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言:究竟什么是共產主義?
- 共產主義的原貌: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 陳培永
- 1827字
- 2020-10-28 15:42:16
有些美好的詞語,可能會在某段時間里,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我們的腦海里,我們的歌聲里。但隨著時光流逝,時過境遷,它們可能又會被遺忘,會被質疑,甚至會被某些人的無知所侮辱。
非常可惜的是,“共產主義”在中國就經歷了這樣的遭遇!
曾幾何時,它如此富有吸引力,我們激情昂揚地為之奮斗,不吝惜用最美好的語言形容它,我們甚至相信離它只有一步之遙!好像經歷了一場反轉劇,在今天一些人的心目中,它不再享有崇高的地位,不再值得奮斗,它似乎只是海市蜃樓,如今漸漸變得模糊,已在千里之外。
究竟什么是共產主義?它還能實現嗎?還值得我們去奮斗嗎?不是問題的問題成為了問題,無疑令人沮喪。但問題總得要面對,總得要回答,不然,美好的事物就會被流言蜚語一點點吞噬。
共產主義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土豆燒牛肉”,曾經我們的理解如此單純。如果是這樣,我們完全可以自信地說,它已經實現了。共產主義當然不僅限于此,不能怪它本身有問題,應該怪我們以前想得太簡單了。但不能否定的是,這樣簡單的美好想象曾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不可想象的精神力量,那些認為如此界說是得了幼稚病的人,無視了它的歷史影響。
今天的我們已經回不去了,我們需要重新理解共產主義的豐富內涵,重新走進它,重新擁抱它!只有傲慢無知的人才停留在過去,傻傻地將批判的矛頭對準它,埋怨共產主義欺騙了自己,甚至還以幽了共產主義一默而沾沾自喜。
我們會發現,我們經常講到的共產主義,其實并不真的懂!到頭來,我們嘲笑的不是共產主義,而是自己的無知!我們總是在道聽途說,總是在憑空想象,怎么可能把握共產主義的真諦?一個對共產主義不甚了解的人,又有什么資格去嘲笑它呢?
日常生活中講到的“共產主義”四個字,其實有不同的指謂,在不同的場景下,我們會突出它的某個方面:
一種學說,批判資本主義、追求美好社會的理論學說;
一種社會,徹底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對抗的理想社會形態;
一種制度,消滅分工、階級、國家,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全新制度;
一種信仰,值得奮斗、值得追求的政治信仰、社會信仰;
一種運動,不斷變革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
一道藥方,解決資本邏輯和資本運作的問題的藥方;……
共產主義絕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講清楚的。如果我們不想膚淺地在那兒談論它,如果我們想撥開內心深處積攢很久的思想迷霧,我們就應該原原本本地讀讀關于共產主義的文獻。
共產主義思想的“原生形態”就在這里。擺在我們面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最早闡述共產主義思想的文獻,是我們看清共產主義原貌的最佳文本。我們會在其中發現,共產主義是治病的,是治社會之病的。而社會的疾病有很多,最根本的則有兩種,一種是“異化勞動”,一種是“私有財產”,這兩種病交叉感染,讓人不能成為“健康”的人,不能成為完全占有人的本質的人。
揚棄異化勞動,揚棄私有財產,實現人對人的本質的完全占有,這是共產主義運動要達到的效果。讓我們跟隨馬克思,去弄清楚異化勞動的秘密,去搞明白私有財產的秘密,去思考如何才叫人的本質的完全占有。
如此,我們定然會了解一個不同的共產主義,我們會有全新的理解,會由熟知走向真知,會由貧乏走向豐富,會由懷疑走向堅信!
經典地位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馬克思1844年4月至8月在法國巴黎撰寫的未完成的手稿,在他生前并未付梓,直到1932年才被整理出版,隨即引起巨大反響,成為馬克思早期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引發了聲勢浩大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在《手稿》中,青年馬克思第一次將哲學、政治經濟學與共產主義理論結合起來,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異化勞動理論,說明了私有財產必然會帶來的惡果,批判分析了當時形形色色的共產主義觀點,系統論述了自己的共產主義理論。
《手稿》也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史上最富爭議的文本。國外學界形成了截然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手稿》只是馬克思不成熟的著作,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它是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后的著作并沒有超越《手稿》的思想水平。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還制造了“兩個馬克思”的對立:早期的馬克思以人道主義異化理論為核心,是一個“人道主義的馬克思”;成熟期的馬克思以經濟學為核心,是一個“科學的馬克思”。“人道主義的馬克思是馬克思學說中的最高峰,而《資本論》時期以后的馬克思則是‘停滯’與‘衰退’的馬克思。”20世紀80年代,我國也曾圍繞《手稿》就“異化和人道主義”問題進行了激烈論爭,也算是不小的理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