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為書消得人憔悴
- 當代嶺南文化名家·岑桑
- 岑桑 陳海烈等
- 4605字
- 2020-10-28 09:48:13
在20世紀80年代中下期,全國的出版形勢發展很快,各地的出版機構迅速增多,期刊如雨后春筍般誕生,圖書出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各出版社都紛紛制定重點圖書出版規劃,一批批頗有分量的大書、套書出版計劃連續不斷地上報到國家出版管理部門。特別是全國各地有關地域文化研究的選題紛紛出籠。比如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的《中國東北叢書》、山東人民出版社的《山東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的《福建文化叢書》、湖北教育出版社的《楚學文庫》、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的《近代湖湘文化研究叢書》、山東文藝出版社的《齊文化叢書》、春風文藝出版社的《東北文化叢書》等,均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國家“八五”重點圖書選題出版計劃,國家“八五”期間列入重點圖書出版計劃的圖書選題就有1169種,形勢十分喜人。作為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廣東省作協副主席的岑桑看到這種形勢,一方面為大好形勢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又感到形勢逼人。當時廣東還沒有一套規模較大、能從整體上反映嶺南地區古今文化研究成果的鴻篇巨制。岑桑擔心廣東的出版事業落后于人,內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油然而生。在一次廣東出版的會議上,岑桑提出了編輯出版一套大型地域性文化叢書《嶺南文庫》的倡議,會上得到時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謝非同志的贊同。但這一倡議因各種原因,未能付諸實施。
對岑桑的倡議,當時也有人和出版社內部提出要出版這么大的一套叢書,條件還沒具備的諸多理由:一是嶺南文化一向落后,還未形成文化體系;二是在歷史上沒有影響深遠的學術名家;三是嶺南缺乏重量級的巨著名作;四是擔心虧大本會影響出版社的發展;五是廣東還沒有能夠肩此重任的作者隊伍和編輯大型叢書的編輯隊伍。
面對這一系列的異議,岑桑不予認同。他以充足的理由,從如下幾個方面陳述了出版這套叢書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目的意義。
首先,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它根植于中原文化的沃土,融匯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又吸納四海風華,形成有自己鮮明特色的一系。古往今來,嶺南文化一直以其鮮活的個性和亮麗的色彩為世人所矚目。尤其在近代,嶺南文化更是熠熠生輝,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為歷史發展、社會進步,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偉大祖國南方一隅,無論是思想文化還是社會文化無疑都有過和有著事實上的輝煌,這是眾所周知的。
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摧枯拉朽,奮發圖強,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卓有建樹。當中國社會進入20世紀80年代這一全新的歷史階段,廣東作為國家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試驗省區,被置于中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發展的前沿,沿著改革、開放、探索之路突飛猛進,歷盡艱辛,轟轟烈烈,創造了歷史上空前的偉績。嶺南大地,勃勃生機,繁花錦簇,碩果累累。
第三,際此歷史嬗變的偉大時代,中國人民尤其是廣東人民,有進一步認識嶺南、研究嶺南,回顧嶺南的風云變幻,探尋嶺南的歷史走向,建設嶺南的責任。我們編輯出版《嶺南文庫》的目的,就在于予學人以展示其研究成果之園地,并幫助廣大讀者系統地了解嶺南的歷史文化,認識其過去和現在,從而激發愛國愛鄉的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高瞻遠矚,繼往開來。
至于出版這套叢書的經費和編輯隊伍的問題,岑桑認為:出版這套叢書需要一筆出版經費,這是回避不了的客觀困難。要干事情就得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克服困難、不斷進步的歷史。他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大家同心協力,困難總會被克服;只要做出的事情有意義,就會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廣東的高等學校、社科界、文化界和出版界有不少著名的專家學者和優秀人才,他們是寫好和編好這套叢書的力量源泉。
