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1119字
- 2020-10-22 15:46:56
041 曾母投杼
這是曾子青少年時代的一個故事。
曾子(前505—前435),名參,字子輿,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平邑縣)人。他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6歲。《漢書·藝文志》有《曾子》18篇,已佚。《大戴禮記》中有《曾子》10篇,宋明時期有人將曾子的言論匯集成冊,至清代阮元重新厘定,并加注釋,定為《曾子》四卷。相傳儒家經典中的《大學》為他所寫。
孔子曾說曾參“魯”,有些注釋家解釋為“遲鈍”,應該是“敦厚”更為確切。孔子看中他即在于此。《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于魯。”
在《論語》等著作中有曾參的不少言論。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貫的思想。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即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祖先,可使民德歸厚。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他主張“犯而不校(計較)”。
曾參以孝著稱。《韓詩外傳》云:“曾子曰:‘吾嘗仕為吏,祿(俸祿)不過鐘釜(很少),尚猶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既沒之后,吾嘗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廳堂高大),榱題三尺(房檐深寬),轉轂百乘(馬車百輛),然猶北向而泣涕者,非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孔子家語》說:“齊嘗聘,欲以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曾參確實是個孝子,為了父母,竟然連大官也不做了。在歷史上,人們將曾參與閔損合稱“曾閔”,成為孝行的代表。《后漢書·顯宗孝明帝紀》永平十二年詔:“昔曾、閔奉親,竭歡致養。”唐代元稹詩曰:“昔公孝父母,行與曾閔儔(輩)”。自漢武帝尊崇儒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歷代封建王朝都以孔子為“圣人”,不但每年定期祭祀,并且對孔子的后代和孔門弟子給予封號。曾參是孔子的學生,被尊為“宗圣”。
嘉祥武梁祠畫像石中所刻的曾參,表現的是他青少年時代的故事。一個與他同名的族人殺了人,有人來告訴他的母親(曾母)是他殺了人。曾母起初不相信,三次之后,開始懷疑了。故事載于《戰國策·秦策》,甘茂對秦武王說:
昔者,曾子處費(在費國),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末句“信”字,高誘注:“猶保也。”)
這故事帶有寓言性質。意思是說,以曾子之賢,曾母之信,仍經不住讒言三至,曾母不免投杼而走。由此可見流言之可畏。唐代韓愈《釋言》說:“市有虎,而曾參殺人,讒者之效也。”
曾母投杼
山東嘉祥縣武梁祠西壁畫像。原石畫面共分五層,本圖在第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