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1164字
- 2020-10-22 15:46:47
009 倉頡創文字
若問是誰創造了漢字?古書上說是倉頡。倉頡或作“蒼頡”。傳說他是黃帝的一個史官。如果把造字者理解為一個具體的人,可能是錯誤的,但若把他看作一個代表,一種象征,也就是以某一人名代表某一事物的起源,則可能會接近事實,因為漢文是一種歷史的集體創造,它是由象形文字發展演變過來的。
蒼頡四目,為黃帝史。(《論衡·骨相篇》)
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
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龍顏侈哆,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春秋元命苞》)
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韓非子·五蠹》)
令人費解的是,為什么創造了文字會使得“天雨粟,鬼夜哭”呢?可見在未普及之前,文字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會遇到一些問題。《淮南子》高誘注曰:“蒼頡始視鳥跡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2]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這是漢代人的一種看法,是一種假設,更不會是指倉頡一個人。“龍乃潛藏”是說如果文字助長了“詐偽萌生”,上古所承傳下來的“德”就衰敗了,而龍是在至德之世出現的祥瑞,只好無奈地藏起來。這種議論反映了當時的一種保守思想。
1954年山東沂南縣北寨村出土的畫像石中,有一個畫面刻著兩人在樹下對坐,從動作看正在討論著什么。左邊的一個榜題為“蒼頡”,右邊的一個有榜無字。那么,右邊的一個人是誰呢?曾昭燏等先生根據《晉書》認為應是沮誦。[3]《晉書·衛恒傳》載衛恒《四體書勢》說:“昔在黃帝,創制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沮誦也是黃帝的史臣,而且是同倉頡一起研究創造文字的,如說他們在一起討論,當是順理成章。問題在于,畫面上的無刻名者拿著一棵分叉的植物,可是文獻中說他們多觀察的是鳥獸,而不是植物。這就令人懷疑,會不會是沮誦?聯系到四川新津崖墓畫像石的《神農與蒼頡》圖,構圖非常相似。所以,我們判斷他應是神農,而不是沮誦。
蒼頡與神農
山東沂南縣北寨村漢墓出土。墓室之中室南壁東段。畫面原分上下兩個故事,周圍有裝飾花紋作邊。此為上格的畫面(下格為堯舜故事),兩人在樹下對談,左邊的榜題刻“蒼頡”;右邊的無字,據手中所持植物當是神農。
那么,又是為什么將神農和倉頡聯系在一起呢?可以說,這是對發明創造者的宣揚。他們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是采集藥用植物以治病,一個是觀察鳥獸軌跡以造字,都是面向大自然的獲取,又都對人們有好處,只是形式和方法不同而已。
神農與蒼頡
與“孔子問禮”同為四川新津崖墓出土石函側面的一部分。神農拄杖,一手以物納口,作嘗百草之狀;蒼頡手執一三歧之物。二人連舉,頗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