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歡迎各位現場及屏幕前的觀眾再次觀看我們冥府一套的王牌節目《前生有約》,我是主持人白無常,本節目由十殿閻羅幽冥服務集團冠名贊助播出,走上黃泉路,幽冥伴我行。
白:首先還請允許我代表《前生有約》節目組全體成員對各位觀眾的厚愛與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大家!
白:本期我們邀請了江東孫氏家族的重要成員,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講述一起回顧割據江東的孫氏家族是如何一步步從亂世中崛起,鼎足一方。
白:接下來讓我們掌聲有請江東之虎孫堅孫文臺,江東小霸王孫策孫伯符,東吳大帝孫權孫仲謀三父子登場。
白:歡迎三位的到來,請就坐。除此之外,江東諸臣皆在觀眾席中央落座,在我們節目的進行中,會適時安排他們跟大家見面。閑言少敘,我們開始今天的節目。
白:我們就先從孫破虜(孫堅官至破虜將軍,人稱孫破虜),孫將軍開始吧。這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孫氏家族的出身,后世記載江東孫氏世代在吳地為官,頗有名望,而且您出生時,天現異象,時人皆說孫氏將興。但是對此很多人抱有懷疑,敢問孫將軍對此作何解釋。
堅:哈哈哈哈……這都是后人溢美之言,做不得數。我孫氏據說乃春秋名將孫武之后,祖上或有人為官,但傳至我父祖輩時,早已敗落,家族以務農為生,本將實乃寒門出身。至于所謂異象,實是仲謀稱帝時,出于蠱惑民眾而編造的讖緯之言,子虛烏有罷了。
白:您還真是夠坦誠的!
堅:人都死了,還有什么好忌諱的。
白:您說的是。既然您父祖輩都是務農為業,為何到您這里反倒步入仕途了呢?
堅:呵呵呵,這我也不知該如何解釋,或許是命運使然吧,我無從抗拒。本將生來就膽氣壯,好拳腳,在當地小有名氣,年少即被召為縣中一小吏。不久隨父乘船去錢塘,路遇海盜,本將單槍匹馬將之嚇退,并追殺一人,后因功得授代理校尉。也是自此我突然發現,我孫氏一族的命運或許可以在我手里發生改變。當時天下紛亂,盜賊蜂起,本將既然是兵圣孫武的后代,自然就要通過打仗一途讓家族重振雄風,恢復祖上的榮光。因此閑暇之余,本將除了苦練武藝以外,還時常研讀兵法,期待有朝一日能真正走上戰場。
后來許生許昌許韶祖孫三代在揚州會稽郡的句章城作亂,賊眾數萬,聲勢浩大。本將當時已經是郡司馬,受命討賊后于郡中招募了千余勇士會同揚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夤前往破之。這是本將第一次領軍作戰,本想著一幫烏合之眾,我大軍到來之時,必然土崩瓦解。然而許氏三代的頑強抵抗超出了我等想象,這一次討逆之戰,整整歷時三年,才將其剿滅,許氏三代被斬殺。我因功得授鹽瀆縣丞,數年后,又相繼改任盱眙縣丞和下邳縣丞。在這幾年中,本將著意籠絡士民,結交豪杰,漸有聲望。在下邳時我私下豢養了一支數百人的武裝,以待關鍵時刻為我所用。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娶了吳氏為妻,也就是伯符、仲謀的生母。
白:黃巾之亂時,朱儁將軍曾力薦您參與討賊,似乎對您非常賞識,這又是為什么,您與朱儁將軍早都相識?
堅:不錯,在討伐許生三代叛亂時,朱儁將軍時為會稽郡太守尹端的主簿,我二人那時就已相識。朱儁將軍對我有知遇之恩,我非常感激。
白:能講講您在平定黃巾之亂時的事情么?
堅:哈哈,有何不可。我真正開始建功立業也就是從討伐黃巾開始。中平元年,張角起事,其聲勢之浩大令天下震驚。朝廷為了鎮壓起義軍,任命盧植、朱儁、皇甫嵩三將為統帥,征召各地義軍共同平叛。朱儁念及我在討伐許生時的出色表現,向朝廷推薦我為佐軍司馬,令我招募勇士一同討賊。
收到詔令后,我將家眷妥善安置,然后在淮泗一帶招募了一些士兵,加上我在下邳所養的數百勇士合計精兵千人,前往朱儁帳下聽命。
漢末是個看中門第出身的年代,本將出身寒微,唯有戰功方可使我受到朝廷重用。因此每逢戰事,本將從不退縮,總是帶頭沖鋒在前,與死神搏命,力求每戰必勝?;矢︶曰馃L社時,我跟隨朱儁大敗波才黃巾,斬殺數萬。在西華追擊彭脫時,我立功心切,孤軍深入,受傷墜馬,幸得戰馬通靈,引人來救,否則那一戰本將只能馬革裹尸而還了。傷勢初愈后,我又再次奔赴疆場。
后來汝南、潁川一帶的黃巾軍盡皆被官軍擊破,逃奔宛城,而宛城已被賊將趙弘占據,賊眾十余萬。為防止賊眾聚合,我奉命攻打宛城,賊軍防守嚴密,急切間難以攻下,為了奪取頭功,我親自領兵攻城,沖鋒在前,不畏矢石,先登入城,眾將緊隨其后,宛城告破,豫州黃巾平定,朱儁為我請功,得授別部司馬。
白:說說您跟董卓之間的故事吧,您為什么那么恨他,多次想置他于死地?
