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漢字結構

一、什么是漢字結構

漢字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第一是書寫結構,如“態”,可理解為“心大一點”,常用來勸告人們保持良好的心態。“臭”,俗語說“自大加一點”。“教”,有人解釋為“講孝道,有文化”。此類分析其實大多是為了說明某一思想理念,或只是簡單地說明某字的寫法,其歷史悠久。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將“武”字拆分為“止”和“戈”,意為停止戰爭。其背景是晉楚邲之戰后,楚大勝,大夫潘黨曰:“君盍筑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他建議將晉人的尸體堆成高臺,留給子孫看,以炫耀武功,威懾諸侯。而楚莊王以解釋“武”字的方式表達了以戰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的思想。因此,“態”“臭”二字的解說是為了勸導人們修養德行;“教”的分析流露出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和對文化的崇拜意識。可見,此類對漢字結構的分析都明顯帶有主觀性和任意性,并非是字形結構本身所要傳達的意義,也就是說不一定完全符合造字時代的情況和造字者的用意,但它成了一種宣傳某種理念或制造某種文化樣式的工具,后者如文化塑造中的字謎、游藝等形式,它們也以書寫結構為基礎。若要探究字形本應表達的意義,就必須要了解造字結構。

第二,造字結構。漢字是表意文字,字符與其所表示的詞的本義聯系在一起。先秦時期,人們就開始注意對漢字結構進行分析。如《左傳·宣公十五年》“反正(image)為乏(image)”、《左傳·昭公元年》“皿蟲為蠱”、《韓非子·五蠹》“自環者謂之厶,背厶者謂之公”等。后人對漢字分析實踐進行總結,歸納出了漢字結構理論“六書”。如果按照“六書”理論來解析“照”“臭”“教”“態”,就分別是:從火昭聲,形聲字,照耀。從自(古“鼻”字)、從犬,會意字,本義為聞,是“嗅”的古字。從攴(pū)、從image(jiào,從子,爻聲。《說文解字》:“放也。”仿效),image亦聲,是形聲兼會意字,甲骨文作image,教育或效法。“教”字的寫法是訛變的結果,并非由“孝(image,從老省、從子)”和“文”合成。“態”實為“態”的簡化字,從心能聲,形聲字,意態。

漢字結構實分兩端,書寫結構的分析以楷書為對象,且不分繁體字和簡化字,舍棄了本字的形義關系,因其與造字無關而成為文化塑造的來源,此問題在前一章已有詳細介紹,故以下不贅述;而造字結構是漢字文化蘊含的載體,前文雖已提及,但本教材主要介紹漢字與各種文化之間的聯系,故必須首先講述“六書”理論中的四種造字法,提供分析漢字造字結構的基本知識,為進一步探求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六書”理論

(一)“六書”理論溯源

“六書”一詞始現于《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但未有具體說明。漢代時,治經盛行,有學者對“六書”進行研究,有的只確定名目,如班固《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所規定的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玄注《周禮·地官·保氏》時引鄭眾《周禮解詁》所規定的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有的既有確定的名目,也有具體的說明和研究,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認為“六書”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并首次對六書進行界定,舉例分析,影響后世,成為漢語文字學建立的基礎。

三家名目次序雖略有差異,但實出一源,即漢劉歆的《七略》。如《漢書·藝文志》本于《七略》,鄭眾之父鄭興和許慎之師賈逵皆為劉歆弟子。清代學者為了便于研究,取許慎所定的名目和班固所排的次第,定“六書”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戴震稱之為“四體二用”。“四體”即四種造字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二用”即兩種用字法,指轉注和假借,因二者與漢字結構無關,故在此不提。

(二)四體

“四體”的“體”應指主體,可見造字法之重要。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單一表示法到復雜表示法的演變過程,這是社會發展促使先人們認知能力提升的必然結果,充分顯示了造字者的聰明智慧。