1990年,廣東省出版界的領導到外地考察,意識到本省的出版需要品牌建設,省委宣傳部和省新聞出版局于是舊事重提,開始實施編輯出版《嶺南文庫》的計劃,指定岑桑具體籌辦此事。并由省內各人文學科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編委會,由省委宣傳部部長任主編、岑桑擔任執行副主編(2002年起改任執行主編),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專設《嶺南文庫》編輯部,擬定了《嶺南文庫》編輯出版的框架。在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和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的支持下,解決了出版經費問題。
岑桑當時已經退休,奉命復出,積極為之奔走,遍訪省內高校和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多方聽取和征求大家的意見,集思廣益,組織編委會并成立編輯部,搭建叢書框架結構,具體擬訂選題,并撰寫叢書的出版宗旨和《前言》。當時要出版這套大型叢書,資金嚴重缺乏,岑桑千方百計找關系,求贊助,解決了第一批18本書的出版經費。其后,又經多方努力,在黨政領導部門和社會的支持下,建立了“嶺南文庫出版基金”,至今該項基金已逾1000萬元,緩解了出版經費的困難。其設立出版基金的做法,為全國出版界解決學術著作出版經費困難問題,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良好范例。《嶺南文庫》至今已出版126種。分為歷史政治、經濟發展、社會文化、自然資源、人物業績、名著選粹等六大門類。這套叢書,典雅厚重,編校精審,用料上乘,印制精美,出版后贏得了各方面的贊譽。廣東省的領導和本省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對《嶺南文庫》給予充分肯定和好評。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季羨林說:“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文庫》各書所研究的既是有關嶺南的重要課題,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對研究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有重要價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起到促進深化作用。”中央黨校原副校長、著名教授邢賁思說:“《嶺南文庫》的編輯出版,為解決優秀學術著作出版難問題闖出了一條新路子。像廣東這樣為一套叢書的出版設立專項基金的情況,目前尚不多見,這種成功的經驗,值得充分肯定和提倡。”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張岱年說:“這套叢書對嶺南文化作了最完整、系統的研究,是一套優秀的地域性百科全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說:“《嶺南文庫》章法嚴謹,體例得當,更重要的是作者隊伍強大,都是學養有素的專家。”曾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陳原說:“這套書的出版,向世人提了地域文化的概念,并且以它自身的規模和選題,具體地給出了地域文化的內涵”,“《嶺南文庫》的編輯,是一件大事,不止是一個省或一個地域的大事,而是全國性的大事。”“真正是嶺南文化的百科全書,其意義之大,自不待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丁守和說:“《嶺南文庫》除了注意本土文化研究之外,還注意吸收外來文化研究成果,并注意反映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狀況,同時不僅著眼于總結近代以前的歷史,而且十分注意反映現代歷史,使其社會效益更為全面。”[6]2006年6月12日,時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在《〈嶺南文庫〉和〈嶺南文化知識書系〉編輯委員會會議上的講話》中說,《嶺南文庫》“具有較高的學術品位和學術價值,有相當一部分填補了有關研究領域的空白,是對嶺南地域文化的一次全面整理和提升,對嶺南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起到了領先和開拓的作用,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讀者的歡迎”。1997年《嶺南文庫》榮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往后連續三年又獲第四屆“廣東省優秀圖書一等獎”、“廣東省宣傳文化精品獎”、“廣東省第六次社科優秀成果榮譽獎”等獎項。有三十多部著作獲省部級以上單項獎勵。《嶺南文庫》叢書被譽為“大型地域性學術文庫,嶺南文化的百科全書”,為廣東建設文化強省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是嶺南文化建設的品牌,也是廣東出版史上的標志性工程。
