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詞的功用、演化及其構式
- 張誼生
- 14字
- 2020-11-06 17:58:20
第二章 時體助詞及時制助詞
一、 總論
現代漢語的時體助詞(也可以稱為體助詞、體標記)主要就是“著、了、過”三個,而“看、中”則是兩個頗具個性特征的時體助詞。此外,還有一個早期白話留下來的“將”。
1. 時體助詞的性質和功用
從來源看,現代漢語的時體助詞大都是由古代漢語,尤其是近代白話中的動詞充當結果補語或連動謂語的后項,逐漸虛化而來的。“了”來源于動詞“了(liǎo)”,本義是“完結”;“著”來源于動詞“著(zhuó)”,本義是“附著”;“過”來源于動詞“過”,本義是“經過”;“看”是由動詞“察看”的“看”充當連動謂語的后項逐漸引申虛化而來的。
大約從八、九世紀起,“了”“著”“過”“看”先后開始虛化,盡管它們的分布特征和虛化進程并不一致。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雖然這些詞還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動詞的用法,但都已經與動詞分化,完成了它們的虛化過程,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在功能上都已經完成了由自由向黏著的轉變,都只能用于后附;在語義上原有的詞匯意義都已基本喪失,都已形成了表示“實現、持續、經歷、嘗試”的語法義;在讀音上都已經弱化,不但失去了原有的聲調而讀成了輕聲,而且主要元音也已經弱化或央化,聲母則大都趨向濁化。只有“中”還只是剛剛并且正在從方位詞虛化而來,作為一個新興的時體助詞,它所表的“體”意義似乎不夠地道,在讀音方面,也尚未完全弱化。
同印歐語系諸語言的時態表示法相比較,漢語的“著、了、過、看”同它們的后綴(suffixes)以及詞形變化(inflexion)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區別主要在于:印歐語的時態,或者說體(aspect)一般必須通過動詞的變化形式來實現,而漢語的時體助詞不但可以附在動詞的后面,而且還可以附在形容詞的后面,有時還可以附在名詞的后面;印歐語的時態表示一般只在詞法的范疇內完成,而漢語的時體助詞不但可以附在單詞的后面,而且還可以附在短語,甚至小句的后面;印歐語的時態后綴或詞形變化都是純粹表時態的,而漢語的時體助詞不但表示“體”意義,而且還可以兼表“時”意義;印歐語的時態變化具有強制性,而漢語時體助詞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不同的語用因素常常會影響到時體助詞的使用。
對于漢語的“著、了、過、看”的性質,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除了助詞(包括時體助詞和動態助詞)說之外,還有體標記和動詞后綴等說法注12。本書之所以認為它們是助詞,其理由是:漢語謂詞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漢語中也沒有嚴整的“時”“體”語法范疇,印歐語中靠動詞的形態變化實現的語法意義,漢語主要靠附加詞匯手段完成。其實,在漢語中,要表示“實現、持續、經歷、嘗試”這樣的語義,除了使用“著、了、過、看”之外,還有其他多種詞匯表達手段。相反,漢語里面有些具有“實現、持續、經歷、嘗試”等語義的句子,卻無須或不能使用“著、了、過、看”。總之,現代漢語的“著、了、過、看”還沒有徹底虛化,還不是一種純粹的語法形式。至于本書之所以要稱之為“時體助詞”,而不是一般所說的“動態助詞”,我們的考慮是,漢語的“著、了、過、看”不但可以表示“體”,而且可以兼表“時”;不但可以用在各類動詞之后表時態,而且還可以用在動態形容詞后面表時態;不但可以用在單詞后面,也可以用在短語、小句后面。
