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
- (明)周嘉胄 (宋)洪芻 陳敬
- 1918字
- 2020-10-09 15:09:01
熏陸香
熏陸香即乳香,因其垂滴如乳頭狀而得名。熔塌在地上的,是塌香,與熏陸香為同一種香。佛經中稱之為“天澤香”,因其質地潤澤,又有多伽羅香、杜魯香、摩勒香、馬尾香之稱。
唐代醫家蘇恭說:“熏陸香,形似白膠香,出產于天竺國的呈白色,出產于單于國(即匈奴國)的夾有綠色,品質不佳。”
宋代醫家宗奭說:“熏陸木,葉子類似棠梨。南印度境內的阿叱厘國出產這種香,并稱之為西香。南番出產的品質尤佳,稱乳香。”
陳承說:“熏陸香西出于天竺,南出于波斯等國。西方出產的呈黃白色,南方出產的呈紫紅色。天長日久形成重疊狀態的,不具乳頭形態,且雜有沙石。形成乳頭狀的,乃是新生而出,未雜沙石。熏陸是其總名,‘乳’是指熏陸生成的乳頭形狀。如今的松脂、楓脂香中,有很多這種形狀的。”
李時珍說:“如今的人,大多將楓香混雜在乳香內,只有燒香時才能分辨。南番各國都出產乳香。”《宋史》說:“乳香有一十三等。”《本草》
大食勿拔國(位于阿曼南部的米爾巴特一帶)位于海邊,氣候非常溫暖,此地出產的乳香樹,其他國家都沒有。人們每天用刀斫破它的樹皮,以汲取乳汁狀的液體。其液體或凝結在樹上,或滴落在地下。在樹上自然凝結成透明狀的,是明乳,當地人用玻璃瓶盛放它,并稱之為乳香;在地下的稱為塌香。《埤雅》
熏陸香是樹皮上鱗甲狀的物質,采香之后,能再次生長。熏陸香出產于南海,是波斯松樹的香脂,呈紫紅色,像櫻桃一樣,以透明者為上品。《廣志》

葉
葉互生,密集于上部疏生,單數羽狀復葉,邊緣不規則圓裂,兩面被白毛,或無毛。
花
花小,色淡黃,卵形,排列如稀疏總狀花序。
乳香樹
矮小灌木,高4-5米。樹干粗壯,樹皮光滑,淡棕黃色,粗枝皮為鱗片狀,會逐漸剝落。
果
果倒卵形,鈍頭,果皮肥厚,每室具種子一枚。

熏陸香
味辛苦、性溫,入心、肝、脾經,有活血調氣、定痛、追毒之功用。孕婦忌用。
□ 熏陸香
熏陸香,又叫卡氏乳香,是一種香氣濃郁的香料。熏陸香樹主要產于紅海沿岸至利比亞、蘇丹、土耳其、伊朗等地。熏陸香為該樹滲出的樹脂。春、夏季可收采,春季最好。收采時,于樹干皮面由下向上切傷,并開一狹溝;樹脂滲出,入溝中,數日干硬可收采。古埃及人與希伯來人常在祭祀中燃此香以敬神,至今仍有部分教堂在宗教儀式中采用此法驅趕邪靈。乳香現多用于制作香水,亦作醫用熏香,可減輕煩躁和憂郁。
乳香,即樹脂香,出產于祖法兒國(今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島東南海岸),形似榆樹,葉尖長大,只需斫破樹皮就能取出香脂。《華夷續考》
熏陸,出產于大秦國(亞洲西端及地中海東岸地區)。在該國的大海邊,生長著一種大樹,其枝葉如同古松,生于沙中。盛夏時節,樹膠流出,積在沙上,形狀似桃膠。當地人采取此膠后,或賣給商人,或自己食用。《南方異物志》
熏陸香出產于大食國(原系一波斯部族的名稱。唐代以來,阿拉伯帝國被稱為大食)南面的數千里深山幽谷之中,其樹與松樹類似。人們用斧子斫破樹皮,使樹脂溢出,凝結成香,聚積成塊。然后用大象馱著,運到大食國。大食國用船將其運載到三佛齊國(大巽他群島上的一個古代王國),用來交換其他貨品。因此,此香常常聚集在三佛齊國。三佛齊國每年用大船將其運到廣州、泉州。廣州、泉州的商船,視其香品多少,評定其價格、品質。此香分為以下品級:其中最上品的為揀香,又圓又大,像指頭一樣,即今人所謂的滴乳香;稍次的是瓶乳,其色澤不及揀香;再次一點的為瓶香,即采收時量取重量,放入瓶中有上、中、下之別;次于瓶香的叫袋香,即說采收時,需放置在袋中,其品類也有三等;次于袋香的叫乳塌,因其熔化在船面上,故雜有沙石;再次一品的叫黑塌,為黑色的香;又次一品的叫水濕黑塌,因此香在舟船之中被水浸漬,故香氣改變,香色敗壞;品質混雜且香品破碎的,叫砍硝;被風揚起時呈塵末狀的,叫纏香。以上,就是熏陸香的類別。《香錄》
偽造的乳香,是用白膠香攪入糖制成的。燒香時香煙較散,雜有叱叱聲的,便是偽造的。真正的乳香與茯苓一同咀嚼,會變成水。皖山石乳香,形態玲瓏而有蜂窩的是真品。每次焚香時,先焚乳香,再焚沉香之類,則香氣為乳香之氣。香煙穩定,難以消散的是乳香;反之,則為白膠香。
熏陸香樹,《異物志》載:“枝葉如同古松。”《西域記》又載:“葉子如同棠梨。”《華夷續考》載:“形似榆樹,葉片尖長。”《一統志》又載:“類似榕樹。”也許是因為各地所產的熏陸香樹的葉子、枝干有差異,而各家論述多出自傳聞,所以缺乏確切的依據。但熏陸香確為樹脂液凝結而成。對此,《香錄》中有詳盡的論述。唯有《廣志》中言:“熏陸香為樹皮鱗甲,采香之后能再生,乳頭香是波斯松樹的樹脂。”這里似乎說的是兩種香,應當依從前述各家論說才是。
斗盆燒乳頭香
曹務光治理趙州,用斗盆焚燒十斤乳頭香,說:“錢易得,佛難求。”《舊相澤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