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得益州后,我就自領益州牧,封孔明為軍師將軍,讓他主管益州諸事,法正為蜀郡太守,常伴左右。其余將領各有封賞。
為了與蜀中大族交好,也為了解決我的后宮問題,有大臣建議我娶吳懿的妹妹,寡居在家的吳氏為妻,由于吳氏是劉瑁的妻子,而劉瑁又是劉焉之子,劉璋之兄,我與劉瑁乃同宗,有些亂倫的意思,所以我很抗拒。后來法正過來勸我,初得益州,需盡快收攏人心,迎娶吳氏可傳遞我與蜀中士族共治之意,人心可定。想當年晉文公都能娶自己的親侄媳婦為妻,何況劉瑁與我還不是親戚關系,僅僅是同宗而已。我深覺有理,遂納吳氏為妻。
由于劉璋父子在蜀中施行無為而治,導致蜀地法紀松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為盡快穩定益州局勢然后北伐張魯,奪取漢中。我讓法正與孔明及伊籍、劉巴、李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確定了嚴法治蜀的施政方針,并由孔明負責具體推行。
得知我已經攻取了益州,孫權遣孔明之兄諸葛瑾前來道賀,并伺機向我討還荊州,我心想這不是扯淡一樣么,就讓孔明替我回復,等我啥時候取得涼州后,再還荊州。
孫權聽到我的回復后估計是氣得不輕,立即派呂蒙率軍進攻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其中,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得知此事,我當即帶領馬超、張飛引兵五萬,直奔公安。派云長領兵三萬奪回三郡,孫權見我如此也就發了狠,帶兵進駐陸口,派魯肅領兵一萬屯駐益陽,阻攔云長大軍。
子敬此人屬實令我欽佩,為了顧全大局,維護孫劉聯盟,子敬邀請云長單刀赴會,商談荊州之事,盡管子敬言辭鑿鑿,但是云長又豈會因他幾句言辭就讓步退兵,雙方不歡而散,大戰一觸即發。
就在此時,我收到了益州的急報,曹操盡起十萬大軍征伐張魯。我心知張魯無能,漢中必然要落入曹操手中,益州危矣!我必須立即回轉益州,先曹操一步奪取漢中。
無奈之下,我遣使與孫權講和,談判比較順利,我急于回轉益州,而孫權也想趁曹操無暇東顧的機會,入侵合肥。于是很快達成決議:雙方以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歸我,兩家罷戰,繼續維持孫劉聯盟。
回至江州(重慶),得知張魯敗逃巴中,黃權立即建議我援助張魯,畢竟張魯在漢中幾十年,又是五斗米道的天師,頗有人望,只要張魯不死,曹操就沒那么容易拿下漢中,幫助張魯繼續抵抗曹操,阻止曹操奪取三巴之地,就可以為我方爭取足夠的時間。我深覺有理,于是派他帶兵即刻前往巴中迎接張魯,抵御曹操。不成想,黃權剛到巴中,張魯就已經回轉南鄭,投降了曹操,漢中之地盡落于曹操之手。
關于張魯投降一事我后來也想明白了,當初攻取益州他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還被我將馬超忽悠走了,他心里肯定很不爽。所以這次曹操來攻,他寧可投降也不想接受我的援助,看來是對我恨意頗重啊。事已至此,后悔也沒用了,必須想辦法拿下漢中。
張魯投降后不久,曹操就停止了南征,留下夏侯淵、張郃、徐晃鎮守漢中,自己率軍回轉鄴城了。
對此,孝直分析可能是曹操治下出了動亂,他必須回去穩定局勢,畢竟曹操剛剛受封魏公,自建魏國,內部反對勢力一直蠢蠢欲動,他不能在外久待。而我猜測,穩定內部是一個原因,更大的可能是曹操對于南征益州沒有自信,蜀道難行,補給困難,漢中新附,民心不穩,而我已經做好了防御準備,以逸待勞,他要想奪取益州所要付出的代價必然是驚人的,他不敢冒險。而他先于我奪取漢中,更多的考量是為了防止我奪取漢中后窺伺長安。