在現代漢語中,由于分布和所表達的語義不同,“了”可以分為兩個:一個是主要出現在謂詞后面或動賓之間的時體助詞“了”(一般統稱為“了1”),一個是主要出現在句末(包括分句和復句末尾)的語氣詞“了”(一般統稱為“了2”),此外,當謂詞和謂詞性短語正好位于句子末尾時,所用的“了”就是“了1+2”。下面就是這三種“了”的分布環境。比如:
她買了一件大衣/父親說了一遍又一遍/他立即把球開了出去
這樣回答最好了/她已經找過老李了/這些人也真是太自私了
他已經走了/孩子長高了/他不能再來了/前面的路燈已經亮了
本書只討論時體助詞“了”,為了行文簡便,本書姑且將“了1”和“了1+2”統統簡稱作“了”,只有在需要特別說明時才明確標出“了1”“了2”和“了1+2”。
語言學界也有人認為,由于所表的語法意義不同,時體助詞“著”和“過”也應該一分為二,“著1”與“著2”、“過1”與“過2”。雖然“著1”“過1”與“著2”“過2”都是時體助詞,但考慮到這二者內部的分布和功能都存在著相當的區別,同時,也是為了便于說明其差異,本書在必要時也用數詞對這兩個時體助詞進行標識與分化。
時體助詞“將”也可以表示實現體,所表的體意義與“了”比較接近,主要用于“單音節謂詞+‘將’+復合式趨向補語”這樣的格式中。“將”帶有明顯的早期白話的語體色彩,不過,在現代那些帶有舊白話筆法的小說中也還時有所見。比如:
她于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在燕子口寨墻外,捻軍和官軍激烈地打將起來/斗到酣處,元悲的戒刀也砍將入來/但見溝底的石罅中,數股清泉汩汩地冒將出來/怎敵得住文泰來的神力,這一拉之下,反踉踉蹌蹌跌將過來
為了能比較清楚地說明時體助詞“著、了、過、看、中”的功用,下面我們將結合介紹一些與時、體有關的基本概念而逐步展開討論與分析。
a. “體”與“時”。“體(aspect)”雖然與“時(tense)”有密切的關系,但兩者畢竟屬于不同的語法范疇。所謂“體”,主要表示動作行為的進程或性質狀態的變化,以及說明動作、狀態在一定時間內的種種變化情況。所謂“時”,主要表示人們觀察時間的具體構成,涉及過去、現在、將來等指示性的具體時間。“體”和“時”既可以通過形態表達,也可以通過詞語表達,漢語主要采用后者。按理說,時體助詞是用來表示時態,也就是“體”的,但是現代漢語的時體助詞比較特殊,“著、中、了、過、看”除了表示“體”以外,還可以兼表“時”。也就是說,這五個時體助詞的基本功用是分別表示持續態、實現態、經歷態和嘗試態,同時都還可以兼表現在時、過去時和將來時。所謂兼表現在時,就是指當句子處于沒有明確的時間參照時,時體助詞在表達其本身的時態意義時,還能兼表“現在”義。試比較:
(現在)他們正吃著飯,我怎么好進去說呢?
[那天中午]他們正吃著飯,我怎么好進去說呢?
[明天中午十二點的時候]他們正吃著飯,我怎么好進去說呢?
(現在)她已經到了北京,你當然可以跟她聯系。
[那天你還沒動身的時候]她已經到了北京,你本來可以跟她聯系。
[明天下午三點半的時候]她已經到了北京,你應該可以跟她聯系。
b. 完整與離散。一個事件(event)可以包括起始、持續和終結。觀察一個具體的事件,可以從外部著眼,也可以從內部著眼。外部著眼是把事件看作一個不可分解的完整體,著眼點是事件的實現還是經歷等;內部著眼是把事件看作一個可以分解的離散體,著眼點是事件的持續和延續等。當人們從外部把某個事件當作一個整體觀察和分析時,所用的時體助詞必定是“了”“過”或“看”;當人們從內部把某個事件當作可分解的離散體來觀察和分析時,所用的時體助詞必定是“著”和“中”。試比較:
他繪制了一幅世界地圖。
祥子以前沒見過這個人。
你就讓他先寫幾篇看吧。
