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2322字
- 2020-10-22 15:47:00
055 藺相如完璧歸趙
古人重玉,玉被視為崇高的象征。由玉雕琢而成的“璧”,是一種珍貴的禮器,而“和氏璧”更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完璧歸趙”是個常用成語,通常是用來比喻把原物完整地歸還本人。這里的“璧”,即和氏璧。實際上,這個成語背后的歷史故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容和意義,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由此既可看出,古代大國的霸道和小國的受欺,又可看出,代表小國利益的藺相如之勇敢和智慧。
戰(zhàn)國時的趙國是個弱小的國家,而秦國勢力強大。趙國的惠文王得了一塊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后想騙取這塊玉。便派人來騙趙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此寶玉。趙王不敢拒絕,但又怕上當。藺相如自愿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完成換城的任務(wù),并保證“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則完璧歸趙”。藺相如到秦國獻璧后,見秦王無意給城,便設(shè)計取得原璧,送回趙國。以故司馬遷說:“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即廉頗,后來有“負荊請罪”的故事),名重太山(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藺相如完璧歸趙
山東嘉祥縣武梁祠后壁畫像。原石畫面共分四層,本圖在第三層之右。原石殘破較重。此據(jù)拓片參照《金石索》木刻摹本復原。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及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之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隆重之禮)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住處)。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藺相如完璧歸趙
山東沂南縣北寨村漢墓出土。原石在中室北壁東段之上格。榜題刻“令相如”,應(yīng)即藺相如,令、藺二字同音而誤。另一人刻“孟賁”,當與此事件無關(guān)。孟賁是秦武王時的力士,早于藺相如,可能是畫家想當然地將秦國力士畫上了。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于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小國雖弱,但不能喪失尊嚴。藺相如有理有利有節(jié),確實是個“賢大夫”。后來藺相如屢建大功,被趙王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之上)。廉頗不服,說:“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并宣言:“我見相如,必辱之。”藺相如聽說后,不予理會,每逢上朝都要避開廉頗。他的下屬深感不平,并以此為恥,甚至要辭他而去。藺相如對他們說:我不是怕他。試想連秦王我都不怕,難道我會怕廉頗嗎?秦國雖強,之所以不敢侵略趙國,就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兩人相斗,那么結(jié)果是很明顯的。我之所以如此,是“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聽說后,非常慚愧,于是“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兩人結(jié)為“刎頸之交”。這就是后來為人們所樂道的并演繹成戲劇的《將相和》。
漢代畫像石,如嘉祥畫像和沂南畫像,所表現(xiàn)的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都是側(cè)重于藺相如“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的狀態(tài)。一面振振有詞,向秦王說理,一面準備頭與璧俱碎于柱。畫面緊張生動,表現(xiàn)出一種逼人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