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江東孫氏的崛起之路(六)

  • 死鬼聊聊
  • 二禪師
  • 5254字
  • 2020-12-17 10:17:44

白:仲謀先生都等急了吧,接下來我們就跟您好好聊聊。我們就從您接手江東開始吧,當時的局面如何,您又是如何穩固自己的位置的?

權:兄長去世后,江東內憂外困,風雨飄搖。世家大族陽奉陰違,觀望局勢;地方士民尚未歸心,政令難行;邊遠地區尚未臣服,山民割據山中,不尊號令,不守法度;不久廬江太守李術公開反叛;堂兄孫輔暗通曹操;叔父孫靜之子孫暠亦妄圖自立;廣陵陳登,江夏黃祖盡皆虎視眈眈。我當時年級尚輕,面對這紛繁駁雜的形勢,完全失去了方寸,手足無措。

多虧了張公子布,他鎮定自若,親自主持大局,在母親和大嫂的支持下,率領眾將官立我為主,給許昌朝廷上表,說明兄長之事,并申明由我繼任,給各地郡縣發送公文,令各級官吏恪盡職守,最后他親自扶我上馬,帶隊巡游,以安民心。

當時曹操與袁紹正在官渡鏖戰,面對我的主動示好,他欣然接受,表奏我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認可了由我繼承兄長基業。這樣一來,我之后的任何動作都將是名正言順,但凡與我作對的都是叛逆,張公這一招釜底抽薪讓當時所有的敵對勢力全部陷入了被動境地,難有作為。

李術的廬江之叛是危害最大的,且其暗中必定受到了江東大族的支持,若他再與荊州劉表聯合,則江東不復我有,因此必須迅速平定李術叛亂,以警示宵小,震懾外敵。張公與公瑾等人研判形勢,首先致信許昌,將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嚴象之死歸罪于李術(實則是孫策密令李術所為),如此一來,討伐李術則師出有名,;其次為防止軍隊被滲透,所以此戰由我親自領軍,以孫氏宗族為主力,在表兄徐琨,從兄孫河的協助下,攻打皖城,李術向曹操求救而不得,孤立無援,城破被梟首示眾,其三萬余部曲被我收編。

回轉吳縣途中,得知了堂兄孫輔暗通曹操,欲獻江東。念其多年來為一直為孫氏一族征戰,頗有功勛,我并未因此加害于他,只是將其流放東部并加以軟禁。至于叔父孫靜長子孫暠,他的所謂自立因為虞仲翔的一番勸說很快就放棄了,并未產生多大危害,我也就未予以嚴懲。自此因兄長之死而造成的內亂問題基本肅清,廣陵太守陳登因病去世,荊州劉表在我剿滅李術后,繼續采取守勢。江東初定,我也算暫時坐穩了江東之主的位置。

白:那看來在您接手江東的過程中,張昭先生是居功至偉啊。

權:是的,張公名望甚著,正是他的鼎力支持,局面才能迅速得到控制,我對此深懷感激,以師事之,尊稱其為張公。除此之外,母親和大嫂也助我良多,還有公瑾、程普、黃蓋、董襲、周泰等眾將。特別是公瑾,我當時的官銜僅是討逆將軍,可他卻主動帶頭以君臣之禮相待,進一步維護了我江東之主的身份。

白:那山越呢,在我印象中,這個山越似乎就剿之不盡,幾乎見證了東吳的興衰,您能給詳細說說這個山越到底是怎么回事么?

權:哈哈,不錯,說起來孤似乎真的跟山越打了一輩子啊。不過要說這山越到底是什么人,還真不好說,因為它的構成實在是太過復雜,既有百越遺民,也有吳中土著,有山賊逃犯,還有地方豪強,甚至南遷避禍的漢人也混跡其中。其實可以這么說,但凡是不服官府管制,割據山林,為禍一方的反抗勢力都可以稱之為山越,他們沒有統一的領袖,都是各自為政。主要分布在江水以南,湘水以東的廣大地區,江東諸郡就是其主要活動范圍,因為這里山林密布,適合藏匿,清剿不易,故而江東之地山越橫行。

白:其實照您這么說他們不過一幫山賊,那能有多少人,為何數十年無法剿滅?

