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音回響:老北京俗語民謠述聞
- 馮蒸
- 12字
- 2020-11-06 18:01:56
第二講 《金瓶梅》中的俗語
一 《金瓶梅》概說
《金瓶梅》,也稱《金瓶梅詞話》,成書約在明朝隆慶至萬歷年間,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被譽為“第一奇書”,是我國第一部由文人獨創(chuàng)的率先以市井人物與世俗風情為描寫中心的長篇小說,它開啟了文人直接取材于現(xiàn)實社會生活而進行獨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的先河。
關(guān)于《金瓶梅》的版本,先后有過三種:一種是早期的抄本。可惜的是除了在明代一些學者的通信或筆記中有所記載之外,這些早期的抄本并沒有流傳下來。二是詞話本(即明萬歷年間刊刻的《金瓶梅詞話》)。目前,存世的已發(fā)現(xiàn)了三部,除一部輾轉(zhuǎn)美國而今藏于臺灣地區(qū)外,另外兩部均流落到日本。三是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多達七八種的《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及《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等說散本。金瓶梅的詞話本保留有明代說唱文學的一些特色,是最為接近金瓶梅原著并有相當研究價值的一類版本。但是,詞話本未經(jīng)整理和校勘,尚不大適合于一般讀者閱讀;另外,更因書中夾雜有大量的性描寫,也不大適合于公開發(fā)行。金瓶梅的說散本由于經(jīng)過佚名文人的改寫和增刪,把原書中的煩冗和枝蔓加以刪略,又去掉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人物和情節(jié),因而就更適合于一般讀者閱讀。不過,足本的說散本仍保留了原書中的絕大部分性描寫,因此,同樣是不宜公開發(fā)行的。說散本的另一個特色是:書中含有大量的眉批、旁批以及夾批,有的還有張竹坡的評語等;有的版本更配有由幾位明代木刻家專門刊刻的多達200幅的木刻插圖。
迄今從語言學角度對《金瓶梅》進行研究并編著成詞典的主要有以下幾種:(1)王利器主編的《金瓶梅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收錄《金瓶梅詞話》中關(guān)風俗、宗教、職官、典章制度、器物、服飾、人名、地名等方面的詞語,總計4588條。例句既有《金瓶梅詞話》中的,也引元曲、話本小說中的以為佐證。詞語按現(xiàn)代漢語注音,必要時注方音。詞典附有《〈金瓶梅詞話〉難解詞語待問篇》,《〈金瓶梅詞話〉諺語歇后語匯編》(約400條)。(2)白維國主編的《金瓶梅詞典》,中華書局1991年出版。以收口語詞匯為主,兼及于今不用或不常用的名物詞。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詞一般不收。共收詞語8129條,每一詞條有注音、釋義、例證,釋義只釋該書出現(xiàn)的意義,例句只引《金瓶梅詞話》中的,不做類比和參證,酌引前人診釋文字作為輔證。(3)李布青著《金瓶梅俚語俗諺》,寶文堂書店1988年出版,該書注釋了《金瓶梅》全書的俚語俗諺600條,輯錄比較全面。作者不僅對它們的一般意義作了解釋,而且對它們在《金瓶梅》本回本段中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作了說明。本書引征各例,均出自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戴鴻森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