1.象形:《說文解字·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象形字的特點是畫出事物,線條隨物而彎曲,如日(image)和月(image)分別像一輪太陽和一彎弦月。它分為獨體象形字、合體象形字、轉意象形字和變體象形字。以下僅列舉象形性較強的甲骨文和金文。

(1)獨體象形字:此類字的所有線條組成一個囫圇的整體,切分不開。如:

山: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水:甲骨文image ,金文image

木:甲骨文image ,金文image

人:甲骨文image ,金文image

女: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自(“鼻”的古字):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又(“右”的古字,右手):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止(“趾”的古字):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其中“又”“止”的古字皆以三個指(或趾)頭表示五指(或趾),這是以偏概全的做法,因為數字三表示多。

(2)合體象形字:畫成事物的輪廓,再借助主體事物來幫助表義。前者為本體,后者為襯體。若沒有襯體,就不明本體所象何物。如:

石: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州: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眉: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果: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瓜:金文image

此五字若沒有襯體“廠”“水”“目”“木”及像藤蔓的符號,就不知本體所指為何,故而襯體提示表義范圍,不可或缺。試比較金文image和小篆image,其上半部分相似,皆像圓形、內有顆粒狀的實物,但區分不清,只能借助于下半部分的“木”和“肉”字的提示,方知二者分別是“果”和“胃”字。由此可見,大千世界不乏相似之物,古人應用了事物分類的辦法將它們歸入到相應的偏旁部首,從字形結構內部體現事物的本質,反映了人類的認知水平。

(3)轉意象形:此類象形字所表示的詞義并非字形表面的意義,而是與字形相關的比喻義或象征義。如:

大: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小: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長(長):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高: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齊(齊):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大”以像伸開四肢的成年人形象的樣子表示事物的性質超過一般或所比對象;“小”以像塵粒狀的方式表示細微、細小;“長(長)”以像人長發狀來表示長遠義;“高”以像建于高臺之上的房屋之形象征離地面遠;“齊(齊)”以像禾麥之穗而象征齊平。這些字皆以像具體事物的構形而抽象地顯示其所屬的性質,因此其形義關系較為間接和抽象,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具有想象的張力。

(4)變異象形:甲骨文、金文尚未完全定型,因此異體字較多,如甲骨文“災”的異體字有image(從宀從火)、image(從火才聲)等。此類異體字不影響意義。但少數字通過字形的改變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具體分為轉體象形、變體象形、減體象形三類。

大: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屰: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夭: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交: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

“大”本像伸開四肢的人體,當把它稍加變形后,就變成另外的字。顛倒過來就是“屰”,后作“逆”,《說文·屮部》:“不順也。”屬轉體象形。傾斜雙臂就是“夭”,像行走時兩手搖擺形,《說文·大部》:“屈也。”彎曲義。將下肢相交就是“交”,《說文·亠部》:“交脛也。”即腳脛相交。此為變體象形。

木:甲骨文image ,金文image→片、丬:甲骨文imageimage

門(門):甲骨文image ,金文image→戶:甲骨文image

“木”字左右對稱,指樹,從中間縱向剖開成“片”字,《說文·片部》:“判木也。從半木。”剖開,分開。“門(門)”字指開兩扇的大門,取其一半后為“戶”,指單扇門。此二例是將原字拆解而成,為減體象形。

2.指事:《說文解字·敘》:“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指事字的特點是字形在像與不像之間,需要仔細觀察,方知字義。如上(image)和下(image)以長線、短線位置的不同來表示兩個相反的方位。它分為純粹性的指事性符號、在象形字基礎上加指事性符號兩種類型。

(1)純粹性的指事性符號

一、二、三、四(image)、五(imageimage)、六(imageimage)、十(imageimage

(2)在象形字基礎上加指事性符號

寸:小篆image,以象形字“又(image)”為基礎,在寸口處加指事性符號;

