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引子
- 當代嶺南文化名家·陳翹
- 陳翹 管瓊編著
- 1591字
- 2020-10-28 09:24:16
第一篇 陳翹傳略
管瓊
1938年夏秋之際,廣州上空轟鳴著日本的侵略飛機,在愛群路的一間民房里,一個女嬰呱呱墜地,父母為孩子取名陳靄翹,日后參加工作時被一位嫌麻煩的干部改名為陳翹。父親陳彩生,潮安人,畢業于黃埔軍校,曾任潮安縣軍事委員會主任兼國民抗日自衛總隊隊長。1944年,38歲的陳彩生在執行任務時,遭遇日本軍隊,以身殉國。母親余群環,潮汕澄海中學第一批女學生,在老師杜國庠引導下,為追求理想,改名為余揮劍,意為“斬斷舊世界,邁向新生活”。在家庭的影響下,陳翹從小個性剛強,愛憎分明。
1950年1月1日,陳翹離開潮州金山中學,正式加入汕頭文工團,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全社會開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八字運動,作為汕頭市“八字運動”第一工作團第六分隊隊員,陳翹與大家一起開赴揭陽梅崗區,開展“反霸”運動。在鄉村,她跟著工作組的大人,發動兒童參加“反霸”、批斗地主;同時,接觸到大量的農家生活和鄉間習俗。“閑間”是潮汕男人農活之余,聚在一起喝茶、講古、拉弦的一種鄉間休閑娛樂形式,孩子們在這里聽歷史故事、民間故事,了解歷史,了解現實。潮州歌冊則是農村婦女學習做人、學習禮義廉恥的老師。婦女們在空閑時相約聚集,一邊織網、繡花、紡線,一邊唱歌冊。聽唱歌冊,也成了陳翹最早的民間老師。
50年代初期,為了配合土地改革的形勢,文工團奉命改組,成立潮汕文工團。首要任務是排演新戲——第一部以潮州方言演出的歌劇《赤葉河》,為解決管弦樂隊力量不足,所有的中西樂器全部都用上,陳翹和幾個沒有角色任務的小團員按照要求加入樂隊,從零開始練習小提琴。《赤葉河》的首場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一連219天的不間斷演出,觀眾達到60多萬人次。在慶功會上,團長林瀾說:“這就是文藝的感染力,我們就是要堅持文藝為政治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
當時的陳翹對這番話還有些不太明白,但是文藝與老百姓的關系,已經在心里扎下根。在以后幾十年的舞蹈創作中,她堅持的正是這樣一個原則,文藝離不開老百姓。
潮州方言歌劇《赤葉河》演出的結束,正逢文化部關于全國文工團統一部署整編,成立專業團體。潮汕文工團隨之解散,從中抽調部分同志到潮劇團,配合戲改,同時學習傳統藝術,為接下來的潮汕地區專業團體的成立培養骨干。所有來到潮劇團的劇改人員被要求“六同”(同編、同導、同演、同吃、同住、同勞動)。經過了“反霸、退租、退押”運動以及土改、復查、“三反”“五反”的政治運動的洗禮,陳翹的革命經驗已經相當豐富,一切行動聽組織指揮。1952年下半年,陳翹與其他四位同志分配到正順潮劇團,陳翹的主要任務是學戲:學唱,學聽,學身段。
在隨后六大潮劇團舉行的“舊劇目觀摩會演”上,陳翹在新戲《幸福山》中扮演狐貍,表演另辟蹊徑,將一只古靈精怪、心事豐富的狐貍,表現得情趣盎然、栩栩如生,潮劇傳統劇目里,從未有過如此鮮活的形象。陳翹的表演令臺下的新老潮劇觀眾耳目一新,她因此獲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表演獎。然而,正是這次會演,陳翹參與的兩段潮劇唱念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走調、撞板,成為會演的一大笑談。在潮劇團的學習期間,凡是動作、身段,一學就會一看就懂,但是,在唱念方面卻顯出了天分不足。從此,陳翹埋下了一生的藝術方向:舞蹈事業。
不久之后,時任廣東省文化局副局長林山帶隊來潮劇團檢查工作,陳翹與他有了一個簡短而改變一生的對話。
“林山同志,我不想在潮劇團,我想跳舞。”
“現在海南成立歌舞團,需要人,你去嗎?”
“我要去。”
陳翹不知道海南在哪里,但是只要能夠跳舞,即使是天涯海角也無所畏懼。
有趣的事情發生在她正式離開潮劇團的前一個晚上。雖然已經得知幾位采風的同志帶來了調令,但是,陳翹心情迫切,擔心夜長夢多,她連夜悄悄爬上停在路邊的大貨車。這是第二天他們要乘坐的車,她縮在車廂的角落里,度過了出生以來最漫長又最短暫的一夜。隨著黎明到來,陳翹迎來了自己選擇的全新的人生。
這一年,陳翹1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