不過曹操在離開漢中前,還是命令張郃主動出擊,騷擾巴西、巴東一帶,搶奪百姓,遷徙漢中,削弱我的實力。得知此事,我即刻封翼德為巴西郡太守,抵御張郃。翼德不負所望,于瓦口關大敗張郃。之后我率法正、黃忠、魏延、趙云等人用黃權之計攻破巴東郡的樸胡及巴西郡的杜濩,直逼漢中郡。
擊退張合后我回到成都,著手穩定蜀中局勢。不久恰逢曹操再次南征孫權,此時曹操已經進爵為魏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黃權、法正等人建議我趁此良機,兵進漢中,討伐國賊。于是我親率張飛、馬超、趙云、黃忠諸將進攻漢中,留孔明總理益州諸事,為前線提供兵糧支持。曹操在得知我攻打漢中后,派遣曹洪、曹休、曹真等前來增援。
鏖戰一年,雙方互有損傷,曹操擔心漢中有失,準備親往漢中坐鎮。而我此時正與夏侯淵、張郃對峙于陽平關,久攻不下。幸得孝直巧使妙計,于定軍山一役由黃忠陣斬夏侯淵,曹軍潰敗,自此我軍開始掌握漢中之戰的主動權。
不久曹操帶大軍抵達漢中,并攜帶數千萬的糧草。我擔心兵力不足,立刻急書孔明派兵增援,孔明接信后猶豫不決,這個我能理解。畢竟漢中之戰已經打了兩年,孔明為了支援前線已經使盡了渾身解數,此刻收到我的命令,確實有些為難,他擔心再這么消耗下去會有損益州之根基。而從事楊洪點醒了他:漢中乃益州之咽喉,若無漢中則無蜀。危急存亡之際,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還有什么可猶豫的。于是孔明再次增兵漢中。
曹軍勢大,孝直建議我據險而守,不予之爭鋒,拖延時日,曹軍自退。
雙方對峙期間,黃忠獲悉曹操的軍糧在北山,遂與趙云合謀,欲截取糧草。此戰子龍智勇雙全,不僅大敗曹軍,還救得黃忠,損失了大量糧草輜重和士兵,王平也是此時轉投我麾下。
此后雙方再無交戰,對峙兩月,曹軍轉運困難,糧草不濟,士兵多有逃亡,曹操最后無奈撤軍,并將其統治區域的百姓遷往關中。我趁機占領漢中全境,并遣劉封、孟達襲取東三郡,連接荊州。隆中對策的戰略目標基本達成。靜待中原有變。
漢中之戰后,群臣上表朝廷,請立我為漢中王,建蜀國,治成都。我在沔陽筑壇就王位,封賞群臣,任命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后將軍。以魏延為漢中太守,屯駐南鄭。至于有人問為何孔明和子龍不在封賞之列。其實子龍此戰功勛卓著,然考慮到平衡多方利益,子龍確實不太好封,畢竟作為涿州系已經有關、張封將,若再讓子龍封將,荊州系,益州系,東州系乃至涼州系都會有意見,而子龍也深明大義,讓我別為難,維持原職務就可以。孔明安定后方,支援前線,功勞甚大,只有丞相一職才能與之匹配,然而只有皇帝可以任命宰相,我暫時不具體這樣的權利,即便硬要冊封,也是名不正言不順。而孔明事實上依然在行駛宰相的職權,只是缺少一個名分,只要我有機會稱帝,自然水到渠成,這一點孔明比我想的透徹,我們很默契的誰都沒提。
曹操退回長安不久,孫權再次攻打合肥。曹操急令各州郡抽調兵力支援揚州。云長趁荊襄空虛,東吳北顧的機會,發動襄樊之戰,想一舉奪取襄陽,威脅許昌。
此戰云長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一度有了遷都的念頭。后孫權背盟,與曹操暗通款曲,在呂蒙的謀劃下,以云長“擅取湘關米”為由,偷襲荊州。可恨糜芳、士仁竟然不戰而降。而此刻曹操增兵徐晃,令其主動攻擊,云長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兵敗被殺。孫權遂占荊州,全據長江。
