡過我這馬去,然后渡我?!薄敖瓥|父老你聽者,非是某先渡過這馬去,某已知天亡我也。”本劇將《史記》原文重構(gòu)為項羽騙船家渡烏騅馬過江再來渡自己,船家渡馬過江后,項羽向大家表明了自己不回江東的原因。明南戲《千金記》改為:“咱這烏騅馬是我護身龍,百戰(zhàn)百勝,全虧這馬,價值千金,教我怎么舍得。人去馬不去,人在馬在,都要過去?!北緞⑦@一情節(jié)重構(gòu)為船家有意刁難項羽,但是項羽不愿意舍棄烏騅馬,拒絕自己過江。明傳奇《歌風記》改為:“問將軍戰(zhàn)馬何存,問將軍戰(zhàn)馬何存?”“那亭長過來,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載,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鼻耙痪漤椨鸨瘒@無處安頓烏騅馬,后一句沿用了《史記》原文。清傳奇《赤松游》改為:“騅不逝,虞兮亡。騅不逝,虞兮亡。”此處反復詠唱,表達出項羽在烏江岸邊時悲涼的心境。戲劇重構(gòu)增加了烏騅馬的戲份,使得項羽仁慈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九)元明清戲劇的“烏江自刎”情節(jié)中,對項羽的人物語言重構(gòu)共有2處,涉及戲劇2部,《史記》篇目1篇,具體情況見下表:
1-9

從上表可以看出,戲劇對項羽人物語言的重構(gòu)時基本沿用了《史記》原文?!妒酚洝吩臑椋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泵髂蠎颉肚Ы鹩洝犯臑椋骸拔崧劃h兵覯我頭者,賞賜千金?!泵鱾髌妗陡栾L記》改為:“吾聞漢王媾我之頭,賞賜千金。”《史記》原文為:“邑萬戶?!泵髂蠎颉肚Ы鹩洝犯臑椋骸肮俜馊f戶?!泵鱾髌妗陡栾L記》改為:“官封萬戶。”《史記》原文為:“吾為若德。”明南戲《千金記》改為:“與你首級去請功?!泵鱾髌妗陡栾L記》改為:“你是我故人,送與你罷。”戲劇通過重構(gòu),交代了項羽把首級送給對方的原因。戲劇對《史記》人物語言的沿用,體現(xiàn)出戲劇對《史記》描寫的認同。戲劇在沿用《史記》原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藝術(shù)加工,豐富了人物對話,使得敘事更加流暢。
二、項羽語言的嬗變
元明清戲劇中,項羽人物語言重述經(jīng)歷了由書面語到口語的變化過程。具體情況見下表:
1-10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幼年學藝情節(jié)中,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共有3處,其中元代2部2處,明代1部1處。在觀秦始皇情節(jié)中,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共有1處,出現(xiàn)在清代的1部戲中。在鴻門宴情節(jié)中,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共有6處,其中明代2部4處,清代1部2處。在錦衣夜行情節(jié)中,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共有1處,出現(xiàn)在明代的1部戲中。在四面楚歌情節(jié)中,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共有12處,其中元代1部2處,明代3部6處,清代4部4處。在天之亡我情節(jié)中,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共有19處,其中元代1部2處,明代4部12處,清代3部5處。在無顏東渡情節(jié)中,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共有11處,其中元代2部4處,明代3部6處,清代1部1處。在安頓烏騅情節(jié)中,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共有6處,其中元代2部3處,明代2部3處。在項羽自刎情節(jié)中,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共有7處,其中元代1部3處,明代3部3處,清代1部1處。
元明清戲劇中,重構(gòu)率最高的是天之亡我的人物語言,共計19處,占28.7%;其次是無顏東渡情節(jié)中人物的語言,共計11處,占16.7%;再次是四面楚歌情節(jié)中人物的語言,共計12處,占18.2%。
元明清戲劇對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共計66處,其中元代戲劇對項羽語言重構(gòu)共計16處,占24.2%;明代戲劇對項羽語言重構(gòu)共計36處,占54.5%;清代戲劇對項羽語言重構(gòu)共計14處,占21.2%。元明清戲劇項羽語言的重構(gòu)量在明代達到高峰,到了清代又呈現(xiàn)出下降的趨勢。
元明清戲劇對項羽人物語言重述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元明清戲劇在重述項羽人物語言時,選取了《史記》中最能體現(xiàn)項羽人物性格的人物語言,展現(xiàn)了項羽勇猛有余但是謀略不足的形象。其二,元明清戲劇在項羽的人物語言中添加了肢體動作,豐富了人物對話,以此來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使得項羽的形象更加真實。其三,元明清戲劇通過合理的虛構(gòu),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項羽兵困垓下、四面楚歌的場景,渲染了項羽的悲劇色彩。其四,元明清戲劇重構(gòu)增加了烏騅馬的戲份,豐富了項羽的人物形象。其五,元明清戲劇還通過重述人物語言解釋了人物行為的緣由,使得情節(jié)更加合理。其六,元明清戲劇在沿用《史記》原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藝術(shù)加工,使得敘事更加流暢。
元明清戲劇中項羽的人物語言與《史記》中的人物語言內(nèi)容十分接近。戲劇除了在個別字詞上有所改動之外,基本沿用了《史記》原文。元明清戲劇反復重述《史記》中項羽的人物語言,體現(xiàn)出后世戲劇對《史記》中人物語言描寫的認同。后世戲劇的認同與反復模仿過程,就是《史記》人物語言經(jīng)典化的過程。而元明清戲劇的一次次重述,也為《史記》的人物語言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