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異化勞動的形式否定
- 共產主義的原貌: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 陳培永
- 8990字
- 2020-10-28 15:42:16
異化既表現為我的生活資料屬于別人,我所希望的東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別人的占有物;也表現為每個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個東西,我的活動是另一個東西,而最后,——這也適用于資本家,——則表現為一種非人的力量統治一切。
1
我們經常有意無意地使用馬克思常用的詞匯表達我們的處境,如果要來個使用次數排行榜的話,“異化”這個詞應該會名列前茅。盡管很多人并不是很確切地知道“異化”到底何意,但也經常會抱怨:整天干異化勞動,已經完全被異化了。
“異化”在馬克思的理論中,與“共產主義”的關系很密切,只是我們現在很少將它們放在一起使用。可以說,共產主義的最早論述離不開對異化勞動的分析。
什么叫異化勞動呢?簡單說,就是勞動的異化,就是勞動的異己化,就是你作為勞動者,你的勞動過程、你的勞動產品、你在勞動過程中與他人結成的關系,本來都是屬于你的,但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卻會成為外在于你的力量,成為你沒辦法把控、擁有、主導的外在對象。
人活著,總要從事勞動,勞動代表著我們生命的力量。人的生命的力量通過勞動由內到外顯示出來,這就是“外化”的過程。勞動的外化過程,結果是生成特定的產物、成果或對象,外化過程因此也成為“對象化”的過程。
人的勞動的外化和對象化,不一定就是異化。但如果外化的結果,對象化的對象,不再屬于勞動者本人,勞動者失控了,那外化和對象化就變成了異化。
外化、對象化、異化,三個簡單的詞,如果不好好體會,還真有可能被繞暈。哲學有時候需要創造概念,或者需要賦予概念以新的內涵,用其作為構筑整個理論體系的基本工具,如果把握不住這些基本工具,我們就注定走不進哲學家的理念世界。
異化勞動從形式上看是描述“工人”的勞動狀況的,是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勞動者的角度去講的。有人暗自慶幸,我不是工人,我沒有異化。
馬克思要說的是,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活動的東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狀態。異化絕不僅僅是某些人的異化,不僅僅是工人,甚至連資本家也是異化的。
在資本邏輯當道的社會條件下,每個人都是按照他作為工人所具有的那種尺度和關系來觀察他人的,都是從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的,都在想如何掙得更多的工資,占有更多的財富,獲得更多的享受。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資本邏輯把所有的人牢牢鎖住,人生下來,就要進入到這種生產關系中,就要從事異化勞動,就要為獲得更多的財富而苦惱。只不過苦惱的內容不同,有人為他的生存而苦惱,有人則為他的已有錢財如何再生錢而苦惱。
你沒辦法選擇,生產關系已經注定,你只能努力選擇成為關系中的哪一方,即資本家或者工人。就像游戲規則已經設定,你只能選擇當哪個角色,而無論當哪個角色,你都必須遵守設計師早就設計好的游戲規則。
在馬克思看來,工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人沒有達到人的高度,資本家同樣如此,也沒有達到人的高度。人分成資本家和工人,這種社會就注定讓現實的人難以成為真正的人。
人不是生而為人,必須面對如何成為人的尷尬局面,而且殘酷的現實是,特定生產方式、社會形態早已注定人沒有可能成為人。人要想成為人,除了人自己主觀上要努力,客觀上還要改變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
真正的唯物主義者很明白,只搞心靈雞湯是不夠的,還要面對現實。
2
異化勞動的第一個規定,人的勞動產品同人相異化。
勞動產品是勞動對象化的結果,就本質而言就是人的“物化的勞動”,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結晶,是人的生命力量的產物。但勞動產品一旦生產出來,就可能會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成為不依賴于人、不屬于人、反過來還壓制人的東西。
似乎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一個人勞動得越多、越好,生產的產品越多,得到的財富也就應該越多。所以,你要想獲得更多,就必須勤奮,像打雞血似的工作。三更雞叫五更鳴,正是男兒地鐵時,一大早摸黑出發,晚上八點趕回家,人們應該享受更多的財富啊,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但事情可能遠不如此。你生產的產品多,不代表你收獲的東西就多。你創造的東西多,不一定是歸你所有,歸你所消費。法國哲學家薩特有句精彩的話,哲學家們建造的是理念的宮殿,住的卻是茅屋。我們可以套用一下,工人建造的是實實在在的高樓大廈,自己卻有可能住在簡陋的出租房里。這個層面的意思,馬克思已經表達得很透徹:
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
為什么會如此?
