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語言生活動態(一)
- 熊文新 王克非
- 3873字
- 2020-11-06 17:50:04
前 言
語言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存要素之一,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媒體化時代尤顯突出。它關涉各國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生活和交往的各方面(王克非、蔡永良2013)注1。關注和考察語言生活狀況,掌握各國語言發展及其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關系和動態,是觀察世界動態的一個重要、敏感和及時的窗口。有關我國語言生活狀況的研究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形成了以《家國情懷》為特色的“語言生活派”,代表性成果是商務印書館近十年來每年一部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綠皮書)系列。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一直以來持續關注國外語言生活狀況,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通過采集國外語言輿情,試圖為我國語言政策的制訂提供借鑒。在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和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項目支持下,我們利用信息檢索技術,對國外主流媒體有關語言生活事件的新聞報道進行采集分類,形成每月一期的《世界語言戰略資訊》。本書即以近年來的資訊文本為藍本,從中摘取部分國外語言事件,試圖刻畫國外生活狀況,研究者可以借由對國外語言生活的考察,了解其背后的民眾語言意識形態和國家語言政策出臺的動因。
一 語言生活狀況及其研究意義
Ferguson(1971:157)注2將語言狀況(language situation)定義為在特定時空語言使用的總體配置情況,包括在某個地域有多少種語言、在何種情況下人們使用何種語言以及社群成員對語言所持的態度和信仰。語言狀況可以視作包含語言生活狀況和這些語言生活背后體現的群體意識形態等。
Spolsky(2004)注3提出語言政策(language policy)由語言實踐活動(language practices)、意識形態(language beliefs or ideology)和語言管理(language management)三個相互關聯的部分構成。語言實踐活動指的是從語言寶庫各種變體中選擇特定的習慣性模式,屬于外部表現出來的語言生活和語言使用狀況;意識形態是社會上對語言及其語言使用的信仰和態度;語言管理則是有關部門組織通過各種努力對語言實踐活動施加影響的各類干預和規劃活動。語言實踐是一種客觀事實,意識形態和語言管理是造成這一事實的背后原因。語言管理通常表現為國家權威機構或經授權的團體通過系列的活動決策有目的地改變或影響語言實踐活動的行為,常常以政策或規范形式體現。語言管理是否反映和順應語言群體的意識形態,會影響到政策的執行效果。
透過實際可觀察的語言實踐活動的描寫和分析是考察語言生活狀況,洞悉人們語言意識形態,探究國際組織機構推出或修訂語言政策規劃動因的基礎。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語言生活實踐和語言管理歷程也源遠流長,但現代意義的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仍相對滯后,有必要借鑒和發展國外學科理論,并從國外語言規劃實踐活動中探索出有我國特色的語言政策規劃。
研究國外語言生活動態,其意義至少有如下幾條:
(1)有助于了解國外語言生活狀況,掌握世界語言發展動態
語言生活是人類活動的重要方面,語言與社會關系緊密,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和寶貴的資源。了解語言生活狀況,觀察語言與社會活動各個層面和因素的互動情況,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語言本身的功能、作用以及發展規律,而且可以洞悉人類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目前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發展的年代,我國又處在和平發展、走向國際的關鍵時期,及時了解國外語言生活狀況,準確掌握世界語言發展動態,有利于我們審時度勢,把握時機,有效增強文化軟實力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更大范圍地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
(2)有助于及時調整語言戰略,合理修訂語言政策
隨著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媒體化的迅速發展,語言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傳統的以解決語言矛盾與問題為目的的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已經轉變為以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在國際社會整體競爭能力為目標的語言戰略。無論作為語言規劃與政策宏觀決策的語言戰略,還是具體安排處理語言格局以及相關問題的語言規劃與政策本身,都必須及時調整和修訂。21世紀以來,英美等發達國家為了保持文化強勢和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都進行了語言戰略的重大調整,而語言戰略的及時調整和語言政策的不斷修訂必須建立在對語言生活狀況和語言發展動態充分了解和把握這一基礎之上。
(3)有助于語言教育改革,提高語言教育質量
隨著語言戰略地位的提升,語言教育(包括外語教育與對外漢語教育)的戰略意義不斷凸顯,傳統的語言教育思想與方法要求更新與突破,原有格局需要調整,政策需要修訂,方向需要進一步明確,質量有待提高。全面了解國內外語言生活狀況、準確掌握世界語言發展動態是完成這些任務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又是實施上述各項改革不可或缺的經驗與借鑒。