岑桑在《嶺南文庫》的出版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嶺南文庫》二十多年的出版歷程,仿佛是一株幼苗長成了參天大樹,他為每一枝葉都傾注了汗水和辛勞。2003年,他患病住了八個月的醫院,心里卻一直放不下《嶺南文庫》的出版工作。我們前往醫院探望他時,他總是先問《文庫》的書出得怎么樣,作者意見如何,讀者反映如何等等,直到得到明確的答復,他才安下心來。《嶺南文庫》的面世,以無可辯駁的事實駁斥了“廣東沒有文化”、“廣東是文化沙漠”、“廣東人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的奇談怪論;證明了“廣東歷史上沒有什么文化名人”、“沒有什么重頭著作”、“沒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員”、沒有高水平的編輯隊伍”等等的說法是違背事實的;證明了“嶺南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實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文庫》的出版,不但為我國地域文化研究起到促進作用,而且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產生了良好的作用。2015年《嶺南文庫》中的《嶺南文化》《簡明廣東史》、《廣東美術史》三種圖書,被列入廣東省優秀社科成果翻譯出版工程,向美國寶庫山出版集團輸出版權,向全世界宣傳嶺南的歷史文化。《嶺南文庫》126種著作的出版,固然是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廣東人民出版社等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支持和相關人員積極努力的結果,但如果沒有岑桑這位“始作俑者”的堅持和投入,沒有他的殫精竭慮,沒有他的躬身踐行,恐怕不會有今天這樣令人矚目的成績。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書消得人憔悴。隨著《嶺南文庫》的出版工作走上不斷創新的良性循環軌道,岑桑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出版熱情,不斷開拓出版新項目。近年來,他又積極配合文化強省建設四處奔走,調動各方積極性,投身于弘揚民族文化的活動中。為了使出版社在文化強省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使文化強省建設具有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他認為應在學術性的《嶺南文庫》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一套可以普及行遠的、有助于廣大群眾認識嶺南文化豐富內涵的通俗讀物。
2004年下半年,《嶺南文化知識書系》(以下簡稱《書系》)又是在岑桑的提議和推動之下應運而生的。《書系》被列入“十一五”期間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在《書系》的策劃、編輯出版過程中,岑桑雖然年事已高,但工作熱情卻并未稍減,仍像年輕人一樣努力工作,親自執筆撰寫《前言》,編輯體例,帶領編輯前往全省各地聯系作者,組織稿件。深圳、珠海、東莞、佛山、江門、陽江、湛江、肇慶、云浮、汕頭、潮州、梅州、河源、韶關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丹霞山上回響著他當年上山采訪的笑聲;四面八方的作者,都與他交友,拜他為師,都愿意將好書稿交給他出版。書稿組來后,他親自編輯加工,認真審校,猶如秋風掃落葉,錯字躲不過他的“火眼”,錯誤跳不出他的“金睛”,書的質量得到了保證。
這套《書系》對嶺南地區的政治歷史、人物業績、名城名勝、南粵先賢、民族民俗、文化藝術、名鎮名鄉、嶺南古俗的方方面面進行介紹。每本書約4萬字,30多幅插圖,圖文并茂,文筆生動,通俗易懂,便于閱讀。2006年6月12日,時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在《〈嶺南文庫〉和〈嶺南文化知識書系〉編輯委員會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書系》旨在系統介紹具體而微的嶺南文化現象,全面展示嶺南文化的豐富層面,宣傳普及嶺南歷史文化基本知識,讓具有初中以上水平的廣大讀者尤其是廣東讀者了解嶺南文化,鼓舞其愛國愛鄉的精神,提高其文化素質,為廣東全面建設文化大省作出貢獻。”
《書系》至今已出版216種,其中,有56種為嶺南先賢立傳,對介紹和宣傳嶺南先賢的高貴品質、執政業績和學術成就等,具有積極意義;有130種入選廣東省“農家書屋”,已經成為我省千村萬戶農家書屋的常備圖書,受到專家學者的好評和廣大讀者的喜愛,榮獲“第一屆廣東優秀出版獎(圖書獎)”,是一套“精品雙效”的優秀出版物,是對廣大讀者普及嶺南文化的“百科全書”。這套《書系》的編輯出版,岑桑是首位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