她正在燈下整理著筆記。
談判的雙方還在僵持中。
c. 動態與靜態。一個事件的存在,既可以是動態的,也可以是靜態的。二者的基本區別是,動態反映變化和發展,表達的是變動的情態與狀況,靜態不反映變化和發展,表達的是恒定的情態與狀況。動態和靜態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句中謂詞所表現的情狀。試比較:
我拉著琴,她唱著歌。
我看著她,她低著頭。
d. 持續與瞬間。事件可以在一個瞬間完成,也可以持續一段時間。有的事件不能持續,只占用一個時點,有的事件必須持續,需要占用一個時段。持續與瞬間不但與謂詞的語義特征有關,有時也同說話人對事件的認識以及句子的表達方式有關。表達持續事件往往使用持續動詞,表達瞬間事件往往使用瞬間動詞。試比較:
他已經住了好幾年了/她已經等了三天了
他已經去了好幾年了/她已經死了三天了
總之,現代漢語的時體助詞本身的意義看似并不復雜,但是在具體表義時卻會受到動詞的語義特征、句子的時相、說話人的語用傾向等多種因素的牽制和制約。所以,我們研究時體助詞時,也應該而且必須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
2. “了”的分布、功用及限制
從所附對象看,“了”可以用在動詞和形容詞的后面,有時也可以用在名詞的后面(用在形容詞和名詞后面的“了”大多是“了1+2”)。試比較:
我買了兩份保險/他們整整干了兩個小時/經過激烈的辯論,會議討論并通過了這一決議/我已經明白了/他們早就了解了/張大爺病了好幾年了/你可千萬別傷了她的心
天黑了/雨總算小了/您可老了不少/辛苦了一輩子/好像稍微胖了一點/這樣反而更慢了/看上去明顯地瘦了/現在比以前富裕了/鞋子略微大了一點/不是松了,而是緊了
戰爭了,機關的辦事方式也要相應地改變/都什么時候了,還不抓緊/已經天津了,再過個把小時就到北京了/人家都副教授了,你連講師還沒撈到呢,有什么好炫耀的
從所表語義看,“了”附在不同類別的詞語之后,往往具有不同的功用。附在行為動詞后面,表示該行為已經實現或已經完成;附在心理動詞和狀態動詞之后,表示該心理和狀態已經開始并將持續;附在性質形容詞和陳述性名詞后面,表示該性質和狀況的變化。試比較:
她吃了飯≈她吃完了飯/他畫了兩幅畫兒≈他畫好了兩幅畫兒/他畫成了兩幅畫兒
我知道了≈我開始(以后將繼續)知道了/墻上掛了兩幅照片≈墻上掛著兩幅照片
路燈亮了≈路燈由暗變成亮的了/她哭腫了眼睛≈她由于哭而使眼睛變成腫的了
大姑娘了≈已經由小姑娘變成大姑娘了/少先隊員了≈已經由非少先隊員轉變為少先隊員了
從所處位置看,“了1”通常位于賓語(包括單賓與雙賓)、時量補語和動量補語、復合式趨向補語以及“個X”補語或賓語之前。試比較:
打了好幾口井/挖了兩個洞/寫了幾篇文章/送了她幾本書/借了她幾百塊錢
在北京住了兩年/這幾盞燈亮了一整夜/來了好幾次了/父親也說了好幾回了
他們又吵了起來/行李又退了回來/光線暗了下來/氣氛又突然緊張了起來
圖了個痛快/摔了個稀爛/玩了個過癮/學了個八九不離十/殺了個片甲無回
哭腫了(*了腫)眼睛/排好了隊伍/擰緊了螺絲/打折了大腿/吃壞了肚子/見到了兒子
飄來了(*了來)一陣香味/傳來了幾聲歡呼聲/飛來了好幾只蝴蝶/游來了好幾條鯉魚
打來了一壺開水—打了一壺開水來 送來了好幾本書—送了好幾本書來
從所受限制看,主要有:凡是不能表示實現義的動詞,凡是句中含有未實現語義的詞語,一般都不能帶“了”。試比較:
*她反對了這樣做/*他感到了很痛苦/?萬縣屬于了重慶/?其中也會包含了合理的成分
*這孩子必將成為了有用之才/*應當仔細地做好了準備/*可能會自行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跳了上去—他沒跳上去/他喝醉了—他沒喝醉/她放了佐料—她沒放佐料
你別/丟了—你別丟/了 你別/摔了—你別摔/了