此事我知道后世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何明知云長在襄樊大戰我卻按兵不動,未提供任何支援,因為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此時我應該聯合孫權,由我從漢中出兵,孫權再攻合肥,配合云長的襄樊戰場,逼迫曹操三線作戰,一舉將曹操剿滅。
這個說實話很復雜,但是我也該給世人解釋明白了。
首先襄樊之戰發生在我剛剛取得漢中后,漢中之戰盡管我勝了,但也是慘勝。兩年多的戰爭,士兵疲敝不堪,急需修整;為了支持漢中戰場,益州民力被消耗殆盡,百姓也急需要休養生息;曹操撤軍將漢中百姓遷走了大半,漢中的戰后重建困難重重。也就是說,襄樊之戰我根本無力對云長提供有效支援,更無法配合他再次對曹操發動戰爭。
其次,襄樊初期戰事進展出奇的順利,云長威震華夏,我當時也抱有一絲幻想,以為云長真的可以建立不世功勛,直搗許昌,故而靜觀其變。
再次,孫權的突然背盟,偷襲荊州,以及糜芳等人的投降,孟達、劉封的見死不救等事情發生的太快且意想不到。形勢的急轉直下讓我鞭長莫及,無力回天。
最后當我意識到云長可能會死的時候我是糾結的,如果把他救回益州,如何安置呢?其實云長在我進入益州后,已經事實上成了荊州之主,一方諸侯,如果回到益州,難道讓我把椅子讓出來么?或者讓他去做一郡之守?即使真的有辦法安置,我死后怎么辦,有誰能制住云長呢?孔明見了云長都不敢大聲說話何況他人?再說了,云長未得命令,擅自行動,丟失荊州,徹底毀了隆中對策,其罪當誅!
綜上所述,襄樊之戰,我無力相助,云長之死,死有余辜!
那一年死了很多人,就在年初云長被馬忠所殺;不久害死云長的罪魁禍首呂蒙也暴病而亡;回到洛陽的曹操也在當月去世;四月夏侯惇也隨曹操而去;八月黃漢升病故;十月曹丕稱帝后不久程昱就去世了;法正也在這年離我而去;還有傅彤、馮習也都相繼去世;甘寧也是這年死的,還有很多人我都記不太清了,總之這一年對當時的三個國家來說都是無比沉痛的一年。
而隨著這些故人的相繼去世,我頭一次意識到自己老了,或許過不了多久我也要步他們的后塵,我開始緊張,開始暴躁,我不能休息,我要再次走進沙場,我要消滅所有的敵人,消除所有的隱患,我要為阿斗留下一個鐵桶般的江山,重現劉氏皇族的輝煌。
就在我還沉浸在痛苦中難以自拔的時候,曹丕突然稱帝,據說獻帝也被他所害。我當即訃告全蜀為獻帝發喪,并追謚他為“孝愍皇帝”。盡管我每天都在哭,可事實上我很開心,我知道我夢寐以求的皇帝夢終于可以實現了。而孔明還是那么的聰明,還是那么的善解人意,他召集百官上書勸我登基為帝,延續漢室國祚。我三辭之后,于第二年建元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大赦天下。
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立吳夫人為皇后,立長子劉禪為皇太子;
封兒子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
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
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
封趙云為中護軍、征南將軍,進封永昌亭侯;
封魏延為鎮北將軍。
至于大將軍一職,除了云長,還有誰有這資格,可惜云長不在了,就讓它空懸著吧,等阿斗繼位后,讓他收買人心用。
