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2390字
- 2020-10-22 15:47:00
056 泗水升鼎
冶煉青銅,鑄造器物,在中國歷史上代表著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最高的生產力,曾經歷經十多個世紀。從夏代起,特別是在商周兩代,青銅器除了用作貴族的實用器具外,更多地被用來作為祭祀、宴饗、婚喪等禮儀的禮器。鼎是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一種。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一件“司母戊方鼎”,重達875公斤。根據其體積和重量估計,鑄造時所需的金屬原料,當在一千公斤以上,可以想見其冶煉技術和鑄造方式的復雜與難度。
鼎的實用及其演變,由食器轉向禮器之后,便成為“明尊卑、別上下”的標志。它代表著權力和等級,并形成用鼎規范的嚴格制度,不能隨便逾越。所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至西周便形成了這種“列鼎制度”。因為天子用九鼎,所以九鼎成為象征最高權力的鎮國之寶,并說九鼎隨權力的更替而因襲。傳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以象九州”,很多皇帝取得政權之后,便自然出現“問鼎”之事,其目的就是在輿論上鞏固自己的地位。
《史記· 秦本紀》:“(昭襄王)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攻趙,取二十余縣,首虜九萬。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于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張守節《正義》:“器謂寶器也。禹貢金九牧,鑄鼎于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
《史記· 秦始皇本紀》:“維秦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古代的泗水,源出山東泗水縣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故名。全長千數百里,為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曾南至徐州東北,即秦始皇到過的彭城。金以后自徐州以下一段,為黃河所奪。元代以后魯橋、徐州間一段,又成為大運河的一部分。明代隆慶、萬歷間,先后開新運河,泗源被引入新運河。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北遷,古泗水中下游不復存在。
兩千多年前,傳說秦始皇在徐州(彭城)的泗水中撈鼎,為的是找回“飛”走的那一件,以湊齊象征九州的九鼎,結果沒有找到。這是歷史學家筆下的描寫。而民間傳說卻是:鼎是找到了的。當秦始皇派人撈鼎,快要將鼎升到岸上時,忽然從鼎中伸出一個龍頭,咬斷了拉鼎的繩子。于是,鼎又落入水中,不見了。
泗水升鼎
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左石室第三石。此為原石畫面的右半部分。從視角上看,水面像是一口井,人們站在岸邊往下看,實際上是兩個角度的組合。
《水經注·泗水》說:
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秦始皇時而鼎見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龍齒嚙斷其系”。
在漢代畫像石中,除表現墓主生前生活的燕居、享宴、車馬、百戲等活動,以及表現黃老思想的神仙、祥瑞等天國世界外,有關的歷史故事和具體人物,從題材上看,數量最多的莫過于“泗水升鼎”了。原因也很明顯,是說秦始皇在泗水所撈之鼎的覆沒,證明了秦政的短命必亡。故事當然是虛構的,并且帶有“讖緯”迷信的色彩。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也說明了秦亡之后人們的一種心態。直到漢代,這種心態似乎還沒有平靜下來。各地畫像石上所表現的,也多是龍頭從鼎中出來,正在咬斷升鼎的繩子。
對于藝術的處理,也表現了那個時期的特點。由于當時還沒有解決“透視學”的方法,對于以二維度平面造型的寫實性藝術來說,特別是表現野外的大場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很巧妙地創造了一種“組合手法”。即打破了從一個視點看事物的局限,將兩個不同的視點組合起來,雖然不是一眼看去的光景,卻是從兩個不同角度的組合,互為補充,不但說明了問題,看起來也符合邏輯。用現在的話說,還帶有很強的裝飾性。當然,遙想那時的人不一定是為了裝飾。這種“組合手法”在漢畫中用得很多。譬如說畫兩個人對面“六博”(類似現代的對弈),因為人和桌子都是側面的,桌面上的棋盤和飲具便看不到,于是,再換一個角度,將棋盤豎起來,畫在兩人的中間,連酒具也畫上去,好像是掛在了墻上。在視覺上,會感覺不太合理,但問題卻說清楚了。《泗水升鼎》圖幾乎都是這樣處理,人站在了兩岸,但河水畫了“斷面”;人物的動作和關系雖然交代清楚了,可是上面的人仿佛低頭向井中看物,實際上是有的在河中,有的在岸邊。因為是在野外,兩岸的田野便畫成整齊的方格,而且是豎起來的,曾有人說那是建筑,其實是農民種的田。現在看來,這種構圖是很有意味的。不僅說明了畫面的復雜關系,并且突出了主題的中心,一看就知道是在做什么。
泗水升鼎
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第五石。此為《金石索》木刻摹本。該書編者認為,兩岸方格系“疊石為磡”。
泗水升鼎
山東嘉祥縣劉村洪福院出土畫像石。此為原石的下半部分。畫面下方為泗水,水中有魚;鼎已經出水,鼎下有人托起,兩岸的人列隊拉鼎。兩岸有田,空中飛鳥。畫面上端是秦始皇及其隨員在岸邊觀看。忽然,從鼎中伸出一個龍頭,咬斷了拉鼎的繩子……
泗水升鼎
1983年山東嘉祥縣紙坊鎮敬老院出土。本圖在原石的中部。
升鼎圖
1976年山東微山縣溝南村出土。原石畫面橫分三格,本圖在原石的右格。有趣的是,畫中人物似在橋頭,上有建筑,人在建筑中觀看升鼎。時代已遠,開始戲劇化了。
泗水升鼎
均為山東嘉祥縣五老洼出土畫像石。刻石采用“凹入平面雕”的方法,“地”高于畫面,風格與武氏祠迥異。
泗水取鼎
江蘇徐州賈汪出土。本圖在原石的下部。
泗水升鼎
江蘇徐州銅山大廟村出土。
以上兩幅畫面已非自然場景的構圖,而是采取了對稱式的格局,僅為表意而已。
泗水撈鼎
河南南陽出土大型空心畫像磚(本圖為畫面的中間部分)。畫面以橋為中心,人們從兩岸用繩索拉鼎,橋上擊鼓慶祝,卻不知龍將要咬斷繩索。
秦王取鼎
四川江安二號石棺畫像(魏晉時期)。此圖與“荊軻刺秦王”刻在一起,由于時代久遠,已是為故事而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