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
- (明)周嘉胄 (宋)洪芻 陳敬
- 1871字
- 2020-10-09 15:09:09
作法事實
古殿爐香
有人問:“什么是古寺一爐香?”寶蓋約師回答道:“歷來無人嗅。”那人又問:“嗅到香味的人又如何?”寶蓋約師回答道:“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俱不到。”
買佛香
有人問:“‘動貌沉古路,身沒乃方知’當做何解釋?”法師答道:“這就好比是偷佛祖的錢去購買佛香。”那人說:“我不會這樣。”法師回答道:“那就燒香供奉你的父母吧。”
萬種為香
高僧永明壽公(唐末五代禪宗永明延壽禪師)說:“搗碎萬種香料而調制成香品。焚香時,只需要一點點,就能嗅到眾多香品的氣息。”《無生論》
合境異香
杯渡和尚(南北朝劉宋時代的佛教僧人)到廣陵城去,途中與村舍一李姓人家相遇。之后,村中人竟都能聞到奇異的香味。《仙佛奇蹤》
◎佛教上香
以香禮佛,重在“誠敬”二字。供佛、供香雖有種種儀軌,而究其實質,都旨在喚起、培扶修持者的誠敬心。若無誠敬之心,則一切外在的舉止言行無論如何嚴整,也是刻板無光,難增智慧功德。據《華嚴孔目章》卷一記載,以身儀之端正、內心之虔誠與否,而分禮佛之態度為三種。一、成過禮。禮佛時,身儀不正,與輕慢相應,必有過失。二、相似禮。禮佛時,身儀雖似端正,而與雜覺相應。三、順實禮。禮佛時,身儀端正,并與正智相應。
以香禮佛,始于印度。據《大智度論》卷三十記載,天寒時多行燒香、涂香則通于寒時、熱時。其后,燒香用于迎請、供養佛菩薩之行事中。諸經中多有燒香供養的記載。在佛教中,燒香的儀軌至關重要。

供香前,要洗手、漱口、端正儀軌,身心寂靜安定。點香時不可用口把明火吹滅,點好后將香舉置胸前,香頭平對菩薩圣像。將香插好后,退半步問詢即可,不用一直點頭。上完香后,應面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

1.點香
將香點燃,用兩手的中指和食指夾住香炷,大拇指頂著香的尾部。

2.上香
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

3.插第一支香
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時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

4.插第二支香
第二支香插右邊,插時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

5.插第三支香
第三支香插左邊,插時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

九龍吐水
在佛教故事中,釋迦牟尼出生時天空有九龍出現,龍口吐出香水為他沐浴。后世的浴佛節便來源于此。每當佛陀誕辰,各地模仿九龍吐水沐浴,以象征佛教弟子信守佛法。
佛盤香湯
佛陀誕生與蓮花關聯密切,步步生蓮的故事以及蓮花座臺都是典型的象征。每當浴佛節時,各佛寺在寺院擺設佛桌,上面安置大佛盤,盤中蓮臺立有釋迦牟尼像,盤中盛滿“香湯”,諸信眾舀湯浴佛。
□ 香湯浴佛
香湯是指添加諸種香料燒制而成的溫熱湯水,多用于洗凈身體。浴佛節時,必須用多種香料制成香湯洗浴佛像。《浴佛功德經》記載:“若浴佛像時,應以牛頭旃檀、白檀、紫檀、沉水、熏陸、郁金香、龍腦香、金陵、藿香等于凈石上,磨作香泥,用為香水,置凈器中。于清凈處以好土作壇,或方或圓,隨時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湯,凈潔洗沐。”
每年的農歷四月二十八日為佛誕日,以香湯浴佛像,即依據上述所說而來。常用的香湯是七香湯,用陳皮、茯苓、肉桂、當歸、甘草、地骨皮、枳谷七味草藥和香料煎制而成。
燒香咒蓮
西域佛圖澄大師取來一盆清水,并對著它燒香念咒,頃刻之間,青蓮從盆中清水里長出來。
香光
鳥窠禪師(唐代杭州人,名道林)的母親朱氏,夢見陽光入口,因而有了身孕。母親誕他之時,滿室的異樣香氣,故而給他起名為香光。《仙佛奇蹤》
◎蓮花手菩薩像
傳說有一頭大象去摘池塘中的蓮花,不幸滑進爛泥中,便痛苦地大喊并祈禱那拉衍那(為毗濕奴的一個身形)。正在叢林中的圣觀音聽到求救聲后,立即變成那拉衍那的樣子,將大象從沼澤中解救出來。為表達感激之情,得救的象將采得的蓮花獻給觀音。觀音則將蓮花獻給了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又將此花獻給他的本尊無量光佛。為了贊揚觀音的慈悲行為,無量光佛讓觀音手持蓮花,繼續做有益于眾生的事。此后,觀音就以“蓮花手”著稱。

①與愿印
蓮花手菩薩通體紅色,象征火焰和激情。右手施與愿印(佛教姿態之一,布施、贈予、恩惠、接受之印),以滿足眾生愿望。
②寶瓶
寶瓶內插滿資糧樹,資糧樹須修行才能獲得。
③五彩蓮花
觀音立于彩色蓮座之上,左手牽一枝五彩蓮花,蓮花形于左肩。蓮花本是佛的象征,這里還代表本尊觀音。
自然香潔
伽耶舍多尊者(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八祖)的母親懷孕七日后便誕下了他,尚未沐浴,尊者的身體就自然馨香、潔凈。《仙佛奇蹤》
臨化異香(兩則)
唐代僧人慧能大師跏趺坐化時,異樣的香氣襲人口鼻,日月周圍的白色暈圈出現在大地之上。《仙佛奇蹤》
又有智感禪師將要坐化時,室內彌漫著奇異的香味,歷經數十天而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