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視野下的中國家風文化
- 鄭師渠
- 5404字
- 2024-03-28 12:08:22
第三節 “大一統”局面下的中國家風文化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后逐漸富強起來,不斷向東方發展勢力,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歷時10年,秦國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最終統一全國。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僅存15年。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積極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為漢及漢以后中國封建專制政權的鞏固與發展開辟了道路。但由于秦朝實施“禁私學,以吏為師”等政策,私學曾一度中斷,家風文化的發展受到限制。秦始皇以法治國,但是施法過于嚴酷,耗費民力甚多;而秦二世又昏庸、暴虐,最終激起了民變,秦國覆滅。后來劉邦逐鹿中原,奪取政權,建立起西漢,歷史上進入兩漢時代。因為秦王朝存在的時代甚短,所以本節對家風文化的考察以兩漢為中心。
兩漢時期,大量家訓涌現。一般來講,家訓是家庭中長輩有意識撰寫的用以訓導子孫的條規,是家庭倫理的承載物。家訓的形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形諸文字,但無論何種形式,它的出現表明家庭教育已經成為一種主動、自覺的教育行為。有家庭長輩制定的家訓一般都會作為傳家之典,供后代子孫學習,它是維系整個家族門風的重要媒介。
(一)帝王之家風
兩漢帝王家訓數量不多,漢高祖劉邦撰有《手勅太子》,而“漢文帝劉恒《遺詔》確立了兩漢,甚至是漢唐諸多帝王《遺詔》的基本內容與典型模式”,影響深遠。此外,漢武帝劉徹所撰寫的三篇冊封詔書,以國土風俗申戒,體現了結合當地情況進行教化的特點。上述帝王家訓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誡:
第一是教子讀書練字,尊老用賢?!妒謩忍印肥莿罡鶕约旱挠H身經歷對太子劉盈進行的訓導。作為漢代開國皇帝,劉邦戎馬一生,他說:“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賈回答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陸賈認為治理天下并不能依靠武力,而必須依靠德性和禮儀規范,這是所謂的“順守”,所以治政之道在于行仁義,而文武并用。劉邦聽完陸賈的回答之后不禁面有慚色,后來他也逐漸明白讀書對治國大有裨益。因此,他勸勉劉盈勤于讀書學習:“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img alt="章樵注:《古文苑》。"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DA1E3/1822594860811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14473-d5RgT7rgattsIGsPgaCiC7uWrdAumRNr-0-bea4137f9a4b7a4e6feaf117f556132d">劉邦還對劉盈提出了練字的希望:“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同時,劉邦還告誡劉盈要尊老用賢:“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語于汝諸弟。”
第二是簡葬思想。漢代帝王遺詔中,談及喪葬事宜的不少,他們的主張集中體現在簡葬上,這與漢初皇帝注重關心民生疾苦有關。漢文帝劉恒《遺詔》主張薄葬,而薄葬的根據則是死亡對于人來講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猶如花開花落、潮起潮滅一般,是天地之理而已,“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這充分表現了他對生死的認識,并能用一種坦然的心態直面死亡。以此為起點,他對當時喪葬制度做出評點:“當今之時,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離寒暑之數,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漢文帝主張薄葬背后的人文關懷,漢初天下初定,生民嗷嗷待哺,而當時的喪葬風俗過于注重物質,“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加劇了生民的負擔,而這也使喪葬之禮流于形式,而忽略了背后的情感因素,正因為他認為厚葬有百害而無一利,便對喪事的辦理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要求在自己去世之后,喪葬之禮不要過于奢靡,要實行簡葬。

陸賈認為治理天下并不能依靠武力,而必須依靠德性和禮儀規范,這是所謂的“順守”,所以治政之道在于行仁義,而文武并用。劉邦勸勉劉盈勤于讀書學習,還對劉盈提出了練字的希望,同時,還告誡劉盈要尊老用賢。
整篇《遺詔》體現出漢文帝豁達的生死觀與進步有的喪葬觀念。漢文帝一生崇尚節儉,“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身衣戈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因此,漢文帝的簡葬要求不僅與當時推行的休養生息政策有關,同時也是他自己一生節儉的重要體現。漢文帝在《遺詔》中關于簡葬的論述和訓誡,多為兩漢帝王遵從和效仿。例如,光武帝劉秀臨終時在《遺詔》云:“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img alt="《后漢書·光武帝紀》。"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DA1E3/1822594860811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14473-d5RgT7rgattsIGsPgaCiC7uWrdAumRNr-0-bea4137f9a4b7a4e6feaf117f556132d">漢明帝劉莊亦遵循其父劉秀思想,“遵奉建武制度,無敢違者”