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力是被資本方購買的,工人的勞動是資本運作的一部分。人不是為自己勞動,而是為資本方勞動,他能收獲的只能是生產出來的一小部分。
而且,勞動產品會被利用,會被資本吸納,不斷地為資本添磚加瓦,成為資本積累的要素。所以,勞動者生產的產品越多,資本實力就會越雄厚,人就會越來越離不開資本,受到資本的統治。
這是一種惡性的循環,人必須勞動,但一旦勞動,他的勞動產物就不再是他自身的東西,而成為與它對立的獨立力量。他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大,生產的對象越多,就越親手創造出更強大的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力量。
更為悲哀的是,勞動生產的不僅是商品,它還生產作為商品的工人自身。勞動者本人成了商品,成為可以被購買的勞動力商品,成為“物”。所以,我們會明白,馬克思為什么會認為工人不是人,因為工人是作為商品,而不是作為人出現的。
說點讓人很不舒服的話,當你沉浸在有機會享用琳瑯滿目的商品的喜悅時,你有沒有意識到你本身也是商品,也有可能被別人所享用,這個時候,你還笑得出來嗎?
3
異化勞動的第二個規定,人的勞動活動同人相異化。
異化不僅表現在勞動的結果上,還表現在勞動活動本身中,表現在勞動的過程中。也正是因為勞動過程本身是異化的,人的勞動產品才會同人相異化。
勞動過程本身的異化表現在,勞動不是勞動者自主的活動,不是他能夠支配的活動。有句廣告詞叫“我的地盤我做主”,但異化勞動偏要告訴你,你的“地盤”你做不了主。生產商品的現代勞動形式,技術、機器、管理越來越進步,分工越來越精細,勞動者就變得越來越片面化。他們從事著極其片面的、機器般的勞動,只需要每天裝一個零件,釘一個紐扣,或者盯著一臺自動運轉機器,他不需要多高的技能,只需要簡單的重復。
整個勞動過程就像一個龐大的迷宮,身在其中的人搞不懂它的全景,只能在這個自主運轉的迷宮中“迷失”。當然還有極少數人能夠掌控這個迷宮,他們在迷宮之外用監視器看著其中的勞動者,他們并不想告訴身在其中的人,反而利用其中的人的無知來運作。
人還必須從事這樣的勞動,不從事這樣的勞動,他沒辦法生存。這種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謀生的勞動,被強迫的勞動。人在這樣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
人們沒辦法在勞動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在不勞動時才覺得舒暢。所以人們總是尋找一切機會能不勞動就不勞動,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他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工作。工作的不如意,很容易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引起共鳴。但又想到“錢包那么小,誰都走不了”,又未免讓人無奈。
工作中無自由,無價值,無意義,人就只有在不勞動時尋求自由和愉悅。我們總盤算下班后做點什么,總想著趕快放假,總打算到處去旅游,這些就是其中的表現。結果是,人在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在居住、修飾、旅行等等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人的愉悅和自由。但吃、喝、生殖這些活動只是人的“動物機能”,因為動物也從事這些活動。
勞動才是人區分于動物的機能,但在運用“真正的人的機能”時,人總覺得自己不像人,覺得像動物一樣,覺得受苦受累。于是,發生的顛倒是,“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這就是人的勞動活動同人相異化的結果。
4
異化勞動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
自由的有意識的勞動是人的生命活動,是人之為人的類本質。人自覺地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共同過著類生活。
整個自然界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和工具。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作為人的自然科學的對象,作為藝術的對象,是人的生活、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和精神上依靠它們生活。
人通過勞動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正是在勞動這一有意識的生命過程中,自然界才表現為人的作品和他的現實,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才真正地把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
就是在這點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才直接區別開來。因為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對自己的生命活動,它們是無意識的,它們不會自覺地把自己的生命活動當成對象。
動物也生產,它們營造巢穴或住所,只生產它們自己或幼仔直接需要的東西,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人則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而且,他們懂得,只有不受肉體需要影響的生產,才是真正的人的生產。
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們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按照它們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生產,并且懂得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
描繪得太好了,但這只是應然,實然是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勞動的異化,使人為了肉體的存在和享受,不顧類生活,不顧長遠利益,不管人與人的對立,不管人與自然的對立。而如果只顧個人的肉體享受,只滿足個人的利益,其實與動物并無差異。
人的自覺意識、人的自由活動、人的類本質,在現實的人身上體現不出來,人的本質在現存的人身上消失了,成了異己的本質。人不再是人,只是形式上是人,實質上卻根本達不到人的標準。就像本來出身高貴的人,舉手投足間卻總是低級趣味一樣。
自然界也不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成為在人之外的、受人摧殘的對象,成為人的外在的力量、對立的力量。因為勞動是人與自然的中介,勞動出現了異化,人與自然的統一也就被打破了。人越是通過勞動占有自然界,獲得財富,自然界就越受到傷害,人就越是失去它。
有一首高亢的搖滾歌曲《給你一點顏色》,唱出了對這個世界的無奈,唱出了我們失去的珍貴:
為什么天空變成灰色?為什么大地沒有綠色?為什么人心不是紅色?為什么雪山成了黑色?為什么犀牛沒有了角?為什么大象沒有了牙?為什么鯊魚沒有了鰭?為什么鳥兒沒有了翅膀?
