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溫疫論
  • 唐文吉 唐文奇譯注
  • 4061字
  • 2020-10-22 15:48:56

注意逐邪勿拘結糞

【題解】

溫疫之邪傳里,貴在用瀉下之法。但瀉下之法,歷來是被很多醫家忌憚的。在東漢張仲景《傷寒論》中,所論多為外邪從表而侵襲人體,在治療上強調解表,慎用瀉下,所以有“下不厭遲”之說。吳又可之前的醫者,都受《傷寒論》影響,往往必須大便干結,方敢議下,用下法后,也必須見到干結的大便才放心。吳又可則打破了這些顧慮,道破承氣湯的真諦:不僅僅是用來瀉下結糞的,還是用來逐邪的。其中所列三承氣湯,均來自《傷寒論》,但不拘于原著劑量配比,這也是一大突破。

溫疫可下者,約三十余證,不必悉具,但見舌黃、心腹痞滿,便于達原飲加大黃下之。設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動之機,欲離未離之際,得大黃促之而下,實為開門祛賊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羈。二三日后,余邪入胃,仍用小承氣徹其余毒

【注釋】

①痞滿:痞塞滿悶。

②行動:指邪氣松動后,或達表或入里,開始傳變。

③開門祛賊:這里指用泄下法祛除病邪,給病邪以出路。

④小承氣:指小承氣湯,出自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由大黃、厚樸、枳實組成。徹:撤除,撤去。

【譯文】

溫疫,可以瀉下的病癥大約有三十多種,不必都具備,只要見到舌苔黃,心腹痞塞滿悶,就可以用達原飲加大黃來瀉下。如果邪氣在膜原,已經開始松動,即將傳變,在要離開膜原而又沒有離開之際,有了大黃的促進,于是往下行,其實就好比把門打開,把賊趕走。即使病沒有好,邪氣也不能久留。兩三天后,殘余的邪毒進入胃腑,仍然用小承氣湯清除。

大凡客邪貴乎早逐,乘人氣血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復。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但要量人之虛實,度邪之輕重,察病之緩急,揣邪氣離膜原之多寡,然后藥不空投,投藥無太過不及之弊。是以仲景自大柴胡以下,立三承氣,多與少與,自有輕重之殊。勿拘于“下不厭遲”之說

【注釋】

①掣(chè)肘:本義是拉胳膊,比喻從旁干擾、牽制別人的工作。

②度(duó):揣度,推測。

③大柴胡:指大柴胡湯,出自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由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生姜、枳實、大棗組成。

④三承氣:即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均出自《傷寒論》。大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組成。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組成。大、小承氣湯出自《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調胃承氣湯由大黃、甘草、芒硝組成。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

⑤下不厭遲:是后人對《傷寒論》中下法的總結,因為傷寒之邪從表而入,表邪未盡時切不可用瀉下法,所以傷寒有“下不厭遲”之說。

【譯文】

大凡外邪入侵人體,貴在盡早趕走,要乘著病人氣血沒有亂,肌肉沒有消瘦,津液沒有耗盡,人還沒有到病危狀態,用藥才不至于受牽絆,愈后也容易恢復。想要治病的萬全之策,不過是知道邪氣在哪里,盡早拔去病根為主要考量標準而已。只需要衡量病人的虛實,推測邪氣的輕重,觀察病情的緩急,揣摩邪氣有多少離開了膜原,然后藥不漫無目的地用,用藥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夠。所以,張仲景在大柴胡湯以后,又立了三承氣湯法,多用少用,自然有輕重的區別,不可拘泥于“下不厭遲”的說法。

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證誤投下藥,殊不知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必俟其糞結,血液為熱所搏,變證迭起,是猶養虎遺患,醫之咎也。