發理/短了—發理短/了 坑挖/深了—坑挖深/了
3. “著”和“過”的分布和功用
從所附對象看,“著”“過”主要附在動詞的后面,偶爾也可以附在形容詞的后面,一般不能附在名詞的后面。試比較:
你先在樓下等著/我們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你怎么還記著這些?/房門虛掩著/桌子上擺著收音機/老人低著頭,彎著腰/箱子空著也是空著/老黑光著膀子,斜著脖子沖了上來
小王沒來過/他吃過飯就走了/大家都見過了,才坐下/她曾經風流過/他們以前也富裕過
從所表語義看,“著”可以分別表示兩種互有聯系的語義:“著1”表示動態的動作行為的持續,“著2”表示靜態的性質狀態的延續。“著1”附在具有持續義和瞬間義的動詞的后面,分別表示動作的持續進行或反復進行。試比較:
他不斷地說著,也不管別人愛聽不愛聽/你們在這兒等著,請不要擅自離開
她輕輕地敲著,生怕吵醒了孩子/海水不停地抽打著懸崖,激起了層層浪花
微笑著說/穿著大衣躺在床上/變著法兒罵人/流著淚答應了他/羞紅著臉走了出來
站著/拿著/聽著/看著/你等著/你先坐著/你歇著吧/小聲著點兒,別把他嚇著
你不要老蹲著,坐一會兒/別老是躺著,起來走走/你就這樣坐著,別動
桌上擺著一盆花/墻上掛著一幅彩圖/她身上穿著一件帶格子的花呢大衣
看著看著心里猛然一動/說著說著就禁不住哭了起來/哭著哭著就慢慢睡著(zháo)了
睡著睡著,身體底下的冰就漸漸地融化了/蹲著蹲著,人就慢慢地順著矮墻倒了下去
“過”也可以表示兩種語義:一種是“過1”,表示動作行為的完畢,一種是“過2”,表示過去有過某種經歷。“過1”在表“體”的同時,兼表現在時。試比較:
(現在) 他吃過飯還有好多事情要辦
[昨天下午]他吃過飯還有好多事情要辦
[明天晚上]他吃過飯還有好多事情要辦
在這方面,他(曾經)給過我很多鼓勵和幫助/他也(曾經)找過她的父母/我(曾經)用過她不少錢/當年他也(曾)風流過,體面過/祥子似乎忘了自己(曾經)作過莊稼活
從所表語義看,“過1”主要表示某種動作行為的完畢或完結,一般只能用在行為動詞的后面,“過2”主要表示過去存在過的行為和狀態,既可以用在行為動詞的后面,也可以用在狀態動詞和形容詞的后面。試比較:
她刷過牙洗過臉連早飯也來不及吃就走了/看過女兒的信之后,我們也就放心了/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上過大學的人將比現在翻兩番
我以前從沒見過他/這種感覺是我未曾體驗過的/他也年輕過、富裕過/他也曾經闊氣過
她刷過牙,洗過臉,梳過頭,一直到吃過早飯,還是不見母親下樓來。(魏崇《十月》)
那個一度那樣地活潑過、熱烈過、發狂過、痛苦過、幻想過、希望過、追求過、擁抱過、愛過、恨過、死過、浪費過大量的生命、青春和金錢的地方如今完全安靜了。(王蒙《活動變人形》)
4. “著、了、過”用法比較
首先,從替換的角度看,“了”和“過1”都是從外部觀察的結果,都可以表示一個完整的事件,一個具體的時點,所以“了”和“過1”有相通的一面。尤其是遇到行為動詞和結束性動詞時,“了”和“過1”都可以表示完結,常常可以互換,盡管互換后所表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遇到心理動詞、性質動詞和形容詞時,“了”可以表示性狀變化的實現,而“過1”不能表示性狀變化的實現,所以兩者又是排斥的。試比較:
她學了兩年日語—她學過兩年日語/他已經睡了一覺—他已經睡過一覺
我已清點了余款—我已清點過余款/她吃了飯就走了—她吃過飯就走了
我已經知道了—*我已經知道過/小王病了很長時間—*小王病過很長時間
他比以前干凈了—*他比以前干凈過/余倩好像胖了—*余倩好像胖過注13
由于“過2”主要表示過去的情況,而“了”主要表示現在的情況,所以,當句中含有過去時間參照時,“過2”與“了”是互相排斥、不能互換的。試比較:
我曾經見過老李—*我曾經見了老李/叔叔當時曾勸過我—*叔叔當時曾勸了我
她曾經痛苦過—*她曾經痛苦了/從來沒見她這么痛快過—*從來沒見她這么痛快了
他吃了—他吃過/他激動了—他激動過/她胖了—她胖過/楓葉紅了—楓葉紅過
前面已經指出,“了”和“過1”都是從外部觀察的結果,都可以表示一個完整的事件,表示一個具體的時點,而“著”是從內部觀察的,主要表示時段而不能表示時點。所以“了”和“過1”同“著”常常是排斥的。試比較:
他學了幾年氣功—他學過幾年氣功—*他學著幾年氣功
他已經到了重慶—他已經到過重慶—*他已經到著重慶
公園門口里停著一輛轎車—公園門口里停了一輛轎車/運河兩岸種著兩排柳樹—運河兩岸種了兩排柳樹
孩子身上穿著一件皮大衣—孩子身上穿了一件皮大衣/南邊墻上掛著兩面旗幟—南邊墻上掛了兩面旗幟
其次,從共現關系看,“了”和“過1”經常與表示現在實現的“已經、已”等共現,“過1”還常和語氣詞“了2”共現。“過2”常與表示過去經歷的“曾經、曾”等共現。“著1”和“著2”常同表示當前進行的“在、正”共現。試比較:
杜梅早已睡著了/他已向我做出了保證/他們業已達到了既定的目標
他倆已經跳過好幾次舞了/我已經跟他說過了/村長已經來過幾次了
她曾經唱過黃梅戲/他們以前去過大西北/小王過去放過牛,種過地
他們正跳著舞呢/他倆正核對著數據/小張正看著,突然闖進來一個人
在否定式中,“沒(有)”否定動作和狀態現在或過去已經發生或業已存在,所以,用了“沒(有)”,就不能再用“了”和“過1”。比如:
他拿了票就走了—他沒拿(*了)票就走了
他吃過藥就睡了—他沒吃(*過)藥就睡了
“沒(有)”不能對將來的行為和狀態進行否定,所以,當“過1”表示將來的情況時,只能用“不”和“別”,不能用“沒(有)”。試比較:
明天咱們兌過獎就去買車—明天咱們不(*沒)兌獎就去買車/明天咱們就別(*沒)兌獎了
他彷徨過也失落過—他沒彷徨過也沒失落過/她寫過長篇小說—她沒寫過長篇小說
5. “看”的時態特征與表義特點
助詞“看”主要用于表示嘗試態。其作用有兩個:一種是附在動詞重疊形式的后面,協助表示嘗試態。還有一種是附在非重疊“VP”后面,單獨表示嘗試態。所謂嘗試態,從“體”的角度看,也就是一種短時性的、相對完整的情狀;從“時”的角度看,也就是指未然的、將來的,尤其是近時將來的。試比較:
叫他寫一篇文章—叫他寫了一篇文章—叫他寫過一篇文章—叫他寫一篇文章看
從表達效果看,在動詞重疊形式后面,“看”所表達的只是一種羨余性的“體”意義,只能起強化作用,因為動詞重疊本身已經具有短時和嘗試的意義。在非重疊“VP”后面,“看”單獨地、清楚地表達了短時性嘗試態,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時體助詞。試比較:
到底怎么樣,讓他寫寫文章看—到底怎么樣,讓他寫篇文章看
從所附對象看,“看”協助表時態時,可以直接附在重疊動詞的后面(一般都是行為動詞,而不能是狀態性動詞、結束性動詞),也可以附在動賓短語的后面。試比較:
讓我再想想看/叫他先到別處找找看吧/這是什么聲音,你來聽聽看/味道還可以,你們也嘗嘗看/這段文字不算難,你就讓他翻譯翻譯看/你也掂量掂量看,到底誰是真心為你好
你給我評評理看/你們不妨也動動腦筋看/大家都來幫我挑挑毛病看/通過這次教訓,他也許有所覺悟,讓我再去做做他工作看/我這個人就是這樣,明知這件事不太好辦,可還是想碰碰運氣看/你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做實驗看
發音準不準還不知道,先叫她朗讀兩段看/這病也許還有治,你就先服幾帖中藥看
你也來試穿一下看/他來不來我不清楚,你先去叫一聲看/行不行不一定,你讓他先干幾天看/你去問一句看,他到底還要不要/先少做幾個,賣起來看
