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藝術博覽會的形成與發展
一、藝術博覽會的基本概念
藝術博覽會是繼畫廊和藝術品拍賣之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大規模、高品位、綜合性的藝術品集中展示和交易的場所,同時也是一種組織活動。藝術博覽會譯自英文Arts Fair或Arts Exposition,它實際上包含著“展示”和“交易”兩種主要性質。藝術博覽會匯集了優秀的藝術作品,具有展示的功能,在給人們以高層次、高質量的審美享受的同時,又充滿著強烈的現代社會商業氣息,同時藝術博覽會又為藝術品經營者和經營機構以及藝術品消費者、投資者與收藏家搭建交流平臺,創造藝術交流的空間。藝術博覽會就是藝術審美與商品經濟有機結合的產物。藝術博覽會作為藝術在當代市場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藝術與商業有效結合的一個重要媒介。
與一般的商業展銷會有所不同的是,藝術博覽會通常由某個文化藝術組織機構,或某個大型藝術商業中介機構的代表組成的常設或臨時機構,或某個大型藝術經紀公司負責主辦,再由某個或某幾個藝術經營機構承辦或聯合承辦,通過將某個特定的展示經營區域劃分為若干個單位,然后對外公開招租以吸引畫廊、藝術品經營經紀機構和藝術家個體等入駐展示出售自己的藝術商品。其典型特點是經營過程中的兩級經營——承辦方經營和攤主經營。其中,作為承辦方的博覽會組織者和管理者,并不具有藝術作品的所有權,其收入主要來自展位的租金和門票收入。由于藝術博覽會的組織規模大,程序繁雜,需要各方面聯合承辦,以此來爭取最廣泛的藝術品來源和消費群,極大地拓寬了銷售網絡。
二、藝術博覽會的發展
藝術博覽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歐洲的某些藝術品交易集市,但藝術博覽會真正的濫觴則應歸于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倫敦舉辦的格羅斯維納商行的古董交易會(Grosvenor House Antiques Fair)。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博覽會,始于1967年在德國科隆舉辦的國際藝術博覽會,在該博覽會上,展出的藝術作品主要是以德國為主要產地的現代藝術品。科隆是德國畫廊最密集和歐洲藝術收藏家最為集中的交易精華區,再加上1980年啟動的一項旨在舉辦青年藝術家特展的贊助基金,使之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博覽會之一。其后的法蘭克福藝術博覽會、漢堡藝術博覽會、自由柏林藝術博覽會等,在辦展思路和具體操作方式方面都曾受到科隆藝術博覽會的影響。
繼德國科隆藝術博覽會之后,瑞士于1970年在北部城市巴塞爾也舉行了首屆國際藝術博覽會(The International Art Fair,Basel)。每年的6月大約有300家世界一流畫廊匯聚于此,參加為期4天的活動,出售作品的數量可達數萬件。自舉辦之日起,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便以嚴格的審查評選制度和高品位的藝術展品而著稱于世。其對參展的畫廊采取嚴格的審查制度,一般只有超過3年經營資質的畫廊才有申請參展的資格,因此,是否能有資格參加巴塞爾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幾乎成為一個畫廊檔次的主要衡量標準。2000年起,巴塞爾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單獨開辟了1.2萬平方米的新展館,以舉辦題為“藝術無限”(Art Unlimited)的展覽活動,旨在支持年輕的當代藝術家和年輕畫廊,該展覽單元深受歡迎,呈現了一些大型裝置作品和多媒體藝術品等無法在原來會展中心展出的作品。2002年,該博覽會還在“藝術無限”的展示大廳內,首創了名為“藝術休閑廳”的交流性平臺。“藝術休閑廳”由咨詢臺、藝術書屋、視聽空間等主要部分組合而成,參觀者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內與參展藝術家、博物館負責人、畫廊經紀人、收藏家會面交流,并且主辦方還安排主要參展商每天用半小時在此聚會進行相關交流活動,以推動藝術博覽會與學術機構的互動合作。巴塞爾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的成功,歸功于精心策劃的商業運作模式,“從2000年至2006年,在總監山姆·凱勒(Sam Keller)的規劃下,實現了從略帶保守但備受推崇的運作方式向將大企業和新資金結合起來的更具活力的模式的轉變,并且具備先進的展覽管理的所有特色”1。
及至1974年,法國又在巴黎舉辦了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oire International d’Art Contemporain,Paris)。在舉辦之初,選擇巴黎巴士底舊火車站為展出場地,至1976年遷至位于香榭麗舍大街的大皇宮博物館,1993年又遷至塞納河畔的布朗麗廣場展出。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是一個展示銷售各國當代藝術的大型博覽會,其特色是參展的畫廊質量高且覆蓋面廣,主要展出已在國際上確立了重要地位的藝術家的作品,同時還針對有潛力的藝術新人進行重點扶持。
此后,在西班牙的馬德里、英國的倫敦、美國的芝加哥和邁阿密等歐美國家的主要城市,分別舉行了不同規模的藝術博覽會。隨后,藝術博覽會之風波及日本、新加坡、中國等亞洲各主要國家和地區。
1993年在廣州舉辦的中國藝術博覽會,是中國政府首次對藝術市場的認可并參與的標志性博覽會,該次藝術博覽會由文化部主辦,分別在北京和廣州設置主會場和分會場,在不同時間分開舉辦。至1996年,北京和廣州兩地分別獨自舉辦藝術博覽會,北京的展會名為北京中國藝術博覽會,廣州的展會名為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自北京、廣州兩地舉辦藝術博覽會之后,上海也于1997年舉辦首屆藝術博覽會。相較于在北京、廣州兩地所舉辦的藝術博覽會而言,上海藝術博覽會則更具備接近國外高端藝術博覽會的水準。上海藝術博覽會自舉辦第一屆開始,便杜絕個人參展,而以吸引畫廊參展為主。隨后,上海藝術博覽會便以一屆吸引近200家畫廊(海外畫廊占據了1/5的展位)及其他藝術品經紀機構參展而聞名世界。在上海首屆藝術博覽會上,參展的法蘭西畫廊便以100萬美元的高昂價格出售了羅丹《思想者》鑄銅原件,這也是在中國境內藝術博覽會上第一次成交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自此之后,上海藝術博覽會便與北京中國藝術博覽會、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除卻北京、廣州、上海三地的藝術博覽會之外,尚有一些地域性比較突出的藝術博覽會,如杭州西湖藝術博覽會、大連國際藝術博覽會等。這些博覽會在展覽規模、學術水準等方面雖趕不上北京、廣州、上海三地的藝術博覽會,但這些地方性的藝術博覽會卻各具特色,它們與北京、廣州、上海三地的藝術博覽會共同形成了中國內地藝術博覽會的群體形象,為畫廊和藝術品經營機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交易空間和交易環境,同時也為中國藝術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國內外的藝術博覽會,雖然面貌多樣,各具特色,但它們具有相同的共性,即強調國際性和當代性,且注重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