【注釋】

①結糞:指大便秘結。結,凝結。

②搏:擾動。

③養虎遺患: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比喻縱容敵人,給自己留下后患。

【譯文】

當用瀉下的病癥,見瀉下后并無結糞,就認為瀉下過早,或以為這是不應瀉下的病癥而誤用了瀉下藥,殊不知承氣湯本來是用來為驅逐邪氣而設計的,并不是專門用來瀉下結糞的。如果一定要等到有結糞才敢用承氣湯,勢必使血和津液被邪熱所傷,出現各種變證,這是養虎遺患,錯在醫者。

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或如藕泥,臨死不結者,但得穢惡一去,邪毒從此而消,脈證從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后行哉!假如經枯血燥之人,或老人血液衰少,多生燥結;或病后血氣未復,亦多燥結。在經所謂“不更衣十日無所苦”,有何妨害?是知燥結不致損人,邪毒之為殞命也。要知因邪致熱,熱致燥,燥致結,非燥結而致邪熱也。但有病久失下,燥結為之壅閉,瘀邪郁熱,益難得泄,結糞一行,氣通而邪熱乃泄,此又前后之不同。總之,邪為本,熱為標,結糞又其標也。能早去其邪,安患燥結耶?

【注釋】

①溏糞: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溏,不凝結,半流動的。

②穢惡:穢濁、骯臟的東西。邪氣在人體內醞釀,漸由無形而至有形,尤其是入胃后,以穢濁的形式存在。

③經枯血燥:經絡臟腑津液虧乏,血虧而燥。

④更衣:上廁所的委婉說法,此處指排大便。“不更衣十日無所苦”,語出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

【譯文】

況且,經常有溏糞沒能瀉下,只在體內被熱氣熏蒸得非常臭,像腐爛了的醬,像藕塘里的淤泥,到死也不會結成硬糞的,但只要這些穢濁骯臟的東西去掉了,邪毒從此就消失了,癥狀退去,脈象從此恢復正常,哪里需要非等有結糞然后再瀉下呢!如果是經脈枯涸、血液枯燥的人,或者老人血和津液都虧虛衰少,就會多有大便燥結;或者病后氣血沒有恢復,也多有大便燥結。這就是《傷寒論》中所說的“十天不解大便也沒什么難受”,這有什么妨礙和害處呢?可見,大便燥結并不會傷人,邪毒才是要人命的。主要應認識到是因邪氣導致熱,因熱導致燥,因燥導致大便干結,并非因為大便燥結導致邪熱。只是也有這種情況,久病未能瀉下,大便燥結,壅閉氣機,體內瘀結郁滯的邪熱更加難以排出,干結的大便一解下來,氣就通了,邪熱就泄出來了,這又和前述不一樣。總之,邪是本,熱是標,干結的大便又是標,如果能盡早去邪,哪用擔心大便燥結呢?

假令滯下,本無結糞,初起質實,頻數窘急者,宜芍藥湯加大黃下之,此豈亦因結糞而然耶?乃為逐邪而設也。或曰:得毋為積滯而設與?余曰:非也,邪氣客于下焦,氣血壅滯,郁而為積,若去積以為治,已成之積方去,未成之積復生,須用大黃逐去其邪,是乃斷其生積之源,榮衛流通,其積不治而自愈矣。更有虛痢,又非此論

【注釋】

①滯下:指痢疾。

②頻數窘急:次數多且泄下前困難急迫。

③芍藥湯:藥味組成為:白芍、當歸、檳榔、厚樸、甘草。詳見“戰汗”條。

④客:襲入并停留。

⑤榮衛流通:榮氣和衛氣流行通暢。

⑥更有虛痢,又非此論:疑為衍文,或為后人批注誤入正文,故刪去。虛痢指虛癥痢疾,在雜病之列,而本書論溫疫,若有痢疾兼證,皆為實證,無需此句。

【譯文】

如果是痢疾,本來沒有結糞,剛開始的時候,病人身體還很好,下痢次數多,窘迫急痛,宜用芍藥湯加大黃以瀉下,這難道也是因為有結糞才用的嗎?這其實是為驅逐邪氣而用的。有人說,難道不是為清除積滯而用的嗎?我說:不是。邪氣停留在下焦,氣血壅滯,產生郁積,如果以去積為治法,已成的積滯剛去掉,新的積滯又會產生。必須用大黃把邪氣攻逐出去,這才是截斷了積滯的源頭,營衛流通了,其積滯可以不治而愈。