為什么沙漠沒有綠洲?為什么星星不再閃爍?為什么花兒不再開了?為什么世界沒有了顏色?為什么我們知道結果?為什么我們還在揮霍?我們需要停下腳步,該還世界一點顏色!
5
異化勞動的第四個規定,是人同人相異化。
一個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同自己的勞動活動、同自己的本質的異化,都屬于人的自我異化。而人的自我異化必然是通過與他人的現實關系表現出來,它和人與人的異化是同步的。因為一個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勞動活動的異化關系,必然涉及另一個人對他的勞動產品、對他的勞動關系,涉及另一個人與他的關系。
你與你的勞動產品異化了,就表明不生產它的人占有了它;你與你的勞動活動異化了,就表明與你相異的人控制了你的勞動;你覺得你與自己本身異化了,就表明你的身心被他人所支配了。
道理簡單明了,人造出來的東西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社會似乎也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有人失去,就有人得到;有人買股票賠掉家底,就有人賺得盆滿缽滿;有人在貧困線以下,就有人位居富豪排行榜前列;有人一路苦逼到底,就有人躺在安樂窩里盡享榮華;等等。
只要還是異化勞動,要達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注定是不可能的!
是誰讓人的勞動異化了呢?肯定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能是人自身。不要給人的異化進行神秘化的解釋,不要說神的意旨,不要說自然秩序,不要說它們決定了有人就活該異化,就活該一生勞苦、一無所有。
只有人自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如果勞動產品不屬于工人,作為異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那么肯定是因為這些產品屬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動對他來說是痛苦,那么這種活動就必然給他人帶來享受和樂趣。
工人的勞動生產出一個同勞動疏遠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也就是資本家。工人與自己勞動的關系,穿插進資本家對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就被排除出勞動的主人的位置,就不得不聽從他人的命令。這就是人與人對立的根源之所在。
人作為類存在物,人與人之間本應和諧相處,共同分享勞動產品,共同管理勞動過程,但勞動的異化卻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對抗。而且,這種對立的關系通過特定的統治力量來維系,讓人很難去改變,讓人以為天經地義。
你是不是也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是不可解決的?是不是也認為再好的制度也不能解決人的三六九等問題?是不是也認為社會注定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
6
勞動的異化只是一個方面,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受資本邏輯的主導,勞動的異化是前提,是基礎,它帶來的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觀念生活等所有人的生活領域的異化。
人們在經濟生活中的異化表現為勞動的異化,在政治生活中的異化表現為國家作為外在的暴力機器,在觀念生活中的異化表現為宗教支配著人的思想。人受自己的勞動產品、受自己構筑的國家機構、受自己萌生的思想觀念所統治,歸根結底,異化表征的是“一種非人的力量統治一切”。
物的豐富并沒有給人類社會帶來令人滿意的樂觀局面。非人的力量的統治,說明的是人們自己的關系、自己生命的力量成為外在于人的“物”,人被自己的力量、自己的關系所壓倒。
馬克思要說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并非那么簡單,物的豐富不一定代表著人的自由程度的提升。龐大的商品堆積、雄厚的財富積累不一定表現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反而有可能帶來物對人的包圍與支配,人有可能在琳瑯滿目的物中迷失。
我們面對的不是神奇的自然力量讓人感到神秘、充滿敬畏的問題,不是物的匱乏導致人的生存危機的問題,而是“龐大的商品堆積”情形下人卻受到人造之物的統治的問題。