權:不不不,你還是小看了山越了,他們可不是普通的山賊。山越并非未開化的山民,他們懂得開采礦產,會冶煉金屬,能打造農具武器;他們知道如何構建山寨,建立防御工事,以確保自身安全;他們依山而居,種地,養殖,狩獵以維持生活。在山中不僅能很好的生存,還可以躲避官府的賦稅徭役,免受戰火的侵擾,很多人因此舉族遷入山中。盡管無法詳細統計山越之眾到底有多少人,但從歷年對山越戰爭所獲青壯來判斷,江東之地,山越至少有百萬之眾,這可不是輕易能夠剿滅的啊。

白:天吶!百萬之眾?怪不得您跟他們打了一輩子。具體講講吧,這么龐大的一個群體,他們給您帶來了怎樣的麻煩,您又是如何解決山越問題的?

權:山越數目龐大,且分布廣泛,每逢我對外作戰,山越必然襲擾后方,致使我始終無法傾盡全力進行擴張。若非如此,荊州劉表早已是我劍下亡魂,曹賊當初還焉敢南征,張文遠又如何能在合肥揚名。這些山越如附骨之疽,害得我只能偏居東南,不得寸進。

至于如何解決,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無非就是鎮撫結合。派遣能吏分駐各地,頒行優待政策,安撫各地山越之民,以收其心,不過收效甚微,更多的時候還是得靠武力征討。山越雖非正規軍隊,但由于常年居于山中,對山地作戰頗有心得,非善戰之將不能將之擊敗。我東吳名將很多都是從征討山越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比如我的兩任都督子明(呂蒙)、伯言(陸遜)都是在討伐山越中脫穎而出,還有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董襲、呂范、凌統、朱治、周舫、賀齊等眾將也都曾討伐山越,尤其是賀齊,他自追隨兄長以來,常年為我孫氏討伐山越,足跡幾乎遍及整個江東,在山越之中兇名赫赫。對了,還有最出色的一位,就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他竟然用了短短三年時間,以武力圍困和招撫并用的方法將丹陽郡的山越幾乎一掃而光,收服山民達十余萬人,擇其壯丁四萬余人編入軍隊,當真是天縱奇才。經過數十年的征討,在我東吳后期,江東大部分的山越之民都被迫出山,一部分用來補充了兵源,一部分成為了編戶,增加了賦稅,山越之患也就不復存在。

白:其實聽您這么一說,這山越也并非完全是禍患啊,至少他們可以幫您練兵練將,還能補充兵源,充實戶口,增加賦稅,利弊參半啊,哈哈。

權:確實如你所說,數十年的征討讓我東吳至少補充了十余萬兵源,以及三四十萬的勞力,而且我的實際統治區域也得到了較大的擴張。但是若無山越之患,或許我早已蕩平江南,甚至可以兵進中原與曹賊爭鋒,還何來三分天下一說。

白:是啊,或許這就是天命吧。說說江東士族吧,我一直有個疑問,孫氏一門明明就是江東本地人士,為何卻總受到江東士族的排斥,乃至敵對。

權:呵呵,這個問題問的好。其實我跟隨兄長平定江東時就曾有此疑問,后來還是張公為我解惑。我孫氏乃吳郡人士,寒門出身,父親為了振興家族,很早就離開了家鄉,十數年間四處征戰,為國盡忠,名滿天下。但就因為是寒門,加之父親曾與士族為敵,殺了王叡、張咨,這讓江東士族對我孫氏非常不滿。后來兄長承繼父業,以幫助袁術奪取江東為由渡江自立,江東士族認定我孫氏是外來戶,是來搶奪他們的家業的,所以對我們充滿了敵意。而且兄長身邊的主要部下及部曲都不是江東本地人士,公瑾是江北舒縣的,張公是徐州彭城的,東部(張纮任職東部都尉)是徐州廣陵的,程普、韓當都是北方人士,黃蓋是荊南的,江東士族對我孫氏毫無親切感可言。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我孫氏都很難獲得江東士族的好感,兄長無奈之下,滅殺了一些反抗激烈的世家大族,以確立我孫氏對江東的統治。

白:既然如此,為何不干脆將這些士族趕盡殺絕,重建江東的統治秩序呢?