或問:脈證相同,其糞有結有不結者何也?曰:原其人病至,大便當即不行,續得蘊熱,益難得出,蒸而為結也。一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實,雖胃家熱甚,但蒸作極臭,狀如粘膠,至死不結。應下之證,設引經論“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句,誠為千古之弊。

【注釋】

①蘊熱:蘊積而生熱。

②胃家:與胃相關的消化系統,通常包括胃、大腸、小腸等。

③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指大便解出時先干后稀溏,為脾虛證,不可再度攻下。出自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辨發汗吐下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譯文】

有人問:脈象、癥狀都相同,為什么大便有的干結,有的不干結呢?我說:因為有人剛病的時候,大便馬上解不下來了,接著邪熱蘊積,大便就更難解出,被熱蒸干了其中的水分,變為干結。或者這個人平素大便就不成形,雖然腸胃邪熱很盛,也只能把糞便熏蒸得極臭,像粘膠一樣,到死都不干結。這些都是應該瀉下的癥候,如果執著于《傷寒論》中“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的字句,就是幾千年來留下來的弊病了。

大承氣湯

大黃五錢 厚樸一錢 枳實一錢 芒硝三錢

水、姜煎服,弱人減半,邪微者各復減半。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 厚樸一錢 枳實一錢

水、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五錢 芒硝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

水、姜煎服。

按:三承氣湯,功用仿佛。熱邪傳里,但上焦痞滿者,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軟堅而潤燥,病久失下,雖無結糞,然多粘膩結臭惡物,得芒硝則大黃有蕩滌之能,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調胃承氣宜之。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不奈湯藥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

【注釋】

①大承氣湯:本方與后文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合稱三承氣湯,出自東漢張仲景《傷寒論》,本書劑量與原方有出入,不可拘泥,宜臨證參酌。

②痞滿:痞悶脹滿。

③軟堅:使堅硬的東西軟下來。芒硝味咸,咸能軟堅,又能潤下。

④蕩滌之能:即洗滌推蕩的作用,能去掉腸胃中的穢濁。

⑤宿結:因宿便未下而產生的硬結。瘀熱:因氣血瘀滯而導致的邪熱。

【譯文】

大承氣湯

大黃五錢 厚樸一錢 枳實一錢 芒硝三錢

用水加姜煎服,體弱者劑量減半,受邪輕微者劑量再減半。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 厚樸一錢 枳實一錢

用水加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五錢 芒硝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

用水加姜煎服。

按:三種承氣湯,功用差不多。當熱邪傳里,只有上焦痞滿脹悶,適宜用小承氣湯;腸胃中有堅硬結糞,可加芒硝滋潤燥結,將其軟化,病久未能及時用下法,即使沒有結糞,但有很多黏膩穢濁惡臭的東西在里面,有了芒硝,則大黃有洗滌推蕩的作用。假如沒有痞滿,只有宿結和瘀熱,可用調胃承氣湯。三個承氣湯的功效都在大黃,其他都是治標的藥。如果有人受不了湯藥,吃了就會嘔吐,或者對湯藥心存畏懼,可以把這些藥打成細粉,加蜂蜜搓成丸子,開水送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巴河县| 工布江达县| 鄂州市| 皮山县| 岱山县| 张家界市| 托里县| 德安县| 涪陵区| 泸西县| 青河县| 加查县| 安龙县| 玛沁县| 太保市| 礼泉县| 开平市| 吉首市| 平昌县| 若羌县| 万山特区| 西林县| 宜丰县| 霍林郭勒市| 临城县| 丰原市| 甘谷县| 于田县| 济源市| 阿合奇县| 济宁市| 额尔古纳市| 林周县| 沙田区| 奉新县| 余庆县| 沁水县| 应城市| 中方县| 饶平县|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