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
- 東鎮史話
- 中山市社科聯火炬分會
- 935字
- 2020-10-27 17:48:22
前事不忘,后世之師。中華民族向來重視從歷史中探尋新的啟發和鏡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尤其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當前,更加需要以歷史長河的鉤沉來錨定立足之基、創新之仞、發展之要。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珠三角地理中心,隸屬于廣東省中山市,是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2015年在全國高新區中綜合排名第25位,在廣東省內僅次于深圳高新區、廣州高新區。它不僅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方面出類拔萃,歷史文化更是豐富璀璨。據考證,火炬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60年前。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張鳳崗一家從南雄珠璣巷遷徙到位于今天火炬區內的一處住所繁衍,稱“張家邊”,有張鳳崗紀念亭銘記這段淵源。后來此處先后設“永樂鄉”“得能都”。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此處設鎮,因地處當時的香山縣城以東,故稱“東鎮”,成為火炬區的舊稱之一。今天,張家邊已經發展成為繁華的商業文化中心,區內有得能湖、東鎮大道等。在老一輩中山人,尤其是早年出國的海外華人的心目中,“東鎮”更是飽含著濃濃的鄉情。
承嬗離合,薪火相傳。東鎮渾厚凝重,火炬熠熠生輝。很欣喜地看到火炬區社科聯推出《東鎮史話》這部地方鄉土歷史研究書籍。該書以“東鎮”冠名,記載范圍實則涵蓋了整個火炬區的現有行政區劃。通篇采用章回體編排,洋洋灑灑六章九十六篇,供稿者中不乏民俗研究大家和知名前輩。由于不囿于史實細節,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鮮活的筆觸,記敘這片土地上秀美如畫的風景、波瀾壯闊的事件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咸水歌謠悠悠起,余音繞梁半世紀”,謳歌著伶仃洋畔咸淡交融的海洋文化;“千帆競發中山港,百舸爭流達四海”,彰顯著偉人故里兼容并蓄的人文特質;“東部崛起樹標桿,萬象更新創奇跡”,書寫著火炬人開拓進取的壯懷雄心。顯然,這部史話具有更強的可讀性和啟發性。
希望全區宣傳文化和黨史社科工作者繼續講好“東鎮故事”“火炬故事”,也希望這部書能讓新老火炬人熟悉歷史、熱愛家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各自崗位上唱出時代的“大風歌”。
侯奕斌
2017年8月16日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常委、火炬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翠亨新區黨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