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漢字文化”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
一、“漢字文化”的教學內容
根據漢字文化課和本書的性質、任務,合理設計教學內容非常重要。目前有關漢字文化的書籍大多強調系統性和專業性:有的從文字學理論及應用講到漢字與文化的聯系,如何九盈等的《中國漢字文化大觀》注2;有的從本體論(漢字形體的文化功能)和關系論(漢字與漢語、漢字與精英文化、漢字與大眾文化、漢字與漢文化傳播的關系)兩方面論證漢字和文化的關系,如何九盈的《漢字文化學》注3;有的注重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先舉例論證單字、字組、字系的文化蘊含,再探討漢字與心理思維、漢字與文學藝術、漢字與民俗游藝等文化塑造,最后歸納總結漢字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如劉志基的《漢字文化綜論》注4。而大多數是偏重于漢字文化內涵的研究:如黃金貴的《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注5用系聯和辨析同義詞的方式分析和揭示了大量的漢字形體結構與漢文化的關系,共分為國家、經濟、人體、服飾、飲食、建筑、交通、什物等八個方面;王寧等的《〈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注6,設置專題,討論專書中某些字的結構所反映的古代神權思想、王權思想、底層奴隸生活、古人發明權、玉文化、樂器文化、酒文化、飲食、車輛等文化內涵;許嘉璐的《中國古代衣食住行》注7雖然是從詞的角度來分析解釋古代文化,但是也提供了許多與服裝和佩飾、宮室和起居、車馬和交通等相關聯的文字材料;李景生的《漢字與上古文化》注8著重從漢字所反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進行分門別類地論述;邵英的《古文字形體考古研究》注9據漢字考釋上古社會生產、生活、刑罰、技藝等四方面的文化內容。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的共同特點——重系統、講專業、求科學,漢字文化課的教學內容理應與此保持一致,但面對知曉漢字理論和漢文化者寥寥的現象,就需要補充相關知識,以免難以入門,不知所云。緣此,本教材專門介紹一些漢字理論知識和漢文化知識,為了增強形象性、生動性,體現語言文字和文化的繼承性,不僅配有一百多幅實物圖和示意圖,而且增加了一些相關的典故和成語;為了方便認讀,給生僻字加拼音和釋義,給費解的引例提供翻譯或解釋。
需要說明的是,因課時有限,教學內容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本教材不是百科全書式的,而是結合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類(如生產方式和衣食住行)來談漢字的文化內涵。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宏觀介紹漢字和文化的關系(漢字的文化蘊含、漢字的文化塑造);
第二,分析講解漢字的性質和結構;
第三,漢字文化的分類闡釋(生產方式、衣食住行)。
最后,每章還附有若干練習題,以引導學生復習掌握相關知識。
二、“漢字文化”的學習方法
學習“漢字文化”,首先要對漢字的造字結構和書寫結構有所區分和把握。漢字具有表意性,其形義關系是分析文化意義的依據;而形義關系既可以用傳統的造字理據來分析,也可以用書寫理據來解釋。如“教”,《說文》:“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pū,輕擊),從(jiào,仿效)。”段玉裁注:“上施,故從攴;下效,故從
。”教就是在上有人示范,故用“攴”;在下有人仿效,故用
。這是從造字結構的角度來分析的。而有人將“教”拆分為“孝”和“文”,認為教育就在于使人孝順,有文化。這是從書寫結構的角度來解釋的。兩者角度不同,涉及的文化意義亦不同:前者客觀如實地解析教育的過程,即傳授與模仿相結合,這是對漢字的文化內涵的挖掘;后者主觀附會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即儒家的人倫思想和文化尊崇,這是對漢字的文化塑造的闡發。所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字進行分析,就可能得到不同的文化說解。有鑒于此,學習者要閱讀文字學方面的書籍及古文字方面的語文工具書,在造字法理論的指導下分析具體漢字,并參加一些猜字謎、書法比賽等活動,親近漢字,提高對漢字的敏感度,培養分析漢字結構的能力,為關聯其文化意義做前期準備。
其次,熟悉和掌握漢字形體變化的規律,正確分析漢字結構。三千多年以來,漢字的形體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等階段,同時也伴隨著繁簡的變化,因此,形義關系日漸模糊甚至喪失。如果不明于此,就會忽略或妄釋漢字的形義關系,對相關的文化意義不能正確解詁。如“射”,據說武則天認為它應當為“矮”的本字,因為字形顯示的意義是“一寸高的身材”,但殊不知此字是訛變的結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射”分別寫作、
,是箭搭在弓弦上,或手持弓上之箭狀,非常形象,而《說文》所提到的一個或體(異體字的一種)
已發生訛變,其左半邊混同于“身”,右半邊為“寸”。雖然“寸”與“又”相通,但與“身”結合時就表示長度了。由此可見不明字體演變之害。
第三,漢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了解得越廣泛、越深入,就越加感受到它與漢字之間的聯系,從而有利于探明漢字的理據。否則,我們只能對漢字的造字結構或書寫結構作表淺的分析,進行低水平的認字識字,而無法深入到文字的內部,無法延伸到與漢字字形有關的各種文化事項,這與“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注10的感言相距甚遠。因此,學習漢字文化就必須依托文化,“探討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也就是從漢字入手研究中國文化,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漢字”注11。明確地說,就是做到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和解釋漢字,認真分析漢字在構形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
第四,以漢字為基礎而衍生出的文化樣式比比皆是,可分為精英文化(如書法)和大眾文化(如字謎)兩類,它們至今還豐富著我們的文化生活。如果我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或實踐其中任何一項,熟悉和掌握其中的特點和規律,就能充分領悟漢字的魅力和影響力,探尋到漢文化深厚而獨特的底蘊,從而更加有興趣了解漢字的內容和形式。
第五,用對比的方法認識漢字。漢字不同于表音文字,它用線條或筆畫構成一個個獨立的、形義兼備的字形,是目治的;而表音文字是以字母拼寫而成的一串串線性排列的記音符號,是耳治的。目治文字有利于以形表義,促發聯想,具有畫面感和對某一理念或現象的解釋力,它不僅記錄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與眾多的文化樣式密不可分。緣此,漢字不是簡單的輔助性交際工具,而是充滿魅力的文化符號。
研習漢字文化,必須對漢字和漢文化心存敬畏,充滿好奇和樂趣。如果無視漢字的靈魂及其文化意義,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漢字的愿景就會落空,個人的文化素質和民族的品格就無從提高。
練習題:
1.結合實例說明“漢字文化”的定義。
2.“漢字文化”的內容和學習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