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服務業發展趨向與稅改動力
- 劉濤
- 3578字
- 2020-11-06 18:01:41
序
三四年前,當我在一些場合分析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會發生趨勢性放緩,提醒人們特別是企業家要有準備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這樣的疑問和擔憂:我們的就業會受什么影響?經濟未來的出路在哪里?我的回答是:靠轉型尋找新動力,靠發展服務業擴大就業新渠道。最近幾年的實踐證明,與我國經濟轉型相伴隨的產業深刻變革,特別是服務業發展,正在積蓄新的增長動能、開拓新的市場需求,為服務業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為確立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打下可靠的產業基礎。
統計數字表明,服務業活力凸顯,確實成為經濟轉型的新動力和擴大就業的主渠道。服務業活躍程度連續多年超過制造業,一直處于擴張區間。最近幾年來,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往往在50的榮枯線上下徘徊,有時連續數月低于50,落入收縮區間;相比之下,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一直高于制造業,繁榮的時候接近60,低迷的時候也在52左右,從未低于50。從總規模看,我國服務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甚至躍居世界第二位;按增加值比重衡量,我國初步形成了“三二一”(即比重依次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的現代產業結構排序。從內部結構看,新興服務業成長迅猛,一個生命力旺盛的新興業態迅速拉動另一個新業態的繁榮,這在以往令人難以想象。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就業人數在全社會就業總數中的比重已經連續4年超過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從經濟增速和就業增長的關系看,我國經濟增速最近3年連續低于8%,但是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大大超過預期目標。這已經徹底顛覆了過去長期形成的經濟增長必須保8%才能保就業的思維定式。在經濟增長速度逐年放慢的情況下,國家宏觀調控的新增就業目標不但沒有調低,反而比以往還有所調高,這個底氣從哪里來?答案很清楚:來源于服務業的發展態勢和潛力。
我國服務業有這樣好的表現,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和深厚的供給基礎。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課題組的研究,目前我國人均GDP按1990年國際元計算已達到11000美元,經濟發展水平邁進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消費水平由溫飽型上升為小康型,流通基礎設施有了顯著改善,因而,服務業發展的市場需求和供給條件都已經大大好于以往。通俗一點講,就是形勢比人強,如果這個時候服務業還不能實現蓬勃發展,那就對不起這些客觀條件。我們應當有所作為。
需要指出,我國服務業之所以能夠迸發出這樣蓬勃的發展勢頭,注定是在整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才有可能的。不能回避的是,服務業發展還面臨一些體制缺陷和觀念制約。比較突出的有:營業稅重復征收,與增值稅并行,加重企業稅負,不利于深化專業化分工;一些地方畫地為牢,分割全國統一市場,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削弱公平競爭;一些地方領導誤認為服務業不過是零售餐飲洗頭捏腳之類的小打小鬧,發展地方經濟還得靠重化工業大項目和大投資,如此等等。深入研究我國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要敏銳觀察整個經濟發展背景的階段性變化,例如當前最熱門的話題——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的“舊常態”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和效率提升的“新常態”;另一方面更要研究如何抓住改革帶來的新機遇,例如剖析當前稅制改革和結構性減稅對服務業的影響、服務業實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的成效、如何進一步破解服務業發展面臨的體制障礙。當然,改變一些地方領導鄙薄服務業的糊涂觀念也是很有必要的。
劉濤撰寫的《新常態下服務業發展趨向與稅改動力》,立足于經濟發展“新常態”這一新背景,抓住服務業“營改增”這條改革新線索,對如何促進我國服務業健康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以往研究我國服務業發展的文獻雖已汗牛充棟,劉濤的新著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時,可以說有以下一些新的特點和創見。
一是立足于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客觀趨勢,力圖準確把握服務業發展的階段定位和目標取向。作者認為,進一步促進服務業規模壯大、水平提高、比重上升,既是我國經濟向新常態過渡的重要標志,也是促成經濟新常態的迫切要求。并且強調,與世界大國地位相匹配的不能限于制造業產能,還要有掌控“微笑曲線”兩端增值服務的能力。確實,研究我國服務業發展的前景和目標取向,應當緊扣壯大實體經濟、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這樣一些基本的出發點,使服務業的發展具有堅實的基礎和持久的動力,避免服務業虛擬化、泡沫化,失去服務對象,片面地自我膨脹。
