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園冶
- 計成
- 3686字
- 2020-10-09 15:14:33
屋宇
從四個方面論述園林建造之道。一是總論;二是各類園林建筑物的名稱和釋義;三是梁架結構及其變化;四是園林建筑物的平面圖。
【原文】凡家宅住房,五間三間,循次第而造;惟園林書屋,一室半室,按時景為精。方向隨宜,鳩工合見〔1〕;家居必論〔2〕,野筑惟因〔3〕。雖廳堂俱一般,近臺榭有別致。前添敞卷〔4〕,后進余軒;必重椽〔5〕,須支草架;高低依制,左右分為。當檐最礙兩廂〔6〕,庭除〔7〕恐窄;落步但加重廡〔8〕,階砌猶深。升栱不讓雕鸞〔9〕,門枕胡為鏤鼓;時遵雅樸,古摘端方〔10〕。畫彩雖佳,木色加之青綠;雕鏤易俗,花空嵌以仙禽。長廊一帶回旋,在豎柱之初,妙于變幻;小屋數椽委曲,究安門之當,理及精微。奇亭巧榭,構分紅紫之叢;層閣重樓,回出云霄之上;隱現無窮之態,招搖不盡之春。檻外行云〔11〕,鏡中流水〔12〕,洗山色之不去,送鶴聲之自來。境仿瀛壺〔13〕,天然圖畫,意盡林泉之癖,樂余園圃之間。一鑒〔14〕能為,千秋不朽。堂占太史〔15〕,亭問草玄〔16〕,非及云〔17〕藝之臺樓,且操般〔18〕門之斤斧。探奇合志,常套俱裁。
【注釋】〔1〕鳩工合見:鳩工,指工匠。合見,統一意見,指符合主人的心意。所謂“三分匠七分主”。
〔2〕論:講究。
〔3〕野筑惟因:建筑園林房屋要講求因地制宜。
〔4〕敞卷:在頂上建成拱形,稱敞卷。
〔5〕椽:裝于屋頂以支持屋頂蓋材料的木桿。
〔6〕兩廂:正房兩邊的房屋。
〔7〕庭除:院落,院子。
〔8〕重廡:堂下周圍的走廊、廊屋。
〔9〕升栱不讓雕鸞:升栱,斗栱的簡稱。又稱斗科、欂櫨。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呈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栱,而栱與栱之間墊的方形木叫斗,為中國傳統建筑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雕鸞,雕刻紋飾。
〔10〕古摘端方:仿古也要選擇端正大方的風格。
〔11〕檻外行云:比喻建筑物非常高。
〔12〕鏡中流水:比喻池水平面如鏡。
〔13〕瀛壺:瀛洲。
〔14〕一鑒:這里指文人隱居于此,為園林著述立言。
〔15〕太史:源自唐朝詩人牛鳳及,撰有《唐書》。牛鳳及是牛弘的曾孫,官至中書門下侍郎,撰《唐書》,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績是修國史,故堂號叫“太史堂”。
〔16〕草玄:源自漢朝揚雄,曾著《太玄》,其在四川成都的住宅遂稱草玄堂或草玄亭,亦簡稱“玄亭”。與太史堂相對。
〔17〕云:指陸云。
〔18〕般:同“班”,指魯班。
【譯文】凡是構建家居住宅,不管三間五間,都要按空間序列依次建筑。但是園中書屋,不論是一室還是半室,按自己景色的變化來建造才好。朝向隨意,這是建園者的共識。家居房屋建筑必須講究定規法度,而園林建筑則應因地制宜。雖然廳堂的建造基本一樣,但接近臺榭的應建造得風格別致。前檐要添建敞卷,后檐要退留余軒;屋頂必須構建木桿以做假頂,還須支起草架;根據形制造作,前檐高而后檐低,前高后低的造法不同,要分別造作。正堂的檐最影響兩側廂房的構建,很容易使庭院空間顯得狹小。解決的辦法是在檐下添置走廊或廊屋,臺階會因之變得寬展。立柱與橫梁交接處的拱和拱間方形的斗都不用雕刻紋飾,門枕也不必刻鏤成鼓;樣式要高雅古樸。仿古也要追求端正大方。彩畫雖好,卻不如在木色上飾以青綠的顏色更雅致;雕鏤很容易流于俗套,如在鏤花間嵌入仙禽就不適宜。建造回旋的帶狀長廊應在豎柱之初精心構思,多一些變幻之妙;建造僅有數椽的小屋,庭院和門戶的安排應更加考究,要明白精巧微妙宛轉往復的至理。巧小奇妙的亭榭,要區別構建在紫木叢花之中;建造層疊的樓閣,要追求聳立于浩空云霄的感覺。姿態隱現,才有無限變化的趣味,恍惚招搖間,方顯出迷人媚態。高欄外行云移動,平靜的水面如明鏡一般,雨水洗不去秀美山色,陣陣清風又把鶴鳴聲送來。仿佛蓬萊仙境,又仿佛天然畫卷,能極大地滿足人們對山林清泉的癡愛,也能讓人自樂于園中花圃之間。造園能有這一境界,一定是千秋不朽之作。廳堂應有太史公司馬遷所說的“高山景行”的風范,亭臺應有揚雄草玄堂的明澈淡泊。并不是說我的境界有多高,姑且班門弄斧罷了。想要滲透園林營造之妙,尚需志趣投合者共同探究,在這里,陳規俗套的知識就不必再議了。