(4)有助于強化語言意識,拓展語言研究范圍
研究國外語言生活動態不僅為國家相關部門決策以及相關研究部門學者提供了第一手信息與資料,而且向全體人民發出了一個信號和呼吁:切實關注人類的語言生活。此舉能夠強化我國民眾的語言意識。同時本研究的內容與框架體現了一種語言研究理念:語言研究不僅要研究語言本體、語言與社會的關系、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而且要研究語言與整個人類社會的所有活動的關系。
二 主要架構及內容
本書主要考察近年來國外語言生活狀況,尤其注重動態性、地域性和權威性。
語言生活狀況具有動態性。它與一個國家和國際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境況相適應,是當代社會狀況的直接反映。語言政策的制訂和修訂,直接源于對語言資源和語言問題的調配和解決。如美國近些年推動的國家“關鍵語言”能力和“國家安全語言倡議”,是在“9·11”之后,針對美國外語能力缺失對國家安全與繁榮造成影響之后確立的。因此,本文刻畫的語言生活狀況注重時效性,以近5年來國外發生的主要語言生活事件為素材。
語言生活具有地域性。即便在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背景下,各國在國際語言生態環境下的語言生活實踐也有因時因地的特點。根據一個國家是否有主流語言,Lambert(1999)注4區分了三類不同類型的國家,如語言同質國家(即便有小族語言,但這些群體人數較少,在地理或社會地位上被邊緣化,如日本、美國)、雙語或三語國家(有相對均衡的民族語言分布,如瑞士、比利時)、語言馬賽克國家(有大量族群,如印度、尼日利亞)。這些國家的語言生活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本書對語言生活狀況的描述注重權威性。選材均來自國外主流媒體的語言生活事件的報道,既有對新聞事件的客觀報道,也有新聞評述和讀者來信等體現政府和民間態度的反映。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主要本著“述而不作”的方針,提供客觀事實和各方反應,力求體現語言生活和態度原貌,供讀者和研究者批判使用。
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界,本書體例架構設置是按照語言生活事實體現的屬性分類,對同一類型語言生活的描述,再根據事件發生的國家和地區列出。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如下9個方面:
(1)語言政策:主要考察具有立法權的國家機構組織出臺的有關語言及語言使用的宏觀及微觀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國語及官方語言政策、小族語言保護、行政語言及語言教育政策等用以指導國家、領域及地域語言發展的政策等。
(2)語言政治:主要考察語言與各國政府層面政策出臺的政治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
(3)語言與經濟:主要考察語言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如職場語言能力、企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下的語言競爭力等。
(4)語言保護:主要考察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語境下,各小族語言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依據語言多樣性,對弱勢及瀕危語言所采取的保護措施以及實施效果。
(5)語言科技:主要考察隨著科技發展,國際社會在新技術條件下對語言使用和研究的新探索。
(6)語言教育:主要考察各國政府及社會對母語能力、國語能力及外語能力的養成及培訓計劃。
(7)語言與社會:主要考察各國社會的語言生活使用狀況以及個人、民間組織等對語言生活的態度。
(8)語言傳播:主要考察各國向境外推廣自身語言、提升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的措施。
(9)中文在海外:主要考察中文在世界各國的應用情況,包括孔子學院的發展等情況。
全書章節安排如上,在對語言生活事實歸類時,一些具體案例可能兼具多方面的屬性,編者在取舍時根據事件體現的主要類別歸入,可能不同讀者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本書所持分類只反映編者編纂時的認識,特此說明。
三 結語
本書是編者根據對《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綠皮書)系列的學習體會,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通過對國外語言生活狀況的考察,了解國外語言政策、語言意識形態及語言生活實踐的一次嘗試(熊文新2015)注5。
對語言事件的采集和屬性歸類,反映編者對國外語言生活狀況體現的學科認識,其余對語言事件的描述都是客觀事實,有聞必錄。因此在利用本書時,應根據所在國及國際的大環境,有針對性地批判吸收。本書沒有做出價值上的傾向判斷,相信讀者諸君能夠心中自有一桿秤,自行甄別。
對國外語言生活狀況的考察,需要有動態歷時眼光,放在國家社會變化的大背景下考察,本書體現的是近年來的國外語言生活狀況事實。編者希望今后能以每兩年為一時間段,對該期間的語言生活狀況做一個共時掃描,為理解語言生活及政策的動態發展做出貢獻。
在本書編寫實踐過程中,我們得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國家語委科研基地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BYY051)、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劃項目(ZDI125-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1JJD740002)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16YYB018)的支持。書中所有素材源自《世界語言戰略資訊》。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高校不同語種的師生提供了大量鮮活、詳實的一手國外語言生活事實材料,劉潤清教授對本書資訊進行了審校。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