刃:甲骨文image,小篆image,皆以象形字“刀(image)”為基礎,在刀刃處加指事性符號;

亦: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皆以象形字“大(image)”為基礎,在兩腋處加指事性符號,此字后作“腋”;

本、末、朱:金文分別是imageimageimage,皆以象形字“木(image)”為基礎,在樹根、樹梢、樹干處加指事性符號,其中表示樹干之義的“朱”注59后作“株”。

象形字和指事字皆為獨體字,它們是早期的、比較原始的文字,形象性強,但表義有限,因此在漢字體系中數量較少。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思維的發展,大量新事物、新概念不斷涌現,復雜和抽象的意義僅靠這兩種造字法就無法得以表現,于是出現了一種適應新形勢需要的造字法——會意。

3.會意:《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huī)。武、信是也。”會意字的特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或同或異的字符組合而成,表達一個新的意義。分類標準有二:

第一,按構字部件的同異分為同體會意和異體會意。前者如:鑫,林、森,淼,炎、焱(yàn,光華,火焰),垚,從、比(image)、北(image,后作“背”),羴(后作“膻”)、鱻(后作“鮮”)等。后者如:逐(甲骨文image,從豕從止;小篆從辵從豕)、逸(image,從辵從兔)、進(進,甲骨文image ,從止從隹;金文image,從辵從隹)。此組字皆與行走有關,故從止或辵。辵,甲骨文image,從行從止,像人行走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故義為乍行乍止。其余字符豕、兔、隹所指各有特點:豕,笨拙遲緩,故易追,被選為“逐”的構字部件。當然“逐”的異體字還有image,以鹿為追逐對象,但因鹿輕盈迅速,與豕相比表義方面就遜色一些,故而被淘汰。兔,能跑善躍,逃跑迅捷,被選為表示逃跑的“逸”的構字部件。隹,一種短尾鳥,能進不能退,作為“進”的構字部件理所當然。由此可見古人觀察之細致,聯想之豐富,表現之生動。囚,甲骨文image,從人在囗(wéi,后作“圍”);安,甲骨文image,金文image,皆從宀從女。二字異義,但從構形上看,部件相類:囗和宀,表示所處環境;人和女,表示環境中的主體,但貌似相類的部件在細微處存在著差別,故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囚”表示人處于封閉的環境而失去了自由,“安”表示一女子安然地身處家中。從兩個不同字形的相關相異之處來體現字義上和感情色彩上的差異,可見造字者的整合思維發揮了作用。

以上各例證明了漢字不是被一個一個獨立創造的,而是被一類一類聯系起來創造的,這是人類抽象思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第二,按產生時間的早晚分為早期會意和晚期會意。前者如“第一”中所舉的例子,它們皆以形象化的方式合成一個新的意義,具有象形色彩,可稱為以“形”會意者。后者如:尖、卡、歪、孬、楞、劣、掰、擤、甭、吋、浬、瓩、嗧等,皆以各個部件獨立的意義合成一個新的意義。其中的“甭”還是“不”和“用”的合音字,類似的還有“嫑”“嘦(jiào)”等,這些字是為了記錄方言詞而造的。“吋”“浬“瓩”“嗧”是為了記錄外來量詞而造的,每個字都有兩個音節,認讀時應還原為“英寸”“海里”“千瓦”“加侖”(瓩、嗧,也是合文)。此類會意字直接綜合各部件之義而成新義,可稱為以“義”會意者。

以“形”會意向以“義”會意的轉化反映了人類認知水平的不斷發展和提升,形象性減弱,抽象性增強。

象形、指事和會意都是以形表意的造字法,這種純粹的表意造字法無法適應語言中有音但不能望文知音,有義但意義抽象不易表示的造字需要,于是一種兼有音義的造字法產生了,即形聲字。