二是借鑒有益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對我國服務業發展特別是結構變化的研判和預測提出了新的視角,有助于研究的深入細化。作者運用國際對比和結構分析,將我國服務業發展置于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進程的歷史背景下,為分析我國服務業發展所處的階段和未來趨勢提供了具有可比性的國際參照系。這也是本書突出的優點。我認為,比國際比較視角本身更重要的是可比性,即這種國際比較是否剔除了發展階段不同之類的不可比因素?,F在國內一些與發達國家的比較研究往往不注意剔除這些不可比因素,不僅在學術上經不住推敲,而且容易誤導輿論和決策。因而,應當注重與發達國家在相同發展階段的結構特征進行對比,這樣才能得出靠譜的結論,也才具有學術價值和決策參考價值。
在結構分析上,作者借鑒了美國經濟學家辛格曼的“四分法”,即把服務業劃分為流通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個人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四大類別,更細致地研究了典型工業化國家和我國的服務業結構演變趨勢。近些年來,我國通常用“二分法”(即把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來研究服務業發展并作為相關政策依據,好處是比較簡便,但失之于籠統,針對性不夠鮮明。因此借鑒“四分法”的分析框架,可以更具體深入地揭示服務業不同門類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規律,可以更明確地描述服務業的階段定位和發展趨向,也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三是關于我國服務業結構變革的前景預測和思路建議,對研究制定“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具有參考價值。作者的研究表明,我國服務業內部結構演變基本符合典型工業化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的典型化事實,預計“十三五”初期,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突破52%,2020年將會在57%左右;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在2015年就會超過流通性服務業,成為服務業內部第一大行業,之后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根據上述分析預測,作者建議不同類型服務業在發展思路上應各有側重。流通性服務業應以提高生產率水平為重點,實現穩中提質;生產性服務業應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提升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個人服務業應順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觀念轉變,增強服務能力;社會服務業應繼續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實現多元化穩步發展?,F在,我國開始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作者的研究成果具有扎實的實證分析基礎,數量指標預測也是有依據的,所提服務業發展思路有比較明確的針對性,對于服務業在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改革規劃可以提供有益的參考。
四是深入研究稅制改革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明確了進一步釋放稅制改革紅利的思路。“營改增”是我國2012年啟動的新一輪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也是結構性減稅的重要舉措,這一稅制改革意義深遠。我在浙江溫州調研時聽說,當地的民營企業過去盡量把生意攬在自己手里,防止別人搶去;“營改增”以來,不少民營企業紛紛主動把生意介紹給別人去做。因為他們覺得,現在稅制統一,成本和利潤空間很清楚,生意給誰做都一樣。這實際上正是業務集中到更加專業化的公司的過程。作者認為,“營改增”最核心的意義在于使增值稅在社會各行業間連接成完整的抵扣網絡,為服務業和制造業提供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稅制環境,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這個判斷是可以成立的。
始終注意這一改革的性質是統一稅制和結構性減稅,因此作者沒有簡單停留在改革前后稅負高低的評價上,而是更多地從產業層面,分析增值稅抵扣鏈條在不同產業間的斷裂及其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作者指出,截至目前的“營改增”試點雖然成效好于預期,但一些涉及面廣、利益調整復雜的行業改革難度明顯加大?!盃I改增”并不是簡單地對現行稅制的“邊際式”修補,而是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實現稅收體系整體布局的優化。因此,不僅要重視解決技術層面的難題,更要樹立法治思維,著力加快體制改革步伐。作者建議,穩步推進服務業增值稅改革,注重發揮對產業發展及就業的促進效應;努力構建服務業與制造業相統籌的增值稅制度,最大限度減少對市場行為的扭曲和效率損失;協同推進稅收制度和財政體制改革,促進向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轉型。這些觀點和建議體現了作者分析總結的邏輯一致性。
總之,作者緊緊抓住經濟“新常態”下服務業發展這條主線,集中深入探討未來我國服務業的發展趨勢和思路以及對服務業發展影響深遠的稅制改革,研究角度是比較新的,研究方法是值得稱道的,主要研究結論也是有啟發意義的。
2015年4月14日