,在《遺詔》中同樣要求簡葬。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兩漢帝王的家風主要是重視對儒家典籍的學習和品德修養,此外,還要求子孫不尚奢靡,生活節儉,時刻關注民生之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兩漢帝王還非常重視“孝道”,并逐漸將其制度化和意識形態化,在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后,成為官方主流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導向同樣影響到家風的傳承,《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六年,“尊太公為太上皇”以表孝道。自惠帝始,在選舉制度上設“孝悌力田”科。高祖后,漢代皇帝謚號也多被冠以“孝”字,《漢書·惠帝紀》顏師古注云:“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漢家之謚,自惠帝已下皆稱孝也?!?img alt="《漢書·惠帝紀》。"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DA1E3/1822594860811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14473-d5RgT7rgattsIGsPgaCiC7uWrdAumRNr-0-bea4137f9a4b7a4e6feaf117f556132d">
(二)立德修身的家風文化
修身是指一種道德修煉,是個體自覺地以傳統及現實主流的道德規范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從而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完善自我,超越自身有限性,實現一種內在的超越。古人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所以,《大學》中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狈唭蓾h家訓,我們發現其中表露出對子女修身教育的重視。
首先,立志是修身的基礎。“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士人是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受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影響極深,他們同樣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立志成才,有所作為。立志首先是要洞見時命,即社會的發展大勢,不然“有志無時,命也奈何!”
其次,鄭玄認為“顯譽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與志向有很大關系,二者是自己可以把握的,至于毀譽,則更多是由外在的條件所決定,自己很難去把握。再次,孔臧認為,“人之進道,唯問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多”
??梢姡粋€人成功的關鍵在于其志向,只有立志堅定,才能循序漸進、勤奮不止。
當然,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在遇到困難時,必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钻霸凇杜c子琳書》云:“山溜至柔,石為之穿;蝎蟲至弱,木為之弊。夫溜非石之鑿,蝎非木之鑿,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堅剛之體,豈非積漸之致乎?”他教誨兒子孔琳為學要日積月累、鍥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擊倒。正是在這種家庭教育的氛圍中,孔琳后來終成大器。
同時,面對現實中的誘惑,則應淡泊名利、堅定信念。鄭玄的《戒子益恩書》中講:“吾家舊貧,不為父母群弟所容,去廝役之吏,游學周、秦之都,往來幽、并、兗、豫之域,獲覲乎在位通人,處逸大儒,得意者咸從捧手,有所受焉。……年過四十,乃歸供養,假田播殖,以娛朝夕。遇閹尹擅執,坐黨禁銅,十有四年……公車再召,比牒并名,早為宰相?!嶙遭舛龋瑹o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齊,亦庶幾以竭吾才,故聞命罔從。”鄭玄通過對自己一生經歷的回顧,表露自己淡泊名利、一心向學的堅定追求。也以此作為訓誡,希望兒子亦能樹立并繼承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而有所成就。
還有,馬援針對侄子馬嚴和馬敦“好論議人長短”的行為給予及時告誡,并在文中樹立了希望他們效仿的榜樣——龍伯高,以此來訓導侄子為人要敦厚、行為要謹慎。張奐的《誡兄子書》同樣是針對侄子“輕傲耆老,侮狎同年,極口恣意”的過錯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批評,要求侄子“當崇長幼,以禮自持”
,同時為其樹立了不同層面的道德典范,張奐曰:“經言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恂恂者,恭謙之貌也。經難知,且自以汝資父為師。汝父寧輕鄉里耶?”