封賞完畢后,我決定討伐東吳,奪回荊州,重新完成隆中對策的戰略布局,如有可能則吞并江東,與曹魏劃江而治,二分天下。
計議已定,我打出為云長報仇的旗號,親帥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得知此事后立即遣諸葛瑾寫信求和,我沒搭理他。大軍出發前我令翼德從閬中出兵江州,與大軍匯合,征討東吳。然而令我抓狂的是翼德在出發前居然被部下張達、范強所殺,二人帶著翼德的首級逃往江東。我恨啊,云長剛剛坑完我,翼德你怎么也坑我,你們倆真是氣煞我也。
大軍已經開動斷無回轉之理,沒有翼德相助,我依然可以蕩平東吳。
此戰我軍得五溪蠻相助,總兵力達五萬余人,孫權見求和不成,以陸遜為大都督統帥五萬大軍抵御我的進攻。此戰我求勝心切,小看了此人,本應水陸并進,夾江直下,然而面對陸遜的誘敵深入,我以為是膽怯不敢與我對戰。于是舍舟就陸,處處結營,終被其抓住時機,火燒連營,致使我數萬大軍慘遭屠戮,我僅以身免。
逃到永安后心力交瘁的我很快就病倒了,幸得子龍來救,加之擔心曹丕襲擊后方,于是陸遜放棄了追擊。此時永安尚有兩萬士卒,而曹丕果然舉兵伐吳,東吳勉力抵抗。由于擔心我再次東征,孫權遣使求和。夷陵之敗是我沖動的懲罰,此時的我已萬念俱灰,我知道我的日子不多了,我必須要為阿斗做些什么。我答應了孫權的求和建議,并派遣使者去往東吳議和。必須重建孫劉聯盟,曹魏勢大,只有兩家再次聯合才能維持鼎足而立的局勢。
之后我開始考慮托孤之事。第二年我的病情加重,我知道大限將至,立即召孔明來永安,臥榻之前,我看著孔明,百感交集,我跟他聊了很多,回憶當年在隆中初識,孔明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爾后為幫我匡扶漢室,可說是鞠躬盡瘁,沒有絲毫懈怠,我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孔明居功至偉。而今我就要走了,阿斗年幼,蜀漢內部派系林立,夷陵之敗后很多人一定是蠢蠢欲動,而外部曹丕、孫權一直都是虎視眈眈,我的死訊一旦傳出,彼一定會有所行動,內憂外患之下阿斗是無法應付的,所以我必須找人輔佐他,而孔明無論是能力、忠誠還是威信都是上上之選,但是如果讓孔明一個人獨掌大權,我擔心他應付不過來,特別是孔明不擅軍事,必須找個合適的人幫他,在永安這幾個月我一直考慮的也是這個問題,思前想后我發現只有李嚴李正方最為合適。李嚴經過我多年觀察,此人性格孤傲,不結黨營私,且政事、軍事的能力都數上佳,應該可以幫孔明分擔。
我把阿斗叫到跟前,告訴他我走以后,他們兄弟三人要把孔明當做父親一樣對待,孔明會輔佐他做好皇帝,事無巨細,都由孔明決定。并令李嚴協助孔明。
該說的都說了,我讓他們都離開,我想靜靜的等待最后時刻的到來。
本來都無所謂了,可不知道為何,當這一刻越來越近的時候我卻害怕了,我不想死,真的不想死,我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完成,我那個華蓋車還沒來得及制作呢,我還沒有泰山封禪呢,我還沒看到天下一統,我還沒看到阿斗長大當皇帝的樣子呢,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還沒找到他們,還有糜氏,她我也還沒找到,不行,我不能死,不能死,不能死,不能~~~~~死
對不起大家,情緒有些失控。我的懺悔就是這些,一字一句都是我真實的想法。請各位領導評定,謝謝!
白無常:好,劉備你可以下去了,評定結果會在大會結束后三日內公布,到時候自己去廣場公告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