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園冶
- 計成
- 2044字
- 2020-10-09 15:14:25
自序
【原文】不佞〔1〕少以繪名,性好搜奇,最喜關仝、荊浩〔2〕筆意,每宗之。游燕及楚〔3〕,中歲歸吳〔4〕,擇居潤州〔5〕。環潤皆佳山水,潤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間為假山,予偶觀之,為發一笑。或問之:“何笑?”予曰:“世所聞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6〕,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7〕?”或曰:“君能之乎?”遂偶為成“壁”,睹觀者俱稱:“儼然佳山也!”遂播聞于遠近。適晉陵方伯吳又于公聞而招之〔8〕。公得基于城東,乃元朝溫相〔9〕故園,僅十五畝。公示予曰:“斯十畝為宅,余五畝,可效司馬溫公‘獨樂’制〔10〕。”予觀其基形最高,而窮其源最深,喬木參天,虬枝拂地。予曰:“此制不第〔11〕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喬木參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畫意;依水而上,構亭臺錯落池面,篆壑〔12〕飛廊,想出意外。”落成,公喜曰:“從進而出,計步僅四百,自得謂江南之勝,惟吾獨收矣。”別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蘊奇,亦覺發抒略盡,益復自喜。時汪士衡中翰〔13〕,延予鑾江〔14〕西筑,似為合志〔15〕,與又于公所構,并馳南北江焉。暇草〔16〕式所制,名《園牧》爾。姑孰曹元甫先生〔17〕游于茲,主人偕予盤桓信宿。先生稱贊不已,以為荊關之繪也,何能成于筆底?予遂出其式視先生。先生曰:“斯千古未聞見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開辟〔18〕,改之曰‘冶’可矣!”
時崇禎辛未之秋杪,否道人暇于扈冶堂中題
【注釋】〔1〕不佞:不才,自謙之詞。佞,多指巧諂善辯,此處指才。
〔2〕關仝、荊浩:都是五代時畫家,以善繪山水聞名。
〔3〕游燕及楚:燕,燕國,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楚,楚國,在湖北湖南一帶。
〔4〕吳:吳國,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此處作者指自己家鄉江蘇。
〔5〕潤州:隋代州名,治所在今鎮江市。
〔6〕胡不假真山形:何不借用真山的形態?胡,疑問代詞。
〔7〕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勾芒,指春神;拳磊,用小石頭堆積起來。
〔8〕適晉陵方伯吳又于公聞而招之:晉陵,古縣名,在今江蘇常州;方伯,對布政使的恭稱,又稱藩臺、藩司,明清時期主管省一級民、財政的官員;吳又于,萬歷進士,曾任江西布政使。
〔9〕溫相:指元代溫國罕達,曾任集慶節度使。
〔10〕可效司馬溫公“獨樂”制:司馬溫公,指司馬光,死后追封溫國公;獨樂,司馬光曾在洛陽城南筑“獨樂園”。
〔11〕不第:不但。
〔12〕篆壑:溝壑似篆書形狀。
〔13〕中翰:官名,明清時內閣中書。
〔14〕鑾江:古縣名,在今江蘇省儀征縣。
〔15〕合志:志趣相合。
〔16〕草:草稿、初稿。
〔17〕姑孰曹元甫先生:姑孰,古城名,在今安徽當涂縣;曹元甫先生,安徽當涂人,著有《博望山人稿》。
〔18〕開辟:開創。
【譯文】我在少年的時候就因繪畫而聞名,生性愛好搜尋奇妙的勝景,最喜愛關仝、荊浩筆下的意境,常以他們為師。我游歷了北方的燕地和南方的楚地,到中年的時候回到家鄉江蘇,選擇了在鎮江居住,鎮江四周都是優美的山水風光。有愛好園林的人,取用形狀怪巧的石頭放置在竹樹林間作為假山。我偶然看見這些假山,不覺為之一笑。有人問我:“你為什么發笑?”我回答說:“我聽說世上有真的就有假的,為何不借用真山的形態,而要假得像迎春神似的,用拳頭般大小的石頭堆壘呢?”有人問:“你能辦到嗎?”于是因這個偶然的機會我為他們疊了一座峭壁山,一旁觀看的人稱贊不已:“就好像峻美的真山一樣!”于是我制作假山的聲譽遠近聞名。恰巧,常州有位做過布政使的吳又于公聞名來邀請我去。吳公在城東購買了一塊土地,這塊地原是元代相國溫國罕達的故園,只有十五畝。吳公對我說:“用十畝土地建造住宅,剩余的五畝可以仿效宋代溫國公司馬光‘獨樂園’的形制建造園林。”我察看了園址情況,地勢很高,而探查其水源又很深,喬木高聳,上干云霄,虬枝低垂,下拂地面。我說:“這里的地形不僅應選用合適的石頭壘山以增加高度,還應挖去一些泥土以增加深度,使喬木在山腰形成高低錯落之勢。裸露地面的盤根處嵌入石頭,就好像山水畫的意境一樣;再沿著池邊的山坡修建亭臺,使池子的水面泛起參差錯落的倒影,挖掘篆書般曲折的溝壑,上面架飛廊,將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意境。”園林建造完成后,吳公喜笑顏開地說:“從步入園林到走出園林,用腳步計算約有四里,我自認為江南的勝景,已盡收我這個園中了。”還有一些小型建筑,雖是些片山斗室,但我認為胸中所蘊藏的奇思妙想,也基本上得以盡情發揮,自己愈加感到高興。時值內閣中書汪士衡,邀請我到鑾江縣城西去修建園林,我的構思似乎很合他的志趣。他的這個園林與吳又于公所建造的園林,一并馳名于江南江北。閑暇的時候我整理自己的草稿和圖式,取名《園牧》。姑孰縣的曹元甫先生云游到鑾江,主人與我一道陪他參觀、住宿兩天。曹元甫先生對園林稱贊不已,認為就像荊浩、關仝的山水畫一樣,并問我何時能用筆寫成著作。于是我拿出寫的書稿給曹元甫先生過目,曹元甫先生說:“這是自古以來未曾聽過見過的,為何要取名為‘牧’呢?這可是你的創造,應把它改名叫‘冶’才行!”
時值崇禎四年(1631年)秋末,否道人空閑時寫于扈冶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