最后以蘧伯玉為例,希望侄子知錯能改,不斷自省。
(三)重視治學的家風
在以士大夫為主體的名臣名士家訓中,有不少篇章強調了讀書治學的重要性,并注重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具體實踐闡述治學之道,對子孫進行教誡。例如孔臧《與子琳書》:“頃來聞汝與諸友生講肆書傳,滋滋書夜,衎衎不怠,善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司馬談的遺訓: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這里的論述非常精彩。從家族先祖的職當入手追述先祖,表明著史的目的在于樹立一套價值準繩,彰顯王道,而改易社會風尚。當然,這里司馬談將繼承家學看成是踐行孝道的方式,認為“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漢朝建立,全國統一,實現這種大孝的途徑就是效仿周公、孔子,傳承家學,撰寫史書,以此為擔當。
(四)學而優則仕的家風文化
在傳統社會中,絕大多數讀書人學而優則仕。漢代士大夫在其家訓中,或總結自己多年的仕宦經歷,或以臨終肺腑之言,告誡子孫為官之道。
首先,教導子孫為官要廉潔剛正。尹賞的《臨死誡諸子》:“丈夫為吏,正坐殘賊免,追思其功效,則復進用矣。一坐軟弱不勝任免,終身廢棄無有赦時,其羞辱甚于貪污坐臧。慎毋然!”這里,尹賞重點談論了為吏之道。他認為做官要正直廉潔,只有正直廉潔才能不怒自威,也才能把自己治政的才能發揮出來。他的兒子后來遵照家訓,史載“賞四子皆至郡守,長子立為京兆尹,皆尚威嚴,有治辦名”
。
其次,教導子孫為官要謹言慎行。身在官場,稍有不慎,便會削官降爵。劉向的《誡子歆書》就把這種謙虛謹慎的態度很好地表露出來:
告歆無忽,若未有異德,蒙恩甚厚,將何以報。董生有云:“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弔隨而來。齊頃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輕侮諸侯,虧跋蹇之容,故被鞍之禍,遁服而亡。所謂賀者在門,弔者在閭也。兵敗師破,人皆弔之,恐懼自新,百姓愛之。……今若年少,得黃侍郎,要顯處也。新拜,皆謝貴人。叩頭。謹戰戰慄慄,乃可必免。
在劉歆即任黃門侍郎時,劉向通過歷史上齊頃公的故事告誡兒子為官要做到謙虛謹慎,切忌得意忘形。只有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才能免除禍患。
再次,教導子孫做官要知足常樂,努力做到功成身退。疏廣《告兄子言》:“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后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以壽命終,不亦善乎?”正是在知足常樂的思想下,叔侄二人雙雙辭官歸故里。樊宏告誡子弟:“富貴盈溢,未有能終者。吾非不喜榮勢也,天道惡滿而好謙,前世貴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豈不樂哉!”
他教導子弟不要貪圖富貴,交結權勢,為非作歹。在樊宏的教育下,“宗族染其化,未嘗犯法”
。

在傳統社會中,絕大多數讀書人學而優則仕。在劉歆即任黃門侍郎時,劉向通過歷史上齊頃公的故事告誡兒子為官要做到謙虛謹慎,切忌得意忘形。只有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才能免除禍患。
從上面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兩漢的家風文化受到儒家的影響非常大,主張重德、修身、學而優則仕。這是因為先秦時代的原始儒學作為思想文化的結晶在兩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至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正式成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并在家風文化中表現出來。
首先,儒學思想對家訓的影響表現在對讀書的倡導中。眾所周知,先秦儒家學派對教育極其重視?!墩撜Z》中多次談論學習,《孟子》中重學思想亦很突出,《荀子》有《勸學》篇,《禮記》有《學記》篇。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讀書自然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漢高祖劉邦,戎馬一生,曾“謂讀書無益”,后來逐漸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在《手敕太子》中以自身感受教誡太子加強學習。孔臧在《與子琳書》中強調為學要日積月累、鍥而不舍等等。
其次,儒學思想對家訓的影響表現在為官從政中?!墩撜Z》《孟子》《荀子》三書中都表現了原始儒家高度的政治參與熱情。這在兩漢家訓中亦有所反映,例如,邳彤《報父弟妻子》中云:“事君者不得顧家?!?img alt="《后漢書·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DA1E3/1822594860811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14473-d5RgT7rgattsIGsPgaCiC7uWrdAumRNr-0-bea4137f9a4b7a4e6feaf117f556132d">蔡彤在《臨終勅其子逢參等》中告誡子弟要“效死前行,以副吾心”。韋玄成教子廉潔、謹慎。劉向教子應當以謙恭之心處顯要之位。歐陽地余勉勵兒子“以廉潔著,可以自成”
。尹賞誡子為官清廉剛正等。由上可以看出,兩漢家訓中反映出的為官從政的原則主要是清正廉潔和謹言慎行。這和孔子為官從政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