堅:這個事情說來就話長了。當年邊章、韓遂禍亂三輔,皇甫嵩領軍平叛,董卓為副將,后因作戰不利,皇甫嵩被罷免,司空張溫接替。張溫在臨行前,奏請我隨軍參贊軍事。
大軍到達長安后,張溫詔董卓前來議事,董卓傲慢無禮,拖延許久方到。張溫責備他,董卓不僅不承認錯誤,反而出言不遜,我看的出張溫當時非常憤怒,似有殺心,而我對董賊之做派也極為不喜,為樹立自己在張溫心中的地位,我向張溫奏陳董卓三大罪,讓他將董賊軍法處置,以儆效尤。不成想,張溫居然婦人之仁,不忍動手。董賊亂政后,張溫反被董卓害死,也不知張太尉是否后悔不聽本將之言。
大軍進駐美陽后,叛軍也隨即而來,雙方多次交鋒,官軍皆敗,我在一次作戰中再次因為立功心切,身陷重圍,險死還生。然而不久董卓聯合右扶風鮑鴻等人合力將邊章韓遂打敗,斬首數千級,叛軍退往榆中。
之后張溫派遣六路大軍追繳叛軍,我奉命跟隨周慎前往榆中討賊,途中我獻斷糧之計,周慎不納,圍城后反被叛軍將糧道截斷,周慎大敗,丟棄輜重而返。董卓奉命率領三萬人討伐先零部落,不久便被羌胡聯軍圍困,糧草斷絕,本是必死之局,卻被董卓巧使妙計,順利撤軍。至此六路大軍,五路皆敗,唯有董卓一路全身而退。
此次隨軍征戰,本想賺取軍功,不想風頭全被董卓搶走,而我不僅寸功未立,反而因曾勸張溫誅殺董賊,受到眾人非議。戰后董卓得以封侯,而我只得了個議郎之職。盡管董賊得知此事后并未追究,但我知道我二人仇怨已結。
白:原來是這樣,那后來討伐董卓時,您起兵響應,卻為何沿路濫殺無辜?
堅:濫殺無辜?好大的罪過啊!哈哈哈哈……
堅:大軍回朝后,我任職議郎,在洛陽待了一年多,深切感受到了大漢王朝的腐朽不堪,宦官專權,朝政萎靡,世家大族占據高位卻尸位素餐,只知爭權奪利。我在朝中毫無根基,留在洛陽終將無所作為,不如牧守一方,觀望時局,待天下有變,順勢而為,方為上策。
適逢長沙區星聚眾造反,攻城略地,無人可制,朝廷深以為患。我知道這是天賜良機,荊州有江水之天險,易守難攻,順江而下可取江東,逆流而上可圖巴蜀,這就是我未來的根基之地。于是經過多方活動,終于得授長沙太守一職,前往平叛。
到任后,本將選任良吏,令其治民,我則專心剿賊。歷時月余,賊眾乃平。當時零陵、桂陽兩郡有賊眾響應區星,為了在荊州打出名望,我不惜越境討賊,與荊州刺史王叡合力擊殺叛軍首腦周朝、郭石,三郡肅然,荊襄之地自此無人不知我孫文臺之威名。
后來,靈帝駕崩,外戚宦官同歸于盡,董卓竊國,倒行逆施。各地紛紛興兵討董,我知這是揚名天下的好機會,于是決定揮師北上,順勢滅殺董賊,以了結我二人之仇怨。
時任荊州刺史的王叡亦欲舉兵響應,但因與武陵太守曹寅不合,欲借此機會先除掉曹寅,以絕后患。而曹寅得知后決定借我之手將之斬殺,遂偽造光祿大夫溫毅的檄文,歷數王叡的罪行,命我將之處死。當初剿滅荊南叛賊時,出身瑯琊王氏的王叡曾因我出身寒微,又是武官而對我頗為輕慢,對此我早就不滿,何況荊州本就是我未來的根基之地,正好借此機會除掉我入主荊州的最大障礙。于是我略施小計得以進入江陵城中,王叡走投無路,吞金自盡。
當時參與討董的諸侯,以出身四世三公的二袁為尊,其他諸侯皆爭相依附,而我出身寒微,勢力微弱,也必須依附一方。袁紹遠在北方,鞭長莫及,而袁術剛入南陽,尚無領地,我只需獻上投名狀定能受到重用。
于是我北上南陽前,已經派人向袁術送去書信,表示了歸附之意。袁術也上表奏請我為假中郎將。之后我揮兵入南陽,以借糧為由將南陽太守張咨誘殺,郡中官吏無不震恐。然后我兵進魯陽,與袁術相見,將南陽拱手相讓,袁術對此大為滿意,立即表奏我為破虜將軍,兼領豫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