權:哈哈哈,你這想法夠大膽,可談何容易啊,你太不了解這些世家大族了。

他們控制著江東大部分的土地,人口,擁有規模不等的私人部曲,他們還壟斷了文教,各級官吏多出自世家大族,而且各大士族之間往往相互聯姻,關系錯綜復雜。因此對待這些世家大族必須謹慎處理,如果雙方能夠互相合作,那么他們會源源不斷的為你提供賦稅、糧食、兵源、人才;若是雙方走向敵對,那么他們就會操縱民意,制造動亂,甚至勾結外部勢力,將你顛覆。更重要的是我的部下很多人都是士族出身,若是想將士族趕盡殺絕,可能我的內部就先崩潰了,而且我孫氏也將受到天下所有士族的敵對,這后果是難以承受的。

白:看來我想的太簡單了。那您是如何做的呢?

權:簡而言之,就是平衡。江東治下有多股勢力,以我孫氏宗族勢力為首的江北士族,江東土著士族,南遷至江東避禍的外來士族,只有各方勢力達到均勢,都有利可圖,江東才能真正穩定,我孫氏才能立足江東,放眼天下。

因此在張公等人的幫助下,我開始廣招賢才,延請名士,讓宗室以及各個家族的人才都加入到江東的統治架構之中,這樣各大勢力與我孫氏利益捆綁,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諸葛瑾、魯肅、朱桓、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都先后向我投效。

除此之外,我孫氏還與各大家族聯姻,以鞏固彼此關系。兄長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顧雍之子顧邵、陸康從孫陸遜、朱治之子朱紀,我的長子孫登娶了公瑾之女,

三子孫和娶了張公之孫女,六子孫休娶了朱據之女,七子孫亮娶了全琮的侄女,長女魯班嫁與了全琮,三女魯育嫁與了朱據。

然而真正的平衡很難做到,隨著我孫氏在江東地位的穩固,對我支持最大的吳中四姓顧、陸、朱、張逐漸開始占據主導,勢力迅速膨脹,為防止一家獨大的局面,我又扶植了一些其他士族,比如瑯琊諸葛氏、錢塘全氏等。總之在我統治江東的數十年間,不斷通過扶植、打壓、限制等等方法來維持江東各勢力的平衡,形成孫氏與士族共治江東的統治模式。

白:其實從您說的這些我能感覺出來,您跟您的父兄最大的區別就在性格上,他們二位處事更加強硬一些,而您卻可以剛柔相濟,比他們多了一些靈活,而且能屈能伸,不沖動。怪不得伯符將軍選您做接班人,江東的復雜局勢也就您這種性格方能妥善解決,若換城孫翊將軍,估計江東早就大亂了。對了,說道孫翊將軍,好像他是被暗殺了,而且您的其他幾個兄弟似乎結局都不太好,這中間是不是有什么隱情,您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權:你這是何意,莫非你懷疑我?你且說說我都做了什么?

白:您誤會了,我只是聽過一些傳言,并非我的本意。那我就給您說說我所到的一些事情。關于孫翊公開的說法是死于其家將邊鴻的暗殺,而邊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受到了媯覽、戴員二人的指使,媯、戴二人是被孫翊從山中禮聘出來的,二人不僅不感謝孫翊還將他殺害,而且在孫翊死后他們為何不逃呢?反而還留在丹陽,不久又將您的族中兄弟孫河殺害,媯覽甚至還想霸占孫翊的夫人,這都不合常理啊,而且不久您的另一位兄弟孫匡也不明不白的死了,這些事情結合在一起,不得不令人費解啊,您說呢?

權:可笑至極,你說的這些與我有何關系。難不成他們都是我害的?你覺得可能么。媯覽、戴員二人是當初吳郡太守盛憲的部下,盛憲因病離任后,許貢繼任。兄長奪取吳郡后,看在盛憲頗有名望的份上,就沒有殺他,讓他在吳郡居住,可他后來竟然私通曹操,我一氣之下將之斬殺,媯覽、戴員二人擔心受牽連就逃進了山中。你覺得他們二人會跟我合作么?