關于時體助詞“看”,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看”具有后置性。不論是“VV看”“VVO看”還是“VC看”,一般都必須位于句子或小句的末尾。二、“看”具有口語性。含有“看”的句子,多用于對話中,尤其是用于祈使句中,嚴肅的書面語體中較少用。
6. 時制助詞“的2”的分布和功用
現代漢語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時制”語法范疇,要表達相關的概念,除了使用時間名詞和時間副詞等詞匯手段以外,有時也可以使用時制助詞“的2、來著、以來”。在使用中由于語速較快,經常發生語音弱化脫落現象,“來著”和“以來”就可以分別簡略成“來”和“來1”。就分布而言,“的2”在句中大致有三個位置。
a. 動賓式離合詞的中間。比如:
你們幾點收的攤/你大學什么時候畢的業/他們在哪兒洗的澡/你們當時在哪兒結的婚/還是兩個月前理的發呢
b. 動賓短語的動詞和賓語之間。比如:
是我放的鹽/你在哪兒上的大學/我按要求填的表/我們回來時坐的飛機/我學的俄語,她學的英語
c. 句末動詞的后面。注14比如:
你們哪一天從礦上回來的/你怎么進來的/這主意你是怎么想出來的/東西什么時候丟的/我1955年生的,她1960年生的
你們幾點收攤/你大學什么時候畢業/我按要求填表/我學俄語,她學英語/你怎么進來
幾點打的烊/哪一年畢的業/你什么時候學的撒謊/你這是多咱買的
在哪兒理的發/什么地方買的菜/哪里學來的這一套/你在哪兒買的
當時怎么結的婚/怎么進的城/你為什么受的處分/當時為什么走的
誰關的龍頭/誰答應你們的/哪些人查的賬/這是哪個大夫開的假條
李先生抗美援朝參的軍/他昨晚十一點多睡的覺,今早六點不到起的床
他倆在延安結的婚/我在飛機上吃的早飯/那幾本書我在舊書攤上買到的
你怎么進來的?我爬進來的/臉上的疤,救火落下的/身上的傷,打架打的/那有氣無力的樣子是怎么搞的?減肥減的
年三十晚上吃的什么?吃的餃子/是誰引誘的你?是你引誘的我/誰指使你來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7. 時制助詞“以來”“來1”的分布和功用
“以來”和“來1”的語法化程度相對較低,與表數助詞“上下、左右、前后”等比較接近。考慮到它們的主要功用是表示時間而不是數量,所以姑且留在時制助詞內。
從所附對象看,“以來”既可以位于體詞性詞語的后面,也可以位于謂詞性詞語的后面,有時還可以位于小句的后面。試比較:
長期以來/十六世紀以來/兩個月以來/《馬氏文通》以來/去年十月份以來
入夏以來/有生以來/改革開放以來/南昆鐵路通車以來/我成為這幢房子的主人以來
自秦漢以來/從1917年以來/打那個時代以來/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打從第一只股票上市以來/打從隋煬帝南巡以來,揚州一直是詩人文士所稱道的地方
近年來/這幾天來/兩天來/近一千年來/這幾十年來/從1978年來
從所表語義看,“以來”和“來1”都可以表示從過去某個時間到說話時為止的時間。它們所附著的詞語在語義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表示時點。比如:
辛亥革命以來/本世紀初以來/自從他祖父去世以來/打從賈立敏高考落榜以來
這段時間以來/這幾個月以來/一個多世紀以來/這幾年來/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
上面的概述只是簡要地介紹了現代漢語中典型和非典型時體、時制助詞的基本功能與常規用法,要想深入研究漢語時體、時制助詞,還需深入研讀近年來發表的相關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