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1057字
- 2020-10-22 15:46:59
050 聶政刺韓相
聶政(或作聶正)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勇士,原系韓國軹縣(在今河南濟源市)深井里人,因“殺人避仇”,與母親和姐姐遷往齊國,隱于市井之間,以屠狗賣肉為生。
當時,韓國的大臣嚴仲子(嚴遂),與韓國的國相俠累(或作韓傀)有仇。嚴仲子擔心被俠累謀害,逃離了韓國,并想找人替自己報仇。他到了齊國,聽齊國的人講,聶政是個勇士,因避仇才當了屠者。嚴仲子登門拜訪,并送黃金百鎰(古代20兩為一鎰),為聶政的母親祝壽。聶政驚怪于禮物之厚重,不肯受。嚴仲子講了來意。聶政說:我所以“降志辱身”,做了屠狗的行當,是因為要奉養老母和一個未出嫁的姐姐。有老母在,不敢將身許人。因此,沒有答應嚴仲子。待聶政的母親去世,辦完了喪事,服完了孝期,他說:
聶政刺韓相
山東沂南縣北寨村漢墓出土。中室西壁北段之上格。
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而嚴仲子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已天年終,政將為知己者用。(《史記·刺客列傳》)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古人的一個信條。所謂“俠者,義也”。聶政西去找到了嚴仲子,要為他報仇。嚴仲子說,仇人俠累是韓君的季父,家族眾多,兵衛甚嚴,要給他多派一些車騎和壯士,都被聶政謝絕了,只是一個人“仗劍至韓”。
韓相府戒備甚嚴,衛兵層層守護。聶政旁若無人,直入韓相府,韓相俠累正坐在大堂上。聶政緊步向前,上階刺殺俠累,左右亂成一團。聶政大呼,一口氣擊殺了數十人。隨后,為了不使人認出自己,以免連累姐姐,便自毀其皮面,剖腹自殺而死。韓國將聶政的尸體暴于市,重金懸賞能識者,很久沒有結果。
聶政的姐姐已經出嫁,聽說此事后,意識到可能是弟弟聶政所為。立即出發趕到韓國,一看死者果然是聶政。姐姐伏尸大哭,聲言聶政之名后,亦自殺于尸側。
聶政刺韓相
山東嘉祥縣武梁祠東壁畫像。原石畫面共分五層,本圖在第四層,此為《金石索》木刻摹本。據史書記載,這可能是一幅錯亂了的畫面,即把兩個不同的故事攪在一起了。首先,榜題為“聶政”和“韓王”,韓王當系“韓相”之誤,即“聶政刺韓相”的故事。下左側的兩個人物,前者一手撫琴,一手持匕首,后者似在歌唱。這都與聶政無關。瞿中溶《漢武梁祠堂石刻畫像考》認為此圖系“高漸離刺秦王”。高漸離雖然擅長擊筑(似琴的樂器),但他是在筑內灌了鉛,演奏時用以抱擊秦王的,并沒有手持匕首。由此可見,原來的刻繪者可能是將兩個主題錯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