4.形聲:《說文解字·敘》:“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的特點是以一個表示事類的字作形符,取一個表音的字作聲符,二者合成即可。“江”“河”皆以水為形符,表示與水有關;又分別以“工”“可”作聲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語音古今變化,形聲字聲符的表音作用已經弱化,因此不能以今律古。“工”“可”在造“江”“河”二字的時代是表音的,不能因為今音有別就忽視了它們的表音作用。另外,事物的不斷變化也會使有的形符失去表意的作用,如“鏡”“杯”中的“金”“木”在今天已不能表示其意義范疇了。所以,動態地認知形聲字很有必要,至少我們應該知道在造字時代,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是表意、表音的,也應該知道形符不能完全透露出具體的意義,而是表示意義范疇,如“水”“金”“木”等只能說明以此為形符的字所屬的類別而已。

形聲字的結構分為一般結構和特殊結構。

(1)一般結構:形符和聲符的分布平衡對稱,共有三大類:左右、上下和內外。

左形右聲:江(河)、鏡、杯、脖

左聲右形:攻、頸、切、都

上形下聲:草、管、巍、宇

上聲下形:婆、裘、勇、型

內形外聲:鳳(鳳,從鳥凡聲)、問、聞、辨

內聲外形:圓、里(裏,從衣里聲)、匣、閣

(2)特殊結構:形符和聲符的分布不均衡,共有三種情況。

形符偏于角落:修、脩、條(條)

三字皆攸聲,各字右下角的“彡”“肉”“木”為形符。

聲符偏于角落:從(從)、徒、徙

三字皆從辵,各字右上角的“從”“土”“止”為聲符。

形符和聲符穿插:游、隨(隨)

游,從image(yǎn,旗幟飛揚貌),汓(同“泅”)聲。隨,從辵,隋聲。

除了特殊結構對形聲字的分析造成障礙外,省形、省聲和亦聲也是值得關注的,否則析字不免失誤。

省形:指形聲字的形符不完整,一般是為了書寫方便或結構勻稱而省略的。如“考”,從老省,丂聲。“凰”,從鳳(鳳)省,皇聲。

省聲:指形聲字的聲符不完整,一般也是為了書寫方便或結構勻稱而省略的。如“劵”(后作“倦”),從力,卷省聲。“融”,從鬲,蟲省聲。

亦聲:指形聲字的聲符兼表意。如“汲”,從水從及,及亦聲。“娶”,從取從女,取亦聲。

四種造字法中,形聲是最能產、最完備的一種。“最能產”表現在字符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充當形符或聲符,靈活便捷地結合成一個音義全息的新字,如“女”在“婦(婦)”中為形符,而在“汝”中為聲符。不僅如此,單字和單字的組合可以不斷地生成具有層級的形聲字,如:父+用→甫+寸→尃+水→溥+艸→薄+石→礴……。如此就能創造出大批的形聲字,所以其所占比例不斷增長,逐漸成為造字法中的佼佼者。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認為,在商代甲骨文中,形聲字僅占總字數的20%左右。秦篆時,形聲字數量大增,在《說文》中占82%。注60南宋鄭樵《通志·六書略》對23000個字中的形聲字進行統計,其占比為90%。裘錫圭統計,在1952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常用字表中的2000個字中,形聲字占74%。“最完備”表現在形聲字由形符和聲符組合,便于識讀,彌補了以前只知其義而不知其音的不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冀州市| 新闻| 奉化市| 色达县| 寿宁县| 江口县| 乌兰浩特市| 安化县| 克拉玛依市| 宜宾市| 门头沟区| 叶城县| 观塘区| 盈江县| 沾益县| 郴州市| 茌平县| 大新县| 定边县| 临高县| 麦盖提县| 上栗县| 开江县| 同心县| 阿拉善左旗| 木里| 平乡县| 巨鹿县| 博白县| 远安县| 化德县| 南开区| 石台县| 忻城县| 甘孜| 海南省| 郯城县| 马鞍山市| 霸州市| 郸城县|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