孫翊當初未能繼位,心中多少有些不滿,這我能理解。穩定江東局勢后,我為了補償他,任命他做了丹陽太守。他莫名其妙禮聘二人下山,意欲何為,我不得而知,但是此二人對我孫氏是極其不滿的,他們包藏禍心,私下與孫翊的家將邊鴻串通一氣,暗害了三弟。這與我有何關聯?

至于二人不逃,是因為他們自以為做的天衣無縫,沒人知道,屆時只需將所有罪責歸到邊鴻身上,將之斬殺即可。當時我正出征江夏黃祖,孫河得知此事后,前往調查,責備二人看護不利,二人有些心虛,且當時孫翊的部下都認為他二人是始作俑者,只是沒有證據。二人擔心事情會敗露,于是才撕下偽裝,將孫河殺害,搶奪孫翊的家財和女人,并聯系了曹操任命的揚州刺史劉馥,欲將丹陽郡獻予曹操。萬幸孫翊之妻徐氏機智,聯系孫翊的親信將官將此二人誅殺。這就是孫翊、孫河之死的真像,真兇就是媯覽、戴員,與我無關。至于四弟孫匡,是因為突得急病,藥石難醫,英年早逝。

白:徐夫人還真是女中豪杰啊。我們換個話題,說說黃祖吧,我印象中,在座三位似乎都跟黃祖有不解之緣啊。

權:不解之緣……哈哈哈……不解之緣!當年諸侯討董后,劉表老賊竊據荊州,與袁紹聯合,鉗制袁術。為了擺脫困境,袁術令父親攻打荊州,黃祖奉命阻擊被父親擊敗。襄陽被圍后,黃祖帶兵再戰,又被父親擊敗,逃入峴山,父親不知有詐,中伏而亡。自此我孫氏與黃祖勢不兩立,不共戴天。后來,兄長奪取廬江后,追擊劉勛,打敗了前來救援的黃祖之子黃射,然后兵進江夏,黃祖只身敗逃,其妻妾子女七人被俘虜。

我統領江東后,立誓必殺黃祖為父報仇,建安八年我率軍西征,大破黃祖水師艦隊,正欲攻城,山越作亂,不得以只得回軍鎮壓,此戰凌統之父凌操被甘興霸射殺;

建安九年,我再次領軍西征,然而黃祖死守不出,無功而返;

建安十一年,黃祖遣將鄧龍偷襲柴桑,公瑾反擊,將之擊敗,鄧龍被擒,甘興霸歸降;

建安十二年我令公瑾征討黃祖,然而不久母親去世,不得不終止了征伐,公瑾虜其人民而還;

建安十三年春,甘興霸認為黃祖老邁,建議我傾全力西征江夏,定能功成。當時張公極力反對,但我想曹操即將一統北方,我若再無法奪取江夏,席卷荊州,待曹操南征,我可能就沒機會了,所以我力排眾議,以公瑾為大都督,再次西征江夏。此戰前期異常艱難,江夏軍械齊備,守衛嚴密,我軍傷亡慘重,幸得凌統、董襲拼死帶領百名敢戰之士沖鋒,切斷敵軍守御艨艟戰艦之間的聯系,鼓舞了全軍斗志,最終打敗江夏守軍,黃祖逃亡途中被騎士馮則追上梟首,我的殺父之仇終于得報,不過此戰表兄徐琨中流矢而亡,令人惋惜。

白:從初平三年孫將軍離世,到建安十三年黃祖授首,前后十六年,歷經數次大戰,才報得此仇,真是不容易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叙永县| 陆丰市| 永福县| 香港| 梧州市| 西乡县| 东海县| 宜宾县| 观塘区| 博客| 沈阳市| 鄱阳县| 兴国县| 信丰县| 招远市| 永德县| 申扎县| 晋宁县| 广水市| 天峨县| 吴川市| 桂阳县| 焦作市| 汤阴县| 收藏| 高清| 武穴市| 惠安县| 梅河口市| 桂平市| 阿拉善左旗| 通渭县| 漳平市| 林州市| 万源市| 五常市| 防城港市| 高淳县| 蓬安县|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