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幼兒睡眠的秘密:4步養出甜睡寶貝
- 王榮
- 2358字
- 2020-10-15 17:36:09
影響寶寶睡眠的深層次原因
1.母親的焦慮
在我的咨詢工作中經常發生的一件事情是,很多打算找我咨詢的媽媽,僅僅和我初步聊了一下孩子的情況,第二天孩子就莫名其妙地睡好了。有一些找我咨詢過的媽媽,孩子后期有反復的情況,于是又找我簡單地咨詢了一下,然后孩子反復的情況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很多人也許認為我的建議很重要,但是對于那些找我咨詢的媽媽,我只是聆聽了孩子的情況,并追問了有關孩子情況的問題。我其實并沒有給過任何建議。我一向認為,在第一次接到咨詢時首先要做的是聆聽,貿貿然就下結論、給建議都過于武斷,除非是非常簡單的情況。
有位媽媽揭開了這個謎,她說每次感覺遇到狀況后,找我咨詢一下,孩子就復原了。她覺得是她的焦慮緊張情緒影響了孩子,孩子一哭她更慌張,就惡性循環了。咨詢之后她放松了,孩子也就平靜了。
焦慮是一種現代人并不陌生的情緒。自從我們做了媽媽開始,焦慮就開始伴隨我們的育兒生活。造成焦慮的原因,有身體激素變化的因素,也有社會的因素。當我們焦慮時,我們并不能更好地解決育兒和睡眠問題,反而會造成很多混亂。
我在前面反復談到,成人也好,孩子也好,要睡好覺的話,有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放松。
父母的焦慮和緊張是會傳染給孩子的。焦慮的來源是恐懼和不安,當我們恐懼時,孩子自然也會感到不安。也許我們不能理解,那么小的孩子,是怎么接收到父母焦慮的信號的。當一件新事情發生時,孩子并不知道這件事情對自己是安全的還是危險的,他們依賴大人的反應做出判斷。如果大人很放松,孩子就會覺得沒有危險;如果大人很緊張,孩子就會覺得很不安全。具體到睡眠這件事上來,如果每次給孩子哄睡時我們都緊張無比,孩子自然會覺得睡覺不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從而無法放松下來。
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在他的著作《游戲力》一書中提到了“第二只小雞” 的實驗。通過三步的實驗,同時和不同時嚇唬兩只小雞,得出的結論是:受驚嚇的小雞會觀察第二只小雞在干什么來判斷環境的安全性。如果第二只小雞在歡快地溜達,則第一只小雞認為安全;如果第二只小雞裝死,第一只小雞也會裝死。他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二只小雞”!
有個媽媽曾經問過我:“我心里焦慮,又沒寫在臉上,孩子怎么能知道?”其實我們的焦慮基本都會寫在我們的身體上,只是你不曾意識到。曾經有一次,朋友提醒我有皺眉頭的習慣,于是我就下意識地注意,自己每次緊張煩惱時都會皺眉頭,同時整個身體處于緊繃狀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緊張焦慮都寫在我們的身體上,只是我們自己壓根意識不到。這種緊張的狀態來抱孩子,他是完全可以感受得到的。
焦慮還會導致媽媽無法對孩子的真實需求做出反饋。媽媽在焦慮時往往被情緒支配著,很難用心去讀懂孩子的真正需求,而是按照自己的情緒和先入為主的想法做出反應。
舉個例子來說吧,孩子哭鬧時,如果媽媽正處于焦慮狀態中,通常孩子的哭鬧會讓她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比如煩躁(我曾經在朋友圈做過一個小調查,聽到孩子哭感到“煩躁” 的人是最多的),甚至是悲傷。此時父母通常會認為孩子心里苦,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孩子的感受。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投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的哭聲一般都是有含義的,或者餓,或者困,或者紙尿褲要換。孩子的哭聲往往是中性的,只是一種語言。當我們給哭聲賦予情緒時,孩子的真實需求(大多數都是生理需求),往往就被忽略了。如果我們不被焦慮的情緒主導,就能夠客觀地分析情況并觀察,找到孩子的真實需求。
焦慮也會導致媽媽無法區分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夜醒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孩子在夜間醒來時,長時間處于焦慮的媽媽往往第一反應是“怎么又醒來了?” 然后下意識地想辦法讓孩子盡快睡過去,而不是去尋找孩子醒來的真正原因。孩子醒來的真正原因也許是熱,也許是身體不舒服,也許是尿布濕了。這就在無意中造成了孩子的習慣性夜醒。
同時,孩子睡眠不好又會導致媽媽睡眠不足,媽媽長期睡眠不足也會加重焦慮情緒,甚至患上產后抑郁癥。
有研究表明,由于身體激素的變化,70%~80%的媽媽會在產后經歷一個短暫的輕度抑郁期,大多數媽媽會在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而大約15%~20%的媽媽,抑郁情緒會嚴重,直到發展為臨床抑郁。如果懷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癥,要盡快就醫。
如果媽媽只是比較焦慮,并未到抑郁癥的程度,可以嘗試下列辦法來改善自己的情緒:
● 每天花至少半個小時的時間做運動。運動會讓人分泌多巴胺,帶來很多快樂。
● 把孩子交給爸爸或者其他家庭成員帶幾天,自己補個覺。睡眠對于情緒的修復作用非常強。
● 每天睡前冥想10~20分鐘左右,時間長了會發現非常有幫助。研究表明,冥想對治療失眠癥、抑郁癥和減壓,都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 當有煩躁情緒產生時,試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 寫生活日記,發掘和記錄生活中的美好片段。
2.家庭分歧
家庭分歧對孩子睡眠的影響是中國家庭的普遍現象。因為有了孩子之后,家庭成員會增加,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會來幫忙,還有的家庭會請阿姨。雖然有人幫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能讓媽媽更安心地工作,但是,在育兒這件事上,有時候未必是“人多力量大”。
老一輩人和年輕父母在育兒這件事情上的代溝格外深,寶寶睡眠更是重災區。即使爸爸和媽媽之間也有很多分歧。這種分歧會表現在對待孩子睡眠時間的安排,入睡方式,夜醒的處理方式,睡眠環境的安排上等方面。年輕的父母會看各種育兒書學習,老人則更喜歡按照經驗來。然而,由于計劃生育政策,我們的父母的養育經驗并不豐富。
家庭成員內部的分歧會導致孩子作息不規律,夜醒問題嚴重,睡得晚等。比如媽媽帶孩子時可能白天2小時就安排睡覺,其他家庭成員帶孩子時可能會讓寶寶清醒三四個小時。
還有的家庭,孩子夜間哭鬧不止,媽媽怎么哄都哄不好,可能其他家庭成員就會把孩子抱出去玩1小時。也有其他家庭成員會答應2歲多的孩子半夜到客廳玩的要求。這樣就會造成孩子習慣性的長時間夜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