馬克思還強調,資本是人的勞動外化的結果,卻成為一種支配人的權力,它把一部分人變成勞動力商品,變成工人。他們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們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變成可犧牲的無價值的存在物,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
資本還支配著資本家本身。資本家擁有權力,不是由于他個人的或人的特性,而是由于他是資本的所有者,他也沒有辦法,必須去增殖,必須不斷地去擴張,不斷地去積累財富。享受財富的資產者生活在一種幻覺中,把財富看作自身的力量,而沒有感受到這種財富其實是凌駕于自己之上的完全異己的力量。他們時刻面臨著失去財富的威脅,他們的享受必須服從于資本運作,享受也算入資本的費用,因而是次要的事情,是服從于生產的休息。
馬克思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寫作的,構思的,他要批判所有人都異化的社會關系和政治制度。對他來說,一部分人成為從事異化勞動的工人,不僅僅是工人的悲哀,而且是作為整體的人類社會的悲哀。
人的價值表現為人所擁有的財富的價值,人把獲取財富作為人生的目標,這是整個社會不是“人”的社會而是“物”的社會的根源,是人不能自由掌控命運的根源,即是非人的物統治一切的根源。
7
異化勞動的問題如此之多,必須找到克服它的方案,共產主義運動承擔這一使命。
共產主義不可能不讓人勞動,不可能消滅勞動。沒有勞動,就沒有人的生存與發展。勞動對于人類文明和歷史進步意義重大,整個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人正是通過勞動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創造了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但勞動有內容和形式之分,在一切社會條件下,在一切生產關系中,勞動都有共同的內容,它是人的生命力量的展現,是人從自然中獲取財富的方式。但其形式是多樣的,會隨著社會條件、生產關系的改變而改變,勞動的異化就是它的形式之一。
共產主義要消除的是勞動的異化形式,它是對異化勞動的形式否定,或者說是對異化勞動的積極揚棄。得出這個結論并不難,難的是我們如何想象出非異化的勞動形式?共產主義想要實現的勞動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勞動者應該是人。人不是作為“工人”,而是作為“人”來生產、來勞動。人與人共同主導勞動過程,共享勞動產品,不是為了錢財而勞動,而是為了肯定自己與他人而勞動。這是為了自己也同時是為了別人的勞動。
人的勞動將是自由的生命活動。人能在自己的勞動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感受到精神的愉悅和享受。人不是被迫去勞動,而是自愿地積極地去勞動,有能力、有機會去勞動將是幸福的事情。
我們把勞動當成休閑、當成娛樂、當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有沒有可能實現呢?
不是很容易的事,但至少要去努力,尊重勞動價值、改善勞動環境、提高勞動待遇、共同參與管理、張揚人性關懷,都是我們這個時代可以努力的方向。
很多人羨慕的馬云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上半生我的生活是工作,下半生我的工作就是生活。可能會有人感嘆,我們跟他比還差得遠,我們還得繼續工作。他總算做到了,可以去享受生活了。實際上,這只是非異化勞動的雛形,還不是非異化勞動的完全實現。
非異化勞動完全實現的判斷標準之一,就是沒有“工作”和“生活”之分。好像要工作就不能享受生活,要享受生活就必須放棄工作。如果還有兩者的區分,就不可能說消除了異化勞動。
我們要努力做到工作就是生活,就是享受,就是精彩,就是愉悅。人還在勞動,但勞動就是人的生活,就是精彩的生活。要實現這一點,社會發展是前提,個人的努力必不可缺。
當代回響
我們的勞動能否成為非異化的勞動?
你從事的勞動是異化的嗎?
這個問題會受到某些“專家”質疑,因為總會有人說,“異化”是針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而言的,它并不適用于我們,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其實,我們沒必要把馬克思的概念都當成與己無關的事情,總認為馬克思是批判那個時代的,批判別人的。這樣的話,我們總是過濾了自己,總會讓馬克思與我們生活的時代有一墻之隔。我們完全可以轉用異化的概念,來分析我們的勞動狀況。
我曾去參觀過一家生產手機的工廠,看到有一批工人的工作就是盯著主板,焊接一個小東西上去。打聽過知道,他們收入不高,每天工作都是12小時以上,而且就干這一件事。我很好奇地偷偷問了兩個人:你們知道“異化勞動”嗎?