□ 蘇州留園林泉耆碩之館的廳堂示意圖
廳為男主人接待客人處,堂為女主人接待女客處。廳與堂的裝飾也是截然不同的。“林泉耆碩之館”意為德高望重之人以及一些隱士名流游憩之所,“林泉”就是指山林和泉石。林泉耆碩之館為四面廳建筑,廳內南北梁架有扁、圓之分,俗稱“鴛鴦廳”。廳內陳設紅木家具,整個廳堂裝修精美,雕刻玲瓏剔透,富麗堂皇,是蘇州園林中頗具特色的房屋建筑。
◎園林營造中常見屋頂式樣圖示
中國的傳統建筑主要是以木結構為體系,建筑的式樣也比較多。下圖展示的是較為常見的中國古建筑的屋頂式樣。

八角攢尖
攢尖形式的一種,因有八條垂脊而得名。

扇面
扇面,因形制類似于扇子而得名。

硬山
屋面雙坡,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或略高于屋面。

重檐
重檐,即兩層屋檐。

懸山
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墻之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又稱“挑山頂”。

廡殿
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

圓攢尖
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閣、塔常用此樣式的屋頂。

風火山墻
山墻,指的是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墻面。高出的山墻稱風火山墻,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發生火災時火勢順房蔓延。

歇山
歇山是廡殿頂和硬山頂的結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墻面。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九脊頂”。

盔頂
盔頂沒有正脊,各垂脊交會于屋頂正中,即寶頂??敹嘤糜诒?、亭等禮儀性建筑。

卷棚
屋面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蠱頂
蠱頂是在四邊形平頂的基礎上,四角又各添了一條垂脊。
◎清代木結構房屋建筑圖示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方可為良?!薄犊脊び洝分械倪@句話反映出了中國古代建筑對于建造房屋的時間、環境、材料以及技藝的嚴格要求。此圖所描繪的是清代木結構建筑的圖式。

① 進深
進深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又稱“通進深”。
② 椽
椽指的是放在檁上架著屋頂的木條,其作用是分擔屋頂的重量。
③ 正脊
正脊是指房屋最上邊正中的脊。
④ 正吻
正吻,也稱“吻”或“大吻”,是明清時期建筑屋頂的正脊兩端的裝飾構件,為龍頭形,龍口大開咬住正脊,主要作裝飾之用。
⑤ 垂脊
垂脊是屋脊的一種,在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的建筑上指的是自正脊兩端沿著前后坡向下的脊,在攢尖頂的建筑上指的是自寶頂至屋檐轉角處。
⑥ 柁墩
柁墩指用在兩柁梁之間,支起上梁的建筑構件。
⑦ 脊檁
脊檁指的是位于中柱之上的檁條,主要起到牢固、支撐的作用。
⑧ 柱子
柱子是屋宇重要的部分,柱子的破壞將會導致整個建筑的損壞與倒坍。
⑨ 檁
檁指架在梁頭位置的沿建筑面闊方向的水平構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將屋頂荷載通過梁而向下傳遞。
⑩ 梁
梁是水平方向的長條形承重構件,專指順著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長木。
? 瓜柱
宋時稱“蜀柱”或“侏儒柱”,指的是古建筑木梁架中的矮柱,一般置于上下梁之間,承托上梁的梁端,或置于最上面一根梁的中央,承托脊檁。前者稱為“金瓜柱”,后者稱為“脊瓜柱”。若瓜柱高度小于其本身的寬度,則改稱柁墩。
◎殿堂用脊圖示
屋脊曲施及紋頭,可自由酌定,瓦條線路亦可增減。

屋脊的最初功用是為了壓住屋坡邊緣上的瓦片,以防止瓦片和屋頂被風吹掉。唐朝以前,屋脊是以短厚為主,顯得粗獷雄渾;宋代以后逐漸變得精巧細致。屋脊依所在位置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正脊,即屋坡頂端的屋脊;另外一種是垂脊,即屋坡兩側下垂的屋脊。古人為了驅逐來犯的厲鬼,守護家宅的平安,并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不論是建筑等級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戧脊端、角脊上飾“龍”來辟邪,并以此顯示宅主的職權和地位。一般來說,屋脊又分為廳堂用脊和殿堂用脊兩種。上圖中所繪的這些屋脊形式均為古典建筑上常用的裝飾方式。
◎廳堂用脊圖示
廳堂正脊分游脊、甘蔗、雌毛、紋頭、哺雞、哺龍諸式。游脊以瓦斜平鋪,簡陋過甚,不宜用于正房,甘蔗、雌毛、紋頭等,用于普通平房,廳堂多用哺雞,哺龍則用于寺宇之廳堂。

三種屋架結構
抬梁、穿斗、井干這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木構架。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這種結構方式廣泛地運用于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后用枋、檁斗接而成,小型建筑物和民居中較多使用。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

檐分上出與下出
古建筑多有深遠的出檐,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定。小式房座,以檐檁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則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檐尺寸,稱為“上檐出”,簡稱“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被稱為“出水”。古建筑都是建在臺基之上的,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臺明”。臺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臺明出檐”,對應屋頂的上檐出,又稱為“下出”。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尺度差便為“回水”。其作用是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臺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墻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