他們沒聽清楚,什么勞動?我說,異化勞動。他們很驚訝,什么叫異化勞動?我說,就是你在工作中很累很辛苦,感受不到樂趣,工作時間長,收入還不高。他們說,這個問題沒想過,我們是8小時工作制,但我們就想多加班,多掙點錢,吃點好的,穿點好的,買個好手機,上上網……
他們并沒有感受到我感受到的“異化”。他們過得簡單,想當然地認為工作就應該是這樣,工作辛苦點無所謂,只要能掙到錢就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想法。
很少有人認為,勞動本身應該是美好的,應該是充滿樂趣的,不是只有在工作后才去享受舒適。我們容忍了自己勞動的異化,不去想象不異化的勞動,不相信還有非異化的勞動。
我們人為地將生活分成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勞動階段,一個是生活階段,前者的特征是辛苦,后者的內容是享受。我們要知道,如果勞動階段是辛苦的,其實就已經注定生活的享受總是短暫的。
為什么勞動不能成為非異化的勞動,成為體現我們人生價值的、實現我們的理想抱負的、誰都不能阻止我們去干的活動呢?為什么勞動不能成為生命中精彩的一部分?不能成為最享受的、最有激情的、最飽含情感的活動呢?
勞動的條件和環境不斷得到改變,這是社會發展必須努力的方向。如果說封建社會最要保證的是權力不可侵犯,資本主義社會最突出的是資本利益至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最應彰顯的就是勞動的尊嚴和榮光。
權力、資本和勞動,三個要素,我們必須首先重視的是勞動,讓勞動在社會財富分配中占據更多的份額,讓普通勞動者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得到切實保障,這是國家層面需要貫徹的原則。
作為社會的成員,我們也需要自己創造條件,努力從自己的勞動中得到愉悅。經常有人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別人的工作好,總認為自己應該到更好的崗位上,應該獲得更多的收入,應該有更好的工作環境,這種想法當然是合理的,但不合理的是總感到不滿足,總要得到更多,一得不到滿足,就牢騷滿腹,消極怠工,把工作當成累贅。
如果放任自己的需要,就沒有滿足的時候,就注定只能有煩惱。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每天睜開眼睛,想到今天又得去上班,就感到煩的話,那么你注定不能感受到工作的樂趣。反過來,你每天睜開眼睛,想到今天又可以去上班,就覺得實在是太好了,你就會享受到勞動的愉悅。什么樣的心態,都得工作一天,為什么不選擇好的心態呢?
我們要學會感受勞動的非異化,從自己的工作中找到樂趣,找到價值,找到境界。人總不能只追求物質利益,這樣人與動物就沒有太大的區分,就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我們在工作中找到精神價值,這樣就能感受到生命中更多的精彩。
我想給我的讀者談談自己的工作狀態。雖然,我不想我的生活出現在我的作品里,但考慮再三,我還是曬曬自己的幸福,因為真實的我才有說服力。
說實在的,我也很多次感受到工作無意義、無價值,有時候還覺得自己講了那么多課,說了那么多話,到底有多少人在聽?寫了那么多字,到底有多少人會看?聽了看了以后又有多少人去做?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寫那么多東西干嗎,我對得起為這些書的出版而倒下的那片森林嗎?
悲觀的時候,我總是覺得我工作只是為了混口飯吃。但在讀了一些書,也寫了幾本書,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從我的授課對象、我的讀者那里得到艷羨的眼光。這讓我有了成就感、價值感,讓我更加努力地去讀書,去寫作,去授課。
要明白你付出了,你就有收獲,不僅僅是物質的,還有精神的,精神的收獲比物質的收獲更大。現在的我從工作中得到愉悅,得到享受。我有時候暗自慶幸,我已經開始從事非異化勞動了,并已經從非異化勞動中感受到特別強烈的獲得感。
不止一人對我說,你老是那么辛苦工作干嗎呢?實際上,在工作中,在寫作中,在講課中,我并沒有辛苦,我是在休閑,我是在生活,我是在享受樂趣!當然,這并不排除,我也在寫作中感受到痛苦,寫每本書,我都經歷了挫折,有時候還氣得砸我的書,有時候還憤怒地敲打桌子。
痛并快樂著,經歷了風雨,才能看到彩虹的美麗!三百六十行,干一行,愛一行,我們就一定會從這一行中感受到非異化勞動的力量!
- 馬克思與《資本論》
-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修訂版)
- 馬克思思想發展歷程中的“猶太人問題”(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問題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案例式專題教學用書
- 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新解:基于馬克思正義觀的立場
- 38位著名學者縱論馬列主義經典著作
- 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知識共享法律保障機制研究
- 馬克思主義十五講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
- 親歷與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與改革研究
- 北大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 總第3輯)
- 馬克